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自网络 2009-07-08 21:37:46
1、平等交谈,接受孩子的言语方式
完整语言观指出,完整语言应指语言的所有类型,包括普通话、行话、方言等。因此,教师应主张并支持孩子各种语言的发展。当花朵凋谢,孩子说“花死了”时;当说起“小动物去玩”,有的孩子说“小动物去‘别相’”时;当讨论小蝌蚪是谁的孩子,他们一致认可是青蛙时,教师都应认真倾听,认可他们的见解,因为孩子虽然在语言表达上不一定正确或准确,但是孩子正尝试着用语言作为交流工具,他们能使用语言交流、表达及解决问题比正确地使用语句或造句更为重要。
2、耐心等待,满足孩子言语交往的需要
耐心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在孩子言语中耐心倾听他们的说话,耐心等待他们把话说完,耐心关注进步慢的孩子的成长等等,都需要教师付出极大的热忱。在语言活动中,常有几个语言发展较好的孩子争先说出自己的想法,受从众心理的影响,其他工作就人云亦云。这样不但不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而且使孩子言语发展两极分化更为明显。在实践中,针对孩子的回答,教师可采用“缓一缓”的方法,不立即肯定“你说得对”,而是说“是这样吗?”,“你说得有道理!”,“你说的,老师还没想到。”等,使谈话可以继续下去促进其他孩子都去思考、表达。在结束时,再肯定“真的像某某小朋友说的那样”,给那位孩子以鼓励。
3、合理竞争,减轻孩子言语发展的压力
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中,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是无可厚非的,针对孩子不同的差异,教师应提倡合理竞争。如,对于言语能力强的孩子,采用比赛的形式提高其竞争的水平;对于言语水平中等的孩子,就采用“开火车”、“接龙”等游戏活动来促进其竞争的能力;对于言语滞后的孩子,则采用“自我竞争”的方法,通过教师的体态语如树大拇指表扬、抚摸、微笑和贴画五角星等奖励,使孩子对自己作出评价,促进其进步。
(二)组织开放的可探索的语言活动
要给幼儿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必须丰富幼儿的生活。因为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只有丰富的生活,才能为丰富的语言提供良好的环境。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要给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增长幼儿知识,开阔幼儿视野,扩大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创设真实丰富的语言运用情境,能使幼儿多看、多听、多说、多练,从而增长其见识,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在实施主题综合教育中,老师不仅关注每周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更重视日常的语言交往和设境引导。在一次外出春游时,中班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周围春天的变化,突然一位孩子掀起衣服,要让自己的肚脐眼也看看春天,所有的孩子好奇地跟着学样,老师随机让幼儿闭上小眼睛,用肚脐眼看看春天是什么样的,小朋友都说看不见。老师便请孩子们把肚脐眼藏起来,用小眼睛看看春天是什么样的,这时孩子们都兴奋地说:看见了绿绿的草,看见了美丽的花……每个幼儿都争着讲自己的发现。老师在对孩子们的发现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外,并没有忽视幼儿对肚脐眼的兴趣,她从肚脐眼有何用处引发了幼儿探索人体奥秘的主题活动。幼儿在活动中提问特别积极,生成了许多新的主题。在幼儿生成的主题中,孩子们常常会提出许多为什么,老师便引发幼儿自己去探索,去寻找答案,孩子们在丰富的活动中又回答了许多个为什么,这一过程不但丰富了幼儿的语言经验,还提高了幼儿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促进幼儿语言全方位发展
1、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让孩子说的有序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发展孩子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构成孩子创造力的始发因素。在语言活动中,教师可重视通过看图讲述来发展孩子的观察力、口语表达能力。
