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自网络 2009-07-02 20:16:28
(二)给予适合个体差异的指导和评价
1、制定反映不同发展水平的目标体系
要给予每一个幼儿适宜的指导,就要判断幼儿的兴趣、原有经验和当前的水平。要判断幼儿当前的水平,就要制定出反映幼儿发展进程和不同水平的目标和层次,为教师的判断提供依据和参考。
我们在实验研究中改变了以往按大中小班来分解教育目标的做法,以避免教师按年龄段的一般标准,统一要求每一个孩子,而以幼儿在各个领域中、各个方面的发展进程和水平为线索,制定和表述教育目标。这样,教师可随时根据幼儿当时的行为,判断幼儿的经验水平,因人施教,更好地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下面以科学和语言领域某一方面的目标举例。
我们在科学领域提出的目标有3条。其中第二条是“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感性认识”,包括观察和探究、记录有关的信息、解释和交流3个要素。幼儿观察和探究的发展进程和水平大致分为6个层次:
(l)乐于用感官观察和探究周围的事物,表现出好奇心;
(2)能提出有关的问题;
(3)能用各种感官,并尝试使用工具积极寻找与问题有关的信息;
(4)敢于进行有关的猜测,预想可能发生的事情;
(5)以能依据感知的需要,运用多种感官,并有目的地选择恰当的工具和探究方式收集信息;
(6)能对所观察和探究的事物进行比较,发现异同、变化和简单的联系。
语言领域提出的目标有4条。其中第四条是“培养幼儿对阅读的喜爱”,大致分为6种水平:
(l)喜欢听故事,但不愿意看着书听讲;
(2)喜欢看书听故事;
(3)喜欢看图文资料听成人讲述;
(4)愿意自己拿着书看,主要看画或讲画;
(5)愿意自己拿着书看,试图根据记忆或图画指辨相应的文字;
(6)愿意看书,试图根据画及认识的字猜测与理解书中的内容。
2、给予不同幼儿以有针对性的指导
在判断了幼儿的发展水平后,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幼儿的认识水平给予适合其水平的指导,以促进幼儿在当前水平上向更高一级的水平迈进。一个重要的原则是越少直接告诉幼儿答案越好。对于有一定相关经验的幼儿或情况并不要紧时,成人应尽量创造机会,让幼儿充分接触实际。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发现来学习,也可启发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对于原有经验较少的幼儿或在情况紧急的时候,成人可直接用榜样提示幼儿或提供几种可选择的建议,供幼儿选择、使用和尝试。有时,教师为了引发幼儿的探究、语言或交往行为,要多次尝试和调整,才能找到有效的方式。
3、因人而异的要求和激励性的评价
教师要接纳和支持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幼儿,接纳他们不同于同伴的行为方式和需求,引导他们的发展。对于他们的特殊要求要适当满足,允许他们与众不同。例如,刚来园的孩子,有的可能要老师抱着听故事,有的要抱着心爱的玩具才能喝水,有的不能像同伴那样一次就把饭都吃完,而需要少盛多添几次,还有的孩子可能听着故事才能把自己不喜欢吃的水果吃下去。
教师的评价也要因人而异,要看到和鼓励每一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使每一个幼儿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来园的幼儿往往因为怕吃饭慢、怕不会穿脱衣服而不愿意来园。我们实验园的老师,努力接纳和鼓励幼儿各不相同的穿脱衣服的方式,不统一教、统一学,更不做统一的规定和要求。孩子们有的抡起来穿,有的在床上或桌上摆好后再穿,有的在小椅子上挂好再穿。在穿的顺序上,有的孩子先进头,再伸胳臂;有的先进手,再伸头。不管怎样,只要孩子以自己的原有经验穿上了衣服,都能得到老师的接纳和肯定。穿衣服没让孩子们觉得为难,他们也就不会因为怕自己穿衣服而不来幼儿园。
(三)提供广泛的可供选择的学习环境和内容
学习环境和材料及内容的可选性,不仅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也是因人施教的基本条件。有广泛的可供选择的学习环境、材料和内容,幼儿就能自己选择材料和决定用材料干什么。这样,可以使幼儿积极调动自己的已有经验,澄清自己原有的一些模糊不清的认识,按自己的想法和方式解决问题。教师也可以根据幼儿的操作和行为,判断幼儿的水平,给予适宜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自选活动自不必说,即使是教师有组织的活动,也要尽可能地使教育内容和操作材料具有一定的可选性。不光是不同内容和材料种类的可选,还可以是由易到难不同程度和层次的可选。过去“齐步走”的学习方式,很难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以美工活动为例,以往的做法是让孩子们画同样的画,做同样的手工造型,这样的活动方式和内容无法适合每个幼儿的兴趣、原有经验和水平。在评价时,教师也往往按自己心目中最好的标准来衡量孩子,无法使每一个幼儿主动学习,无法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在我们的实验班,孩子们可以选择绘画、粘贴、印印章等自己喜欢的方式为小娃娃装饰衣服。孩子们可以选择纸盒、金属的饮料罐等不同质地和不同形状的的材料,做自己设计的火车;还可以选择胶水、胶条、铁丝或绳子等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方式来连接车厢……孩子们在活动中不断地形成、实践、修正着自己的认识。这个过程就是幼儿认识的主动建构过程。
(四)在因人施教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全面发展
承认差异,发现差异,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和教育的生长点,形成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前面讲过,教师要寻求并培植幼儿的闪光点,使这一点扩散至整个领域,使幼儿对这个领域的学习产生兴趣,形成自信。如老师发现孩子“愿意帮助老师做事”这个闪光点正是教育的生长点后,要充分信任孩子,并帮助他获得成功,以后再通过提供更多的机会,使他感受到助人的意义,体验到助人的快乐,并使他助人的“面”从教师扩大到同伴和其他人。慢慢地,孩子的这种品质就会形成。
同时,教师要挖掘和培植幼儿更多的闪光点,使幼儿在语言、科学、艺术、社会性及健康等领域都有教育的生长点,以帮助幼儿树立在各个领域中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当然,这里所说的全面发展是指各具特色、有差异的全面,这样才能为幼儿的发展奠定较为广泛的基础和空间。例如,茜茜是个乐于助人,但不爱说话、不爱动的孩子,总喜欢在图书角看书,对建筑角的活动缺乏自信。一天,老师发现茜茜手里拿着书,正在看同伴在建筑区拼地板块。老师就想到她能胜任这个工作,于是适时地提出建议,说:“你能帮他一起拼地板吗?他忙不过来了。”茜茜过去帮忙,很快把地板拼好了。茜茜虽然没有搭积木,却在旁边看着同伴玩。第二天,那个男孩子又去建筑区了。老师见茜茜也快吃完饭了,就指着男孩对她说:“茜茜,他又在等你呢。”茜茜很快过去,和他一起拼地板块了。渐渐地,茜茜也开始搭积木了。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既抓住了茜茜“乐于助人”的闪光点,又培植起新的教育生长点。
总之,因人施教是重要的教育策略,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素质和技能。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