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自网络 2009-07-04 22:49:41
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艺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美术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研究,3-6岁的幼儿常常是凭借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和动作来思维的,他们对自己的感觉器官能接触到的物质材料充满了好奇心,这就为向他们进行美术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美术具有丰富多姿的色彩、形状、结构和材料。幼儿通过美术活动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材料来充分表现他们对周围生活的感受和认识,因而,特别容易为幼儿所喜爱和接受,对幼儿全面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一、美术教育可以发展幼儿对美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从小培养的。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在成人的正确引导下,感受、理解着存在于自然、社会中的美,无论是幼儿园环境的美化,成人的衣着打扮,还是家人的生活起居,社会上人们的言行举止都激发幼儿的审美情感,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但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美育是有限的,而在美术教育中,老师引导幼儿欣赏的美是更集中、更典型的美,即艺术的美。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美的印象和感受通过各种美术活动具体表现出来,这不仅加深了他们对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美的理解,而且使幼儿在不断追求美、探索美、理解美、表现美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二、美术教育可以发展幼儿智力。
手工是幼儿园美术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幼儿在动手的过程中,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双手参与活动。为了能完成一个造型或一个动作,并使这些动作尽可能做得准确,就要进行训练,如,折纸、剪贴、撕贴等。通过这些动作使幼儿手部的小肌肉群得到发展,并使手指和手腕配合一致,协调发展。
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手的活动,关系到脑的发育,手指动作的训练对脑细胞可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如,大脑皮层中光大拇指的运动区就相当于整个大腿运动区的十倍。手的动作又是和思维活动直接联系的,信息从手传导到大脑,又由大脑传导到手——“手脑并用”。手的活动越多,动作越复杂,就越能刺激大脑皮层上相应的运动区的生理活动,从而使思维活动的水平愈来愈高。因此,手的动作对发展思维起着积极的参与作用。
三、美术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美术教育具有形象性的特点,这对幼儿思维由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过度具有促进作用。而在审美活动中,幼儿身心沉浸在一种自由的状态中,这就有助于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如我们在按季节制定的命题中,有一幅《给树穿上新衣裳》的命题画,我们启发幼儿,你喜欢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衣裳,请你也为大树设计新装。结果,就是“新衣裳”三个字使幼儿的作品既有灵气,又富有创意。尽管笔触非常稚嫩,但体现了幼儿天真纯洁的情感和美好的愿望。
从创造活动的生理机制上说,美术活动是左右脑协同活动的结果。审美活动能调动右半脑的功能,使经常处于兴奋状态的左半脑得到积极的休息,并促进左半脑建立更多的暂时神经联系。从心理机制上说,创造力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同活动的结果。美术教育形象性、自由性的特点,有利于幼儿通过想象,提高发散思维能力,产生灵感。美术教育的陶冶性、自由性、趣味性特点,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独立性等创造性品质。
四、美术教育能形成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
个性心理品质,是指幼儿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兴趣、爱好、能力、气质和性格的总和。它是在一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美术教育活动,就具有形成和发展幼儿个性心理品质的特殊作用。美术教育具有愉悦性,无论教幼儿绘画还是教幼儿手,都能有效地促进幼儿产生积极幸福地情感,积蓄愉快学习的体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和稳定的情绪。在美术活动中,许多材料构成的艺术造型,千姿百态,会使他们惊喜和追求。每一次的成功都需要努力,需要专心和耐心,需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主观性。同时,在审美活动中,幼儿也可以将心中的不愉快宣泄出来,使幼儿维持心理的平衡和健康。
在美术活动中,每一个幼儿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他们在画画或做手工的过程中也要与同伴交往,帮助同伴解决困难,与同伴共同进步。这就无形中引导幼儿学会建立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发展他们的交往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幼儿一些良好的平质,如:自信、乐于助人、勤奋好学等。
总之,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可以从小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使幼儿通过美术创作活动开发智力,发展创造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健康成长。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