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自网络 2009-07-02 00:10:05
对于教师来说,在游戏过程中的现场指导是一个开放性的与幼儿互动的过程。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存在着节奏问题,正如成人和幼儿在一起走路,成人一步顶幼儿两步。如果成人不放慢自己的步速,幼儿就会在后面跑得气喘吁吁。所以,当我们和幼儿说话、一起走路时,我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放慢自己的速度以适应幼儿的速度。但是在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却常常犯忽视儿童学习速度的错误,往往急于用我们自己的想法去代替幼儿的想法,不给他们思考、探究的时间,不给他们与伙伴互动、“磨合”的时间,往往指望一提问幼儿立即给出“正确”的回答,一次活动“立竿见影”,看到结果。因而造成了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肤浅化、形式主义的问题,往往使幼儿的学习停留在对于教师语言的机械重复上,成为一种“口头上的学习”。这种倾向不仅存在于教学活动中,同样也存在于游戏活动中。
在一次户外体育活动——玩沙包的组织中,孩子们在操场上,有的正面投,有的侧面投,有的向上抛,有的互相抛接,卢志远还用沙包玩奥特曼的游戏,同同则用沙包当炸弹玩解放军打仗的游戏,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
我看着孩子们玩得这么投入,忽然灵机一动,操场的地面是由一块块方形的塑胶地板铺成的,何不利用这些方形的塑胶地板教幼儿学会测量呢?
于是我召集幼儿到身边:“我们来学习新本领。”我让一个幼儿扔沙包,再让另一个幼儿在不同的起点扔。
然后问大家:“怎样才能知道他们谁扔得远?”
同同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而是非常激动地对我说:“老师,老师,我把敌人炸死了。”我和蔼地对同同说:“动动脑筋,怎样才能知道他们谁扔得远?”同同只好停止游戏,想了想说:“可以数地上的方块。”说完,同同和小朋友急着要继续“战斗”。我又问:“怎么比?”同同只好再次停下来,语气中透着一丝不耐烦地说:“谁扔的方块多,谁就远。”“还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呢?看哪个小朋友最能干?动脑筋的小朋友我奖给他(她)一个五角星。”
在我的要求下,幼儿们只好完全停止游戏,琪琪说:“可以用棍子。”
我又说:“谁能想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办法。”卢志远说用绳子。我看刘新宇没有说过就问刘新宇,刘新宇低着头说:“我想不出。”我又说:“动动脑筋,你一定想得出的。”刘新宇听了我的话,表现出一脸茫然。
在我不断地提问和要求下,幼儿又举出了绳鞭、皮筋等不同的方法。
最后,我很满意这样的结果,说:“小朋友都很能干,想出了这么多的测量办法,学会了测量。今天的游戏就到这里结束。”我认为教学的目标达到了,结束了游戏。
幼儿们表现出索然无味的情绪,同同噘着小嘴说:“这个游戏一点也不好玩。”
回过头来想这次的活动,我能够把扔沙包与学习测量联系起来,应该说是很好的“创意”,我发现了扔沙包游戏的教学潜能,并且在指导时也给了幼儿鼓励和启发。但是,问题在于我没有把握好指导幼儿游戏的节奏。教师急于通过一次活动就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于是,本来非常生动有趣的游戏变成了烦闷无聊的“课”。当教师把幼儿带到户外去玩沙包时,幼儿最初的兴趣是在玩沙包本身。在扔的过程中,幼儿也许会产生“谁扔得远”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地提出“怎样才能知道扔得有多远”的问题。由于场地关系,幼儿自然首先想到的是利用地面的砖。由于幼儿已有一定的“竞赛”心理,也有过些简单的记录经验,教师还可以提供纸、笔等,让幼儿把他们比赛结果记录下来。这样在活动过程中就自然产生了“统计”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教师可以通过更换游戏地点、内容的办法,例如把幼儿带到没有方块的塑胶操场上扔沙包。这时由于地面上缺少了可以利用的自然测量标准——方形塑胶地板,幼儿必然会面对如何解决测量工具的新问题,这时教师又可以“很自然”地和孩子们一起探索其他的测量工具,在幼儿玩绳时也可以引导幼儿来测量。所以,这个活动以渐进式、生成性方法来组织与指导为好,应当有不断深入的延伸活动,不宜以一次活动解决所有问题的思路来组织。这里的关键是要把握好指导幼儿游戏的节奏。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