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幼教 > 家庭教育 > 儿童心理 > 正文

2~3岁幼儿容易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来源:网络 2009-06-23 00:04:35

说两句

  说话晚

  说话晚是指儿童口头语言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同龄孩子的正常水平。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表达性语言发育障碍、感受性语言发育障碍。前者能理解语言,但不能表达语言;后者的理解及表达能力均落后。

  说话晚的儿童,一般表现为1岁6个月时还不会叫“爸爸、妈妈”,到2岁时还不能说出3~5个字的句子,如“爸爸抱”、“我要”,即可确定为说话晚。这些孩子常用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如要喝水,就用手指自己喝水的杯子。仅有表达性语言发育障碍的儿童,到1岁6个月左右能根据他人的指令,指出或拿来某个物体;而有感受性语言发育障碍的患儿,仍不能理解给他的简单指令,也不能根据语言的要求进行活动。但经医生检查,这类儿童的听力无明显的异常。

  说话晚的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生理因素—这可能与脑组织的某些感知觉功能的损伤有关,也有人认为是听觉记忆、听觉整合等脑功能发育缺陷所致。

  环境因素—家长性情孤僻,与孩子缺乏交流,或孩子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接受语言教育和训练的机会,都可能影响孩子言语的正常发展。

  性格因素—外向、易合群的孩子一般说话较早,而那些性情文静、内向者通常说话较迟。

  我们可采取以下策略对说话晚的孩子进行干预。

  (1)加强语言交流

  对于有语言问题的孩子,家长和老师不能怕麻烦,要循序渐进,慢慢与孩子交流。

  (2)有针对性地进行语言训练

  对有感受性语言发育障碍的儿童,重点在于训练对语言的理解、听觉记忆、听觉知觉。对有表达性语言发育障碍的儿童重点在于模仿别人讲话的训练。训练技巧可以采用游戏、比赛等形式,引导和鼓励孩子说话。

  (3)创造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

  鼓励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给他提供一个可以无忧无虑的说话环境。要经常向他们提一些启发性、诱导性的问题,当他们语言表达有困难时,不要向孩子发脾气。

  应该指出,大多数说话晚的孩子,智力发育均属正常。表达性语言发育障碍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大,不经特殊干预也可逐渐改善,预后良好。而存在感受性语言发育障碍的儿童,需要经过特殊教育培训才有可能获得语言能力,但年长后在语言功能、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可能会有某些缺陷,预后较差。

  发脾气

  发脾气是指孩子在受到挫折以后,出现又哭又闹,甚至摔物打人的现象。各个年龄阶段都可能发生,以幼儿期和学龄期儿童最为常见。

  发脾气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几种:

  1.过度溺爱,使发脾气成为要挟家人的手段,是构成本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

  这种儿童在家中常常受到娇宠,当自己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出现大声哭闹,又喊又叫,地上打滚,以头碰壁,撕扯自己的头发等过火行为,家长一方面由于心疼孩子,缺乏耐心,或者是为了不伤家长自己的面子(例如孩子在公共场合、有客人在场等情况发脾气)进行了让步,满足了孩子的要求,终止了孩子发脾气。然而却增加了儿童下次又以发脾气为手段,要挟家长让步的可能性。家长的让步对这种不良行为起到了强化作用。

  2.教养方式中的过度限制和严厉

  有的父母或抚养者对孩子十分严格,要求过多、过高,或者严格限制孩子的活动与交朋友的范围,使得孩子的某些需要(例如被关爱的需要、被人尊重的需要、交往的需要等)得不到重视和满足时,如大人坚持要他做他不愿意的事情,或者大人坚持不同意他的合理要求时,就会采用发脾气来宣泄其压抑的感情。尤其是不善于或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孩子,更容易用发脾气来宣泄自己压抑的感情。

  3.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

  有的儿童在遭遇挫折后感到愤怒、难受或恐惧时,不懂得如何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控制冲动。

