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自网络 2009-07-05 20:08:05
四、当今幼儿美术活动的弊端
教育本应顺应儿童这种天真活泼情感的表现,使儿童成为一个独立成长的个体。但作为一名教育者,一名美术活动的组织者,是否应该反思一个,你是如何组织美术活动,新纲要实施后的美术活动又是什么样,已经体现了幼儿美术活动的价值吗?下面,就以我个人对美术活动存在的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1、灌输法情况严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
“你们看×××的房子画的真好看。”“看你把画画的那么脏。”“你这只小鸟画的太小了。”“老师,我不会。”此类话在美术活动中常能听到。现到各活动室看一下幼儿的作品,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式样,没有一点“自我”和“感觉”,形态一样,色彩一样。作为教育者是否应为自己的教育反思一下,我们是在培养画家吗?我们的范画何时才能被丰富幼儿的已有经验,引导幼儿观察自然,发现美,感受美所代替?何时才能在幼儿的作口中了解幼儿的想法,看到幼儿的心声?
临摹,从表面上看幼儿的画面内容丰富,也能把习得的图式中画出想象画,但幼儿对物体的结构和颜色往往不甚理解,学多了画出来的画模式化了,它代替了孩子的感觉,思考和想象。而若是观察后作画尽管他们画面不严谨美观,但各个画面各不相同,反映了不同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及观察的角度和兴趣。
2、教学模式一般化、时间化
美术本来就是一个创作的过程,我们能够死扣时间对其加以限定吗?绘画是幼儿对自己情感的一种表达,他们也需要思考,需要想象,我们能以简单的20分钟、30分钟要求他们完成吗?这就使得每次活动都是幼儿在老师引导下进入境界,最后在老师的催促下草草的收场。从而省略了重要的一环“共同评价”或许被老师简单的三言两语所代替,使得我们的教学走上了教师示范——幼儿作画——教师讲评这一模式。幼儿作完画展示在墙上后就成为了无人问津的地方。因此,我们决不能忽视“共同评价”,它既是本次绘画的总结,又是下次绘画的前导,不仅能培养幼儿兴趣,提高欣赏能力,更有利于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教师应充分理解作品,读懂作品,多问幼儿,让幼儿讲画,讲出其创造意图,而不应过分追求像不像。
五、如何在儿童美术活动中体现“集体学习”的价值
瑞吉欧教育系统的特征之一就是重视儿童的表征,鼓励儿童运用丰富的、自己的方式表现和表达。尤其在“集体学习”问题方面提出了独特之处。在正确认识了美术活动的价值,看到了目前美术活动存在的问题,我们更加感受到“集体学习”这一教育理念的独特性、重要性。
通过集体学习,培养“不同的个体”正是瑞吉欧“集体学习”所追求的。这些“不同的个体”应该懂得如何去聆听、尊重和承认他人的观点,包括与自己相反的观点为,能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能通过更为复杂的方式和途径去解释和理解世界。教育家蒙台梭利主张:“应让儿童自由地表现自己的自我,自己的思想,以神圣的劳力依照自己的情感去创作,让孩子学会驾驭自己的才能。”日本专家长坂光彦认为:“幼儿美术活动不在于教会幼儿画成一张画或制成一件工艺品;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画家,而是把它当作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意识、创造才能和高尚情操的一种手段。”儿童美术教育理论家罗恩、菲尔德认为:“美术活动并不是教人画画,其作用是通过造型训练,促进人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如何更好的在幼儿美术活动中体现“集体学习”,完成我们当今幼儿美术教育的主要课题,对于我们实践者来说是当务之急。因此,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在活动的产生与准备阶段
一次美术活动的生成没有固定的模式,它可以源于教师的建议、主题活动的需要、儿童的讨论、或是教师与儿童共同协商的结果。不论产生于哪种方式,从根本上说,我们主要是依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来确定。它不仅仅指儿童在活动中自发的表现,还包括教师推断和引发出来的兴趣和需要,这就需要教师要善于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
活动的主题产生以后,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准备阶段,它决定着在活动中儿童美术语言是否丰富,在该阶段教师主要做好以下准备:
1、教师自我准备:即教师要通过各个途径了解各方面有关于主题的内容。如“美丽的家乡”,教师要准备的不是一张家乡的范画或图片,而更多是了解并收集关于家乡的人文故事、传说、地理、文学、音乐,家乡的特产、景点等,这样通过多种经验的积累和相互补充,使各种不同的艺术方法都得以丰富。在该准备时期,教师应充分利用家长的力量,一起收集有关家乡的图片、故事、音乐、家乡特产,让家长、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
