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自网络 2009-06-30 21:14:13
三、面向全体幼儿,因人施教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怎样做到“因人施教”?是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的大事。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既要考虑到面向全体幼儿,又要兼顾幼儿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因此,教师就要改变过去那种“大面积”的教学方法,既照顾那些“吃不饱”的幼儿,又要照顾那些“吃不了”的幼儿、既要满足各方面都发展“较好”的幼儿的求知欲,又要调动相对“较差”的幼儿的积极性,使不同情况的幼儿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上的发展。。。。。。例如:在指导幼儿玩角色游戏的时候,我们注意引导幼儿在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的同时,还有针对性的指导幼儿扮演有利于自己受教育的角色,使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学习辨别是非,了解生活常识,积累生活经验。例如:一个平时不讲卫生的小朋友通过扮演“小厨师”,逐渐养成了讲卫生、爱清洁的好习惯;一个平时动作“粗野”、爱打架的小朋友,通过扮演“交通警察”,培养了他的自制力和助人为乐的情感;一个平时爱哭,不喜欢交往的小女孩,通过扮演展览馆里的“解说员”,大大地提高了她与同伴交往的技巧和能力,也提高了参与做事的信心。。。。。。而那些动手能力差的孩子,则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了用雪糕棍、火柴、瓶盖、糖脂、布头、线绳等材料,粘贴、拼图、组装、搭建各种他们喜欢的“花园”、“高楼”、“娃娃”、“汽车”等。使幼儿在幼儿园里各自都有不同的事情作,各自都有不同的提高。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除了不使“面向全个体,因人施教”成为一句空话,我们还很注重引导幼儿“缺什么,补什么。”鼓励幼儿做那些他们不喜欢做,但是,必须学会做的事。如:自己穿
衣、自己吃饭、自己叠被子。。。。。。促使幼儿增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不断提高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四、家园携手,共同教育
在中国,幼儿教育的对象大都是独生子女。在“金字塔”式
的家庭结构中,孩子们被捧为“小太阳”,由于家长们对孩子的过分照顾,忽视了孩子们的心理需要,孩子要奔跑、要攀登,家长怕有危险;孩子们要玩泥、要捉虫,家长嫌太脏;孩子们要与同伴们一起玩耍,家长怕孩子受欺负。。。。。。还有的家长不能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教给孩子简单的生活技能,就连穿衣、吃饭这样最简单的事情,也要“一包到底”,严重的束缚了孩子们好奇、好动、好问的“天性”。导致了幼儿之间的差异很大。面对这一社会性问题,我们加大了与家长之间联系的力度。通过建立《家园联系册》、开办《家教小园地》等方法,引导家长重视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幼儿园教师的指导、家庭的教育、幼儿自己的努力形成一种“合力”,不断提高幼儿做事的积极性。使幼儿学会了穿衣服、学会了叠被子、学会了系鞋带、学会了洗手绢。。。。。。更让孩子们学会了关心集体、关心同伴、学会了参与做事。
总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使每一个幼儿教师必须遵守的原则。我们必须要依据《规程》和《纲要》的要求,更加细致的了解每一个幼儿,根据幼儿的不同差异,因人施教,为每一个幼儿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而努力工作。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