  4.某些特殊心理障碍

  如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男孩子多数智力低下、女孩子多数智力正常,他们面部的特征是脸长、前额突出、耳轮大,性格特征为多动、急躁、倔犟等),儿童孤独症(以语言严重障碍、社会交往障碍和刻板重复行为为主要表现)等儿童,常常性格急躁,脾气倔犟,容易出现发脾气。

  儿童发脾气主要表现为在自己的某种要求、欲望没得到满足时,或者是遭受挫折时出现,常常无法劝止,一定要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后,或在无人理睬的情况下,大闹很久才能自行停止。

  要培养一个孩子用不发脾气的方式处理问题,那么每次当孩子通过发脾气的方式处理问题的时候都让他达不到目的,同时语言上告诉他发脾气是不对的,还要教育孩子用正确的方式来解决发生的事情。因此带养人在否定孩子的不良行为时必须树立良好的行为,从而用良好行为代替不良行为。如果只有否定而不树立,孩子又可能尝试其他的不正确方式来解决问题。处理孩子发脾气的问题时,家庭成员之间一定要达成默契,不能一个人要纠正,另一个又放纵。纠正孩子发脾气的行为要具有及时性,不能等事情发生较长时间以后再来教育,而要现场教育。

  对经常发脾气的孩子,及早改善教养方式可以早期矫正;对于程度较重者,可以采用行为疗法;对特殊心理障碍儿童则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1)改善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爱的方式要恰当,注意不要溺爱;不要过分限制孩子的行为,有些父母带养孩子时对其过多的约束,会引起情绪上的对抗而导致发脾气;平时父母要多和孩子一起玩,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孩子遇到挫折时可及时给予帮助,进行情绪辅导,这样有助于孩子少发脾气。

  (2)父母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在日常教养孩子的时候,要给孩子树立控制情绪的榜样。如果遇到不顺利的事情,就大发脾气、大声吆喝,会影响孩子今后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要帮助孩子学会表达难受、愤怒情绪的技巧,鼓励他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助于安抚孩子的情绪冲动。

  (3)行为矫正。对发脾气的孩子,可以采取淡化、转移注意力,即对其行为不予理睬,使孩子觉得没趣,通常情况下他的哭闹行为会逐渐平息下来。如果孩子仍然哭闹不止,可将其暂时隔离,让他待在一间安静的、安全的,又没有孩子感兴趣的物品的小房间。一旦孩子停止哭闹,即终止隔离。

  害羞

  害羞是指儿童在与人接触的过程中,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致无法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阻碍了与他人之间的正常交流。

  正常儿童在面临新的、陌生的环境或见到不熟悉的客人时,常常会变得迟疑和顾虑重重,出现羞怯感。这一类的羞怯感并不是什么坏事,而是孩子的一种自我防御反应。有明显身体残疾的儿童,因为自卑和“见不得人”而产生羞怯感,长此以往,孩子的自我评价较低。父母应对此予以重视,对孩子进行积极的情绪辅导,促进其健康心理的发展。如果很有自信心的儿童突然出现羞怯感,应引起关注,因为这种迟疑、退缩的表现可能是严重情绪问题(如抑郁、焦虑症)的征兆。

  儿童害羞问题的产生与几种因素有关:

  (1)自我防御意识

  当儿童在面临新的环境,或对他人没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会由于某种“危险感”而产生一种本能的自我防御。他们在与熟悉的人相处的时候会举止自如,不会感到害羞;但在不熟悉的人面前就会因为害怕他人的敌意或恶言恶语等各种攻击而说不出话来。

  (2)气质原因

  生性比较内向,气质特征偏向消极,情绪敏感及感受性强的儿童,往往见到生人就脸红,常怀有胆怯的心理。

  (3)与人接触少

  因教养者过分约束孩子与人交往或居住环境的原因,与外界接触少的孩子更易产生羞怯感。

  我们可采取以下策略对害羞的孩子进行干预。

  (1)不要对孩子的害羞行为进行责备或威吓。家长若常用指责性的语言埋怨孩子,如“那么大了都还那么不好意思,真是……”或“舌头坏掉了,不会讲话,是不是”等,会使孩子担惊受怕、顾虑重重,更加羞涩。

