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自网络 2009-07-03 11:22:40
王江泾镇中心幼儿园 钮丽华
幼儿期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阶段,他们大胆、浪漫、无拘无束地表现童心、童趣,可以随意联想、拟人、神化,随意“张冠李戴”。由于他们对社会规范的无知,以及乐于不受限制和约束地思考和做事,所以有着很强的创造倾向。但是,由于成人的过多干涉,使幼儿的种种兴趣和好奇、尝试与探索,不仅得不到赞赏,而且常常受到制止和呵斥。常此以往,幼儿的创造意识日渐淡化,与生俱来的创造性素质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扼杀。
21世纪是一个日益科技化和信息化的社会,人的主体性构建及其正确发挥成为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新世纪需要独立性强,有自信心、有主见、思维活跃,且富有创造性的人才。随着《纲要》的颁布,教师逐渐改变模式化的思维方式,从发掘幼儿的潜力入手,用积极科学的态度去衡量幼儿的创造性行为,激发幼儿的创造热情,满足幼儿的创造欲望,给孩子一片遐想的天空。
一、教师根据幼儿的行为方式和思维特点,对幼儿的奇思异想变否定为鼓励,保护幼儿的创造意识。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是从具体开始向抽象化转化的。他们往往擅长幻想,偶然间冒出的想法往往让你瞠目结舌。因为,幼儿的想法往往仅限于感官所能及的事物,在大人眼中,这些想法可能不着边际,不可能实现,但是,如果一味强求幼儿向现实靠拢,就会限制他们的想象空间。陶行知先生指出:“与其把儿童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宝藏。”因此,教师应多点创造思维和创新意识,鼓励他们以现实的需要出发,多尝试“无中生有”的创新,从未来的需要出发,多憧憬“异想天开”的创造;鼓励幼儿超越已有的知识范围,跨入未知领域学习,甚至编造幻想场景,神话般的奇迹等。只有充分尊重幼儿那些看似荒诞的想法,才能将幼儿的想象空间扩展。例如在课堂上幼儿提出或回答问题往往超出教师的想象或设计,一旦发生,就会引起短暂的混乱,破坏正常的教学秩序。那么,教师应如何处置这种情况呢?有些教师为之动怒,责怪幼儿上课不认真,没有听懂教师的话。老师总希望幼儿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照本宣科地回答或提出问题,殊不知这样就断送了幼儿的创造欲望。如果幼儿有了某种奇思异想,不妨先对幼儿予以肯定和鼓励,而后把他的想法引向更深层次,或让他动手实践证明。有一次,在科学活动认识“水”,幼儿在学习水的特性时,忽然有一位小朋友问我:“老师,为什么大船在水里开不会沉下去?我的毛巾放在水里会沉下去?”我当时被小朋友问呆了,可其他小朋友却又你一句我一句:“为什么积木放在水里会沉不下去?”“为什么杯子放在水里会沉下去?”等等,幼儿的学习兴趣一下了又高涨起来,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我只能延长活动时间,拿来了各种物品,与小朋友一起做各种实验。在整个探索活动中,他们一件件物体试验,还从中学会了沉、浮的道理,幼儿呈现了比课堂内更加丰富的想像力、创造力。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