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自网络 2009-07-02 20:14:00
教师教育行为的改善是深化幼儿教育改革、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当前幼儿教育改革亟待研究、突破的重要课题。提高教师教育行为的质量、改变不恰当教育方式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教师要充分认识自身教育行为的特点,特别是自身行为与幼儿行为相互作用的特点。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教师才能够知道如何采取各种具体方法、步骤,去积极、有效地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更好地进行幼儿教育工作。
分析当前的幼儿教育实际,幼儿教师教育行为的主要不足之一就是其行为受幼儿各种特点的不良影响和控制。换句话说,在教师与幼儿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教师并不总是施加影响者,在许多时候也常常是被影响者;而幼儿也并不总是被影响者,在许多情况下也常常发挥着影响者的作用。
在各种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它体现为教师依据《幼儿园工作规程》、教育计划选择教育教学材料、内容和一定的教育方式,对幼儿进行科学知识和品德等方面的教育。例如,教师进行计数的教学,幼儿就知道如何数数;教师讲述《狼来了》的故事,幼儿就可以了解到应当诚实的道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施教者、施加影响者和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幼儿则是受教育者、被影响者和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者。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与幼儿的关系仅仅是“影响者——被影响者”这样简单的单向作用的关系。现代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就是揭示出了教师——幼儿的双向作用关系,指明了教育教学活动作为师生交往、互动过程的本质、特点与规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教师向幼儿施加影响的同时,幼儿也以自身的特点、行为,有意无意地、极大地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
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是教师——幼儿的互动。而在任何互动过程中,一方的行为都会影响到另一方的行为。以成人之间的交往为例:当某个人向我们提出某项要求时,如果这个人彬彬有礼、态度诚恳,我们多会乐意地接受,交往双方都会很愉快;如果这个人不大注意方式,甚至无礼,那就有可能会出现不愉快的交往局面了。可见,我们的日常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交往对象特点的影响。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也是如此,它首先是一个师生人际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幼儿也常常有意无意地影响着教师及其教育行为。
幼儿的特点首先会影响教师对幼儿行为的期望和评价,进而还会影响教师对待幼儿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具体方式。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自身的特点首先会影响到教师对其行为的期望和评价。在一项研究中,心理学家给教师看两个孩子的照片,其中一个孩子衣着整洁,长相端正,另一个孩子外表凌乱,长相较差;同时,也给这些教师看诸如“聪明”“友好”“守纪律”等描述良好品质的形容词和“笨”“不友好”“不听话”等描述不良特点的形容词,并请教师们选择形容词,对两个孩子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发现,教师们倾向于把衣着整洁、长相端正的孩子评价为“聪明”“守纪律”的,而把外表凌乱、长相较差的孩子评价为“不听话”“笨”的。其次,幼儿的特点还会进一步影响教师对待幼儿的态度,以及处理问题的具体方式。在另一项研究中,心理学家先告诉教师哪个幼儿是守纪律的,哪个幼儿是经常违反纪律的,然后给教师们看一段幼儿打坏活动室窗户的录像,请他们模拟处理。这项研究发现,教师们认为被标定为“守纪律”的幼儿是不小心,倾向于采取先心平气和地询问事情发生的过程,再进行教育的方式;与此相对,教师们认为“经常违反纪律”的幼儿故意捣蛋,故倾向于采取批评、叫幼儿家长来园等方式。可见,师生交往的具体过程与教师的行为并不完全由教师自己决定,而在某一些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幼儿特点的影响和控制。
自觉地根据幼儿的各种特点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做到因材施教,这是幼儿教师应当具有的重要素质。而不自觉地被幼儿的某些特点、行为牵着走,在某种程度上受其不良影响和控制,则是教师教育能力缺乏的突出表现。
幼儿的性别、年龄、生理外貌、衣着、口头表达能力、认知能力、操作能力、气质、性格特征等都会影响到教师的行为。如果教师是为了做到因材施教,而有意识地根据幼儿的性别、年龄、能力、性格等各方面的特点,主动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教学方式,这就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体现了教师对自己教育行为的主动调控,这正是教师素质十分重要的一个侧面。然而,实际中大量存在的情况是教师在没有或较少意识到幼儿特点对自己教育行为存在影响的情况下,不自觉地、自发性地因幼儿的某些特点或行为的影响而被幼儿牵着走,采取了许多消极的教育行为。也就是说,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常常放弃了师生互动中的主导地位而受着幼儿的很大影响和控制。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