  (2)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家长和老师应经常鼓励孩子,使其充分认识到,他同其他孩子一样,也有足够的才能和本领去对付和处理一切;要经常强调孩子已经显露出来的优点和长处,对其每一次进步都表示肯定和赞扬。

  (3)多与别的孩子接触。父母要让害羞的孩子多参与活动,多接触人,特别是让他参与同伴们的游戏,在不断地接触和交流中,羞怯感也会逐渐消失。

  (4)培养孩子在新环境中最初几分钟的应变能力。害羞的孩子与陌生环境接触的最初几分钟是最难熬的。家长应该教给孩子在开始的几分钟里的一些具体应对方法,如可以让孩子主动邀请别的孩子一起做游戏;让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借给别人玩,等等。

  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指侵犯和攻击他人的行为,包括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男孩子多为身体攻击,女孩子则常为言语攻击。

  攻击行为表现为伤人、破坏物品、虐待动物、抢夺他人物品等,这类行为与单纯的发脾气不同,常造成对别人的伤害或物质的损坏。这些儿童常常好动、容易惹是生非、情绪易激怒、以自我为中心,当受挫折或愿望不能满足时就以发怒、伤人、毁物来发泄心中的怒气,对家长和老师常有不服从和违纪行为。

  以下几种因素是引起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常见原因:

  (1)困难型气质特征

  这种儿童的情绪反应强烈,易冲动,自控能力差。

  (2)教养方式不当导致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在放任型家庭中的儿童,由于最初的冲动和破坏性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制止,逐渐形成不良行为问题。

  (3)专制型家庭的儿童

  由于家长常常忽视他们的正常需求(尤其是情感需求),而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因此这样的儿童就学会了用同样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4)溺爱型家庭的儿童

  过分溺爱容易形成自私、唯我独尊的心理特征,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

  (5)缺少爱的儿童

  从小没有得到应有的关心和呵护,往往感情淡漠、性情粗暴。

  对攻击性行为儿童的矫治主要采用行为矫正疗法:

  (1)鼓励合作行为。创造机会让孩子相互合作,对他们的良好行为,如分享、合作、帮助别人等,及时肯定、赞扬,使孩子的良好行为得到强化。

  (2)暂时隔离。当儿童有较严重的攻击性行为时,就应该给予必要的惩罚。把他一个人关在屋子里或限制他的行动范围,直到他自己平静下来。应该强调的是,必须明确告诉儿童他被隔离的原因。

  (3)加强品德教育。让孩子听“攻击受罚,合作得奖”的故事,或看这一类的影视片、连环画等,使孩子从具体形象中受到品德教育。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 微信
    gh_5735a1f9f07c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热点专题

  • 幼儿园教学课件:奇特的建筑
  • 幼儿教学课件:小鱼的梦
  • 河头幼儿园“帮水宝宝搬家”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认识时间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A Apple

幼升小

jn体育

幼升小政策

幼升小择校

幼升小指导

学区房

幼升小真题

重点小学

上海小学

广州小学

深圳小学

成都小学

武汉小学

南京小学

北京一类幼儿园

海淀区幼儿园

西城区幼儿园

东城区幼儿园

朝阳区幼儿园

其他区幼儿园

幼儿园资讯

教师园地

幼儿园说课稿

幼儿园教案

教学论文

幼儿园课件

幼儿园教师心得

幼儿园评语

少儿教育

胎教

早期教育

入园必读

潜能开发

艺术培养

家庭教育

儿童乐园

科普知识

图书推荐

睡前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唐诗宋词

孕育指南

时尚妈咪

健康宝贝

美食厨房

趣味数学

健康饮食

专家答疑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