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丰台一小 2009-07-03 16:13:59
进入新世纪后,我们把工作的目标定位在一切工作都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建设一支研究型的教师队伍上。
一、建设一支研究型的教师队伍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二、努力实践,建设一支研究新的教师队伍。三、在建设研究型教师队伍中的收获与体会。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社会、学生家长评价我们的学校办得好不好主要看什么?我们说他们要看学校的硬件建设,关注学校的育人氛围。但更看重的是学校培养的学生怎么样。如果说过去家长关心自己的孩子能否考入理想的学校,那么现在他们更关注的是学生后天的可持续发展。当孙维刚老师的学生提起自己老师的时候,总是万分感激。他们不仅仅感激孙老师把自己送入了名牌大学,更感激孙老师送给他们一把可以使自己今后不断发展的金钥匙。可见,学生的发展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队伍的建设应是学校重中之重的工作。
面向新世纪,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我们的教师就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必须从传统的角色定位中走出来,实现思想上的转变。教师应该成为研究者,我们应该建设一支研究型的教师队伍。因为“社会的发展对教师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课程的实施使教师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教师的工作是创造性的工作,在保持知识结构的开放性的同时,还必须有用智慧去驾驭信息和知识的能力,知识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在于理解和建构,这意味着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提高了。”教师必须是一个研究者。当然还有其它方面的因素。
那么,研究型的教师或教师队伍应该是怎样的呢?我们认为:“一是具有专业精神,即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敬业;二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三是学习能力,即自我修正能力(如自我评价、自我诊断、自我调节、自我提高);四是教育教学科研的能力。”
为此,我们积极开展工作,并改变以往的工作方式,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为重点,建设一支研究型的教师队伍。
教师要成为一个研究者,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由“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艰苦的,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仅仅靠行政命令是不能完成这个转变的。我们的体会是:只有教师的“心动”,才会有教师的“行动”,有了行动,还要让教师“激动”。换句话说,让每一个教师成为研究者,必须让广大教师想发展,愿意做研究。而且领导要帮助其研究,促其成功,使其激动。教师一旦看到成绩又继续主动做研究,这样一个良性循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的做法是:
1、创造一种氛围引发教师“心动”。
“心动”就是一种内驱力,就是一种自愿。当教师从心底里想做研究了,就会出现自觉的行动。而这种“心动”,要给一个外力,这个外力就是一种氛围,用一种氛围去引发教师的“心动”。
①引导教师重新理解教育。
教育应该是以教师的全面发展,促使其以一颗爱心去关注学生发展的身心历程,运用教师自己的智慧,实现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多元化最大化发展的目的。简言之,教育要依靠教师的发展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②接受先进的教育思想。
我们把大学的理论工作者请进学校,请他们深入浅出地给老师们讲有关教育理论。如建构主义理论、合作学习的理论及多元智能理论,使教师们在接受先进的教育思想的同时,去更新以往的认识和转变陈旧的观念。
③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其间我们请有关教育专家给我们做辅导。如:如何写案例;如何确定研究的问题;如何写课题方案;如何做研究等等。
④发布教育信息。
⑤同行示范,用心感受。
外出听课学习中,我们发现外区的一名青年男教师,《穷人》一课讲得很好,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体现。我们便把他请到学校进行现场做课。我们还组织全体教师看了数学名家吴正宪老师用我校的学生做的数学录像课。老师们用心感受着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怎样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的。
种种做法,已使教师心动。用老师的话说:“我得买些书看看了。”“教师不做研究,就不是好教师。”这时他们已经迫不及待地要行动了。
2、搭建一个平台,帮助教师“行动”。
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现实的教育教学行为不应是“两张皮”。我们应该为教师搭建一个研究的平台,帮助教师把先进的教育思想转变为教育教学行为,让教师“心动”变为“行动”,尽快踏上研究之路。
(1)利用案例进行反思。