首先,内容选择时多选用一些有情节,有利于发展孩子思维的图片,如《小红伞》、《猫医生过河》、《晚上》、《捉迷藏》等等。其次,活动过程中以设问来开展。可先让孩子对画面有感性认识,运用描述性问题,如“是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样的?”、“有谁?”、“在做什么?”、“是什么表情?”等,让孩子描述画面的人物、景物、动态,对画面作出初步、基本的分解。接着,通过判断性问题,如“是什么关系?”、“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时间?”、“是什么天气?”“什么不一样?”、“什么一样?”等,对画面进行综合判断。然后,运用推想性问题,如“在说什么?”、“在想什么?”等,对画面外在内容的分析和判断进行推想。与此同时,还可结合“为什么?”、“是什么原因?”、“怎么知道的?”等分析性问题使讲述由表及里,由里到外地深入开展。最后,教学方法采用大图片与小图片相结合、集中与分组相结合、看演相结合等方法,使孩子能主动去看、去想、去说;使孩子参与机会多、讲述顾虑少;使孩子能按想法或图片内容进行表演,进一步理解图片内涵,从而孩子的讲述就有头有尾,有情节有过程,孩子说话也逐渐做到了言之有序。
2、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让孩子说的有趣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语言实践中,教师可着重从两方面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使之丰富、独特,使孩子说的有趣,说了还想说。
(1)丰富孩子表象,积累想象的素材
表象就像是孩子建构时的一块快积木,积木经过组合、叠加就建构成了物体。同理,对表象进行组合、加工就能形成想象。教师除了利用文学作品、实物、图片等来引导孩子观察、积累较丰富的表象外,还应注意在平时散步、远足、参观等活动中来引导丰富孩子的知识,如从城市的发展变化,了解建筑、交通等设施:从农村的田野风光,了解花卉树木的生长特性等。认识的事物越多,想象的基础就越宽广,就越有可能触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想法。
(2)陶冶孩子情感,激发想象的动力
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语言活动必须创设一定有意义的活动情境,才能引发孩子的情意冲动,才能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活动与思维的“内驱力”,才能有助于激发孩子的求知兴趣,想象与创造。如教学《三只蝴蝶》时,可运用投影图象和配乐故事相结合的方法,以画面展示、音乐烘托、语言渲染来展现故事内容,从而创设了一种情景交融的情境,使孩子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受到了好朋友相亲相爱不分手的情感感染,进而产生了丰富的想象:“还有谁会来帮助三只蝴蝶?是怎么帮助的呢?”
3、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让幼儿说的有新意
在语言实践中,要进行创新思维的活动,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直观形象地让幼儿愿意去感知、理解、学习,还要重视启发孩子的联想、对比、归纳、推理,使孩子掌握活动中应有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1)设置开放性问题,引起思索
这是针对孩子好奇的特点,对其未知事物进行开放性的质疑,以此来点燃其投入活动的兴趣及求知欲。教师可在活动前精心设计导入语,在活动中适当点拨来巧设悬念,以引发思索。开放式问题包括判断性问题、假设性问题、创造性问题。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不受故事语言和情节的限制,可以为幼儿提供创造性地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开放性问题又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幼儿搜寻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对所提的问题予以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理。同时开放式问题将幼儿置于一定的角色地位,幼儿在“设身处地”的情况下,与作品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受到启发和教育,培养良好的品德习惯。如判断性问题有:“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他这样做为什么对?为什么不对?“假设性问题有:“假如你是故事中的谁,你会怎样做?”“假如你是他的朋友,会告诉他些什么?”创造性的问题有:“你身边和周围有这样的人和事吗?”“如果有,结果是怎样的呢?”“生活中你若碰到这样的事,你怎么做?”这样的问题都可以引发幼儿在掌握概念和判断的基础上,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进行想象和推理。这无疑会提高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促进幼儿连贯叙述事物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讲述《小蚂蚁上天》时,教师可一开始就让孩子思考“小蚂蚁”和“蒲公英”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为什么?这样将引发孩子的积极思维,他们有的会说小蚂蚁种蒲公英,有的会说小蚂蚁吹蒲公英,还有的会说小蚂蚁摘蒲公英,孩子的思维就呈辐射状,沿着不同的方向思索开了。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