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2009-06-05 14:08:55
3.如果孩子口腔中有溃疡,最好溃疡好了以后再进行母乳喂养。因为溃疡面也容易导致病毒直接进入血液中,增加感染的危险。
4.将孩子和妈妈的用品隔离。擦洗用的毛巾、脸盆,喝水用的杯子都应该独立使用,妈妈的和孩子的不要混用。
传说4:注射乙肝疫苗后新生儿就可以得到很好地保护,不会感染乙肝病毒了。
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注射乙肝病毒,尤其是采用联合免疫,可以避免一部分孩子患上乙肝。但是乙肝病毒母婴之间的传播途径有3种,分别为宫内感染、产程感染和产后感染。接种疫苗可以很好地做到预防产后感染,但是并不能阻断宫内感染的可能性,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注射了疫苗的孩子仍然会患上乙肝的原因。
目前,宫内感染的预防还属医学难点。为了降低宫内感染的发生率,一些学者建议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准妈妈,尤其是“大三阳”的准妈妈,最好能在孕期的7、8、9三个月里每月注射1支乙肝免疫球蛋白。
从目前资料看来,绝大多数的母婴传播是在分娩的过程中经血或经口传播的,因为有研究显示新生儿在出生后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由阴性转为阳性的时间大多数都集中在产后60~120天,而这段时间也就相当于乙型肝炎的平均潜伏期。也就是说这些新生儿是在出生时感染病毒的。另外,通过检测,妈妈的羊水和阴道分泌中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常常阳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胎儿皮肤、粘膜、胎盘或脐带有损伤,病毒就可以侵入血循环。
另外病毒也可以通过口吸入。如有人曾将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婴儿,出生后立即抽其胃液进行检查,发现95.3%(61/64)HBsAg阳性,说明有经口感染的可能性。
婴儿生后注射HBIG和乙肝疫苗可取得较好的预防效果。但由于有10%左右乙肝病毒携带母亲的婴儿未能取得满意的预防效果,因此在孕期的传播也是存在的。
传说5:剖宫产可以降低胎儿感染乙肝病毒的几率。
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可能有人会认为,既然准妈妈的产道分泌物和血液中含有乙肝病毒,那么采用剖宫产,避开这些,宝宝就不会感染乙肝病毒了,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剖宫产是手术,会引起大量出血,就谈不到宝宝不接触妈妈的血液了。医学上的研究已经证明了,剖宫产不会降低乙肝垂直传播的几率。
患有乙肝的准妈妈只要在自然分娩的时候注意防止产程过长,尽量减少胎儿吸入羊水就能最大程度地保护胎儿。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