2、对儿童有关主题经验的准备:教师一方面应依据经验和对孩子的了解,设想孩子在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想法或疑问,即要充分地去挖掘活动的隐性课程。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的了解、调动儿童与主题相关的原有经验,让儿童充分地回忆、展现其关于主题的原有经验。如“美丽的家乡”,我们不仅可以调动家长的力量,还可利用社区、单位等资源,进行实地参观,听相关人员对家乡特产、变化的介绍,有条件的还可让孩子参加社会实践如采茶、喝茶等,在活动的展开中让孩子来表现对主题的已有经验,如在西湖边可让孩子讲讲有关西湖的故事,采茶时让孩子唱唱采茶的歌曲等,这样一来可以满足孩子的表现愿望,更可激发他们对主题的了解兴趣。该准备阶段正充分体现了瑞吉欧“集体学习”的“集体”的广泛涵义。
3、客观条件的准备:它包括环境的准备与美术活动材料的准备。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与孩子一起将收集的材料、孩子自已的作品展览在教室中,这样更加有助于孩子进行视觉表征活动,巩固孩子对主题的理解,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如看到茶园的图片可以提出“这茶叶如何变成我们平时喝的茶呢?”等。在活动材料的准备上,我们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材料,如彩纸、油画棒、颜料、固体胶、橡皮泥、剪刀等,有助于孩子用不同的表征方法去表现自己眼中的家乡。
二、活动的进行阶段
这是准备阶段的一个延伸与实践过程,是儿童对经验的一种表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是主体,而教师主要是一名组织者与引导者,应该创设一种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切忌用成人的模式去教导、要求儿童,急于传授一些美术知识及技能。
因此,在该阶段中,教师应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并做好每次的记录工作。教师与儿童间应采用一种对话的方式进行交流,以帮助孩子整理在准备阶段获得的经验,并启发和引导儿童来感受这种经验,教师应及进将幼儿观察到的与体会到的话记下来,以保存孩子的学习过程与“产品”,为孩子建立“档案”。如可在作画前,让孩子说一说“你认为家乡什么最美?为什么?”这也是教师引导孩子组织经验、确定作品主题,总结准备阶段的收获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每个孩子在准备阶段所获得的内容可视化,为孩子的交流、相互学习提供了可能。因此教师不应死板的让孩子按照范画画同一种家乡的美,也不能很自由的发一张纸,不加以任何引导让孩子自由画,在这里把握好一个度是非常重要的。
三、活动评价与总结阶段
在该阶段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儿童做到能够主动地参与评价。长期以来的临摹容易使儿童的画概念化,失去敏锐的感知、思考和想象,失去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使教师评价作品好坏的标准也往往是“像不像”,涂色匀不匀,一段时间后,幼儿也会形成一种评价作品的标准——画得与老师像不像。但在前面提到的开放式美术活动下的作品,虽然同一主题,但感受不一样,表现不一样。因此教师应充分理解孩子的创作心理,了解孩子的绘画语言,读懂孩子的每幅作品,对自己不理解的作品,应问孩子,让孩子讲画,鼓励每一位孩子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及时做好记录。这既是本次活动的总结,又是下次活动的前导,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绘画兴趣,提高欣赏能力,更有利于促进孩子创造力的发展。这正是通过集体学习,培养“不同个体”的最好表现。
儿童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不仅进行着个体建构,也在与成人、与同伴进行着共同建构。教师不仅是一个知识的教授者,同时还是一个学习者,他应在与儿童重温和与儿童共同建构的过程中了解儿童;他除了担负着观察、记录、解答、协调等工作以外,还要善于为儿童创造能引起他们共同建构的机会。未来的社会要求儿童不仅学会怎样适应社会,而且通过这个社会化的过程,学到怎样成不同的个体。
美术教育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正确认识集体学习在美术活动中的价值,正确把握和利用它。教会儿童学会生活,热爱生活,感受美,表现美,健康充实地成长,成为21世纪真正的主人。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