如何使教师学会反思?我们是从研究案例入手,实施任务驱动的管理模式,让老师们从被动思考开始,向着自觉思考的自由王国迈进。就好似一个球,推动一下,它就会在惯性的作用下继续向前运动。推动力越大越持久,其惯性也就越大,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越强。
案例研究的目的是以新的教育观念为指导,剖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或成功体验,进行有针对性研究,培养反思能力,尝试变革教育、教学的实践,从而优化我们的工作。案例包括具体事例和反思两个部分。
一位教师在案例中是这样写的:
前几天,当我上一年级3班体育课时,遇到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非常具有创造性,教师要正确引导,开发学生的潜能。
事情是这样发生的。当学生在分组做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时,忽然发现第2小队有两名男同学身体团在一起,趴跪在地上。“不好,这两个学生受伤了?”这个不祥的想法突然从脑海中闪现,我赶紧跑了过去,低下头,关心地问:“你们俩怎么啦?是不是刚才游戏时摔伤啦?”这时,其中的—个同学抬起头,微笑着对我说:“老师,我们没摔着,我们是两个没有变成小鸡的鸡蛋。”听了这话,我好奇地问:“你们为什么要做鸡蛋呢?”他俩急忙抢着说:“老师,我们当鸡蛋,老鹰就不能抓我们了。”这时,我一看这队当老鹰的同学果然不来抓他们。我接着说:“你们不能总当鸡蛋呀,要不然过一会儿下课了,游戏就做不成了,该想个办法呀!”他们想了想,其中一个学生说:“老师,我们可以孵成小鸡呀!”“那你们可要抓紧呀,要不然游戏可要做不成了。”这时,只见他俩头摇一摇,晃一晃,用力一抬,站了起来,胳膊像小鸡翅膀一样一扇一扇地对我说:“老师,我们变成小鸡了。”一边说着一边向小鸡队伍跑去。
看着他们天真的样子,我想,这两名学生能变成“鸡蛋”来躲避“老鹰”的追逐,这种不守常规的玩法自己在备课过程中是没有想到的,而他们是怎么想出来的呢?——他们是我的“小老师”。
反思过去,如果自己在教学中,遇到这样的事例,马上会把这种不做游戏,在一边趴着不听话的学生叫起来,批评一通
。这样,他们会乖乖地站在一边,看着其他同学做游戏。但如果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他们会想些什么呢?他们一定会想:我们怎么错了?我们在扮演鸡蛋,老鹰就不能来捉我们了,这样做不对吗?如果对,老师为什么让我们罚站呢?一定是我们不对,以后可不要这样做了,要不老师会不喜欢我们的。就这样,通过若干次老师的“教育”,他们会变得“乖乖的”,一切活动会按照老师的思路进行。很显然,这种做法会将学生的创造性消灭在萌芽中。通过和学生交谈,我深刻认识到,老师要有一颗童心,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向他们学习,弥补我们教学中的不足。
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在工作中,正确对待与保护学生的学习和创造热情,建立平等、民主、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2)构建一体化的教科研机制。
以往我们的教研和科研是分离的。进行教学研究时,我们老师眼中有的是教材、教参和教师本人,研究总是围绕知识教学的目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设计进行组内的交流。进行科研时,教师眼中有的是课题,往往又把科研神秘化,出现驻足不前的情况,科研工作开展得不理想。在理论学习、案例反思、确定方案之后,教师研究的着眼点发生了变化,他们探讨的问题既是理论的又是实际的,既有教育方面的题目,也有教学方面的题目;老师们的观念也发生着根本的变化,从关注教师走向关注学生。如:我校曹瑞云老师在执教《圆的面积》时,紧紧抓住“曲化直”这个关键点设计的问题是:“我们可以利用转化的思想,通过‘割补’的方法得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时教师出示一个圆)问:“这个圆的面积我们可以怎样求呢?”有的学生说:“可以拼成长方形。”有的学生反驳道:“圆的边不是直的,怎么能拼成长方形呢?”有的学生略有所悟,又不知如何作答,处于积极思考状态。这时一个学生说:“可以从圆心开始,剪成很多跟三角形差不多的形状插拼在一起,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了。”这个学生可能是通过看书知道了这个方法,所以,当有的学生说:拼成的图形边是弯曲的,不是直的,那怎么去求拼成后的图形的面积呢?他也不知如何解答了。学生在观察、讨论的过程中,渐渐地有所感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若在以往老师会认为这部分知识是个难点,只有我讲学生才会明白,所以学生失去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曹老师这节课不仅把机会给了学生,而且还给足了时间,学生的认识有了飞跃,接着上面学生的发言一个学生起来说:“我在奥班学习时,老师说过=0.9,所以当把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时,它的边越接近于直线,插拼后的图形可以看成直线图形。”
这时教师通过操作,使学生直观感受到:把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拉开后边缘的弯曲程度就越小,越接近线段,从而得出圆能够拼成学过的图形。“曲化直”转化思想的渗透是一个非常难的过程,如果教师只是把结论通过演示简单的告诉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所学的内容,他们的思维就会受到限制,课上就不会出现运用=0.9的思路解释“曲化直”中所蕴含的极限思想这一幕。从这个教学片段中可以感受到:我校教师的研究正在走进课堂,走近学生。教科研已经并轨和高度统一起来,教科研一体化的机制已初步形成。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