来源:来自网络 2009-06-01 14:11:40
储蓄作为目前相对稳定的理财方式,受到了绝大多数主妇们的青睐,储蓄理财的目的之一,就是在家庭碰到急事时,有备无患地拿出充足储备的钱。可是对于主妇们来说,如何才能利用储蓄巧存钱呢?下面就给主妇们介绍几个不错的储蓄妙招,大家可以根据情况借鉴一二:
1.“不等份储蓄”降低利息损失
选择“不等份储蓄”法,可以帮助主妇在应对家庭出现急用钱情况时,最大限度减少利息损失。
因为每次出现急用钱的具体金额和时间都无法确定,所以,在储蓄的时候,建议主妇选择把钱分存为金额不等的几张存单,存期分别以三个月、半年、一年、三年、五年,这样一来,既可以获取利息最大化,又可以降低利息损失。
譬如有1万元准备应急用,可以把1万元分别存成定活两便500元,三个月期限1000元,半年期2000元,一年期2500元,两年期4000元。一旦急用,数额不大的话,只需动用500元或者1000元的储蓄存单,数额大的话,也只需动用一年期或者两年期的存单,即能及时解决问题了。
2.“阶梯储蓄”增值取用两不误
阶梯储蓄就是先按一、二、三年期的定期方式进行存款,然后逐年把到期的存款连本带息转存成三年期的定期,三年后你就有了3张三年期定期存折,保证了资金的抗风险能力的同时,还增加了利息收入。
假如家中有9万元长期闲置的资金,近期又没有投资的打算,那就可以把这笔钱,以3万元为单位分别存一年期、两年期、三年期的定期存折各一份。1年后,把到期的3万元连本带息转存成三年期定期;2年后,把到期的3万元连本带息转存成三年期定期;3年后你就有3张三年期的存折,三张存单到期年度依此相隔一年。
这种储蓄机动性强,获得三年期存款利息的同时,还可以使家庭年度储蓄到期额,始终保持等量的平衡,如此一来,即使在经济危机阶段,储蓄利率频繁调整时期,也能从容应对了。
3.“时间差储蓄”见缝插针赚利息
身为主妇,有无投资观念很重要,如果具有投资观念,储蓄时就不仅仅是单纯的选择定期或者活期,而是事先比较不同储蓄的利率大小,细致规划储蓄期限,选择其中资金回报率最高最好的储蓄方式。
对于炒股主妇们来说,五一、国庆和春节股市休假期间,大笔资金放在股市里,只能享受活期存款的利息,可一旦选择七天通知存款,则可以在股市休假期间,也能让自己小赚一笔利息差。
通知存款是指存款人在存款时不约定存期,支取时需提前通知银行,约定支取存款日期和金额方能支取的一种存款方式,一般有一天通知存款和七天通知存款两个品种。
虽然通知存款的起点资金比较高,需要达到5万元,但是和活期储蓄0?36%的利率相比,一天和七天两个通知存款0?81%和1?35%的利率要高出不少,这对于有大量资金在股市中的主妇来说,在股市休假期间,只要简单地操作,就能获取更多的利息,何乐而不为呢?
对于手中握有预备买房、买车等大额款项的主妇来说,因为没有确定何时购买而暂存银行,这时如果选择存活期就太不划算了,因为活期存款利率只有0?36%,假如选择“七天通知存款”,只要在用这笔钱时,提前7天通知银行,那么其利率就是1?35%。因为钱的基数大,能多得几千元的利息!
4.“组合储蓄”一笔钱获两次利息
这是一种存本取息和零存整取相互组合的储蓄理财方法。如果主妇手中每月都有一笔固定收入,且打算储蓄起来,无论数额大小,都可以先存成存本取息储蓄,1个月后,就可以把首月利息拿出来再开设一个零存整取的账户,然后将每月的“存本取息”利息都存入这个账户,这样不仅存本取息储蓄得到了利息,而且这些利息在参加零存整取储蓄后又得到了利息,也就是一笔钱获得了二次利息。虽然麻烦了些,但时间长了,就会发现利息的复利效果也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
5.“约定自动转存储蓄”避免利息白白流失
银行现在都推出了储蓄自动转存业务,主妇们在储蓄的时候,只要事先与银行约好到期自动转存业务,就能避免存款到期后因为没有及时续存,逾期部分按活期计息而造成的利息损失。
一旦存款到期后遇上利率下调,未约定自动转存的,再存时就要按下调后的利率计息,而自动转存的,则能按下调前较高的利率计息,如果到期后遇到利率上调,也可取出后再存,再存后按照上调后的利率计息。
6.“预支利息储蓄”负利率时期的应急方式
预支利息储蓄法,是一种存款储蓄时,就预先把利息支出提前使用,到期后只取回本金的一种储蓄方法。
假如你有10000元,想存三年期,但想预支利息,可到期仍想拿到本金10000元的话;那么,只需到银行填一张9100元的三年期存单,那余下的900元就可以作利息支用了,三年存款到期后,你的存单上本息=9100×3?6%×3+9100=10082?8元。
虽然这比10000元三年期的全部利息要少一些,但此种方式,在物价上涨指数高的负利率时期,是相对比较合算的,因为在保证储蓄安全的前提下,已经在物价指数上涨前,潇洒享受了利息带来的提前消费。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