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自网络 2009-06-02 22:48:11
近年来,国外育儿专家根据新生儿脑部、感官与行为发展的研究成果,总结出一些新的育儿方法和理论,值得年轻父母们在培养孩子时借鉴。
1、早教先要培养感情能力
传统观念:
教养婴儿的重点应放在认知能力的发展上,于是应运而生不少号称能促进婴儿脑部发育的学校,让不少父母有了紧迫感,一出生就要为宝宝准备好所有的竞争武器,甚至有的父母在和孩子玩耍时,也处心积虑地使用教学资料或智力玩具。
新观念:
让孩子过早辨认文字、数字、颜色、形状,会迫使孩子使用较低层次的思考方式。这就好像在马戏团里训练小狗学算术一样,事实上,小狗并不是真的会算术,只是在表演一项特技。这些特技不但无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甚至可能是有害的。
新做法:
在选择书籍和游戏时,父母要记住一件事情:“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孩子感情能力的发展,激发他对所处世界的热情与好奇。”这就好像要训练一个优秀的棒球队,而教练的最大本领就是“感情”。因为感情能力会告诉孩子他想做什么——如何摆动他的手臂、发出声音,如何微笑或皱眉等,尤其是让孩子懂得自己该如何和整个团队一起融合。
2、婴儿一出生就懂得交流
传统观念:
刚出生的两个月内,婴儿只是具备一些基本的生理循环,如:睡与醒、饱和饿、哭闹等。这一时期的婴儿只需要进行一些感官方面的刺激,就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新观念:
心理学家史登博士认为,婴儿一出生就是社交动物。在他的研究实验中,新生儿持续展现出主动寻找刺激的行为,而且有所偏好。如果父母没有对孩子这些感觉有所反应,就难以和孩子之间形成感情互动。
事实上,父母与孩子进行更多的感情互动,可以刺激婴儿脑部神经的连结,协助他接收外来的资讯。
新做法:
父母可以记录下孩子特有的生理循环时钟与互动方式。通过摇摇他、拍拍他、安抚他或是对他说话、唱歌来启发孩子的想像力,技巧地带领他认识这个世界,帮助过度亢奋的婴儿安静下来,协助孩子规范他的感情。
3、爱的循环从两个月时建立
传统观念:
母亲通过喂哺等方式,将爱和感情灌注给新生儿,而婴儿就像个空的容器,只能被动地接受,他们还不懂得交流和互动。
新观念:
大约在婴儿8周大时,就能直接和父母进行眼神接触。父母对婴儿的深情凝望,将得到孩子爱的眼神。专家认为这种进入孩子内心世界的能力,是母亲的天性和本能。
新做法:
当宝宝安静地躺在地板上,享受着周遭环境的光线与声音时,父母应及时回应宝宝,孩子会同时回应喜悦的笑容。
4、羞耻感促进孩子脑部发育
传统观念:
传统学者认为,父母向孩子发出的所有“不可以”的指令,都是在保护孩子的安全。并且应该尽可能地减少让孩子感到羞愧的处境。
新观念:
在孩子社会化的过程中,羞耻感未必是绝对不好的。研究表明,一些令人羞愧的处境,事实上可以刺激掌管创意、情绪与感受右脑的发育,只是羞愧的感觉不要持续太久。有关专家认为,让孩子真正受伤害的,并不是羞耻感,而是父母无法很快地帮助孩子从羞愧中复原过来。因为长久的羞耻感会让孩子自我封闭、易怒甚至产生暴力倾向。
新做法:
譬如当孩子开心地在墙上涂鸦时,突然得到妈妈“不可以”的警告,但很快妈妈又让他一起参与刷洗墙壁。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孩子的脑部整个系统获得更紧密的锻炼。结果是促进了认知部位与感情部位的发展,让孩子在感情与自律能力都能有均衡的发展。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