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资源 2009-07-15 22:40:13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们的教育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儿童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发现性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性的学习。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使儿童获得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学习活动应以幼儿为主体,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幼儿音乐教育也是如此。它是人一生中最早的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本学期,作为《纲要》试点园,我园开展了以音乐为切入点的教研活动,在进行了一些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还进行了实践操作。通过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使我们对音乐活动有了新的认识与了解。本学期的教研内容就是如何将音乐活动渗透到一日生活之中,在学习与实践中,我们有一些收获和体会。
一.将音乐活动渗透于一日生活之中。
1.音乐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在开学初,我们就为一日生活的过渡环节选择适合与本年龄班的、风格特点不同的音乐。如幼儿来园时,我们为孩子们播放他们熟悉和喜欢的,活泼欢快的儿童歌曲,集体活动前播放节奏鲜明的“织地毯”、“十字舞”等乐曲,引导幼儿在有节奏的乐曲声中,有序的收放好游戏材料,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午睡起床时,我们会分阶段为幼儿播放音乐欣赏的乐曲。开始是幼儿较熟悉的“致爱丽丝”、“月光”;在学习打击乐“水仙花圆舞曲”时,我们会有意识的选择“蓝色多瑙河”等一系列的圆舞曲让幼儿欣赏,引导幼儿进一步感知圆舞曲的特点。这些,都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在生活中,体验感知不同性质的乐曲,发现他们的区别。
2.音乐与环境相结合。
在环境上,我们也注意了对音乐的渗透。如在“音乐小课堂”的墙饰中,我们将每次音乐活动中学习的音乐知识进行展示,既巩固了对知识的掌握,又激发了幼儿继续学习的兴趣。在学习打击乐前,我们布置了各种打击乐器的图片以及名称的内容,让孩子从认识乐器入手,积极的参与到演奏活动中。大一班的“音乐中的故事”,是在每次学习完歌曲后,让幼儿用绘画的形式,将自己对歌曲的理解与感受画下来;小一班的“夏天的歌儿”,通过小动物的叫声,引导幼儿感受全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不同的音乐时值等等。
3.音乐与区域活动相结合。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有意识的加强了对表演区的指导。从环境上,我们和幼儿一起布置和装饰;在材料的投放上,根据教育目标与幼儿兴趣,和幼儿一起制作乐器、服装、各种头饰;音乐的投放上,我们也与近期的教育活动相结合。如开学初,在学习新的健身操时,为幼儿投放健身操的音乐;学习秧歌十字步时,投放汉族的舞曲磁带;我们还将孩子学过和将要学习的歌曲录制在一起,让幼儿在游戏中选用。因为环境热烈,材料丰富,乐曲又大都是幼儿熟悉,并且很感兴趣的,因此大大的激发了他们游戏的兴趣。在活动中经常能看到,几个孩子一起唱着熟悉的歌曲,拿者乐器进行伴奏,或是舞动着他们自己制作的彩棍,随着音乐舞蹈,在游戏中,培养了幼儿即兴表演的兴趣和能力。在活动中,我们教师也加强了有目的的指导。如在学习新的舞步时,我们会在表演区,先教给参加游戏的孩子,这样在集体学习时,他们就是老师得力的小助手、小老师。孩子们也很乐于向同伴学习,有时同伴间相互学习模仿的效果,要超过老师所教给的。
4.音乐与节日活动相结合。
在这次“六一”的活动中,我们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排练节目不象以往那么费劲了,这就是将音乐活动渗透于一日生活的结果。很多节目的选择和编排,都来源于日常的音乐内容。如大二班班的节奏乐“水仙花圆舞曲”,就是音乐活动中学习过的内容,舞蹈“花仙子”,选用了每次音乐活动中听音乐进教室的乐曲,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是幼儿熟悉的,一些动作又是平时经常做的,因此,幼儿很快就能跟着音乐,合拍的做动作了。大一班的舞蹈“快乐十分钟”选用了平时过渡环节的音乐,以及孩子已掌握的一些舞蹈动作。中一班的“筷子舞”和“健身操”,选用了平时表演区中孩子都很喜欢的,即兴表演的音乐,而且在平时游戏时,老师就注意了对舞蹈动作的渗透,因此在排练过程中,既节省了精力,又使演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音乐与各领域活动相结合。
同时,我们还注意了音乐与其他活动的相互渗透。如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我们让幼儿用语言和绘画的形式,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体育活动中,选用欢快活泼,节奏鲜明的乐曲带幼儿做准备活动等等。在这次艺术周的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用歌唱、舞蹈、演奏乐器等形式,将自己的才艺进行展示,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获得愉悦和满足,增强了幼儿的自信。
二.音乐教学方面的收获和体会。
1.教学形式上的变化。
在音乐活动的教学上,我们也进行了各种尝试。如在教唱歌曲方面,我们会加强日常的渗透,在过渡环节时,播放将要学习的新内容,让幼儿有初步的感知。在学唱过程中,以往我们大都采用的方法是先教两遍歌词,然后一句句学唱,最后是集体演唱。但这种方式,往往不能引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在教唱的过程中,幼儿只是被动的接受和模仿,孩子的主体性没有体现出来,因此,大大影响了学习效果。到第二次复习活动时,能将歌曲演唱下来的只是少数幼儿。现在在学唱歌曲时,我们采用递进式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首先是提取出歌曲中的某一个元素,如节奏。在学唱前,通过游戏等方式,帮助幼儿掌握歌曲的主要节奏,然后将歌词这一元素以儿歌的形式教给幼儿。在第二次的活动中,再加入歌曲的另一个元素——旋律。由于节奏、歌词是幼儿熟悉的,因此新的内容很快就被幼儿掌握了。经常是不用老师再去教唱,当孩子听到歌曲的旋律后,很自然地就跟唱了起来,大大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对于年龄小的幼儿,我们会采用图示的方法,如学习有关春天的歌曲时,先让幼儿欣赏春天的图画,帮助幼儿理解歌词的内容,从而很好的掌握歌曲。在节奏的学习中,我们也经常采用这种方法,如一个四分音符是一个大苹果,和它对应的两个八分音符就是两个小苹果等等,这种直观的方法,能帮助幼儿很好的掌握歌曲的节奏,同时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2.孩子的变化。
教学形式的改变,也引发了幼儿的变化。孩子们一改以往只听老师唱,自己却不出声或是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现在的歌唱活动是愉悦的,孩子们积极参与的。在活动中,经常是老师一放伴奏带,孩子们就能很自然地将歌曲跟唱下来。当老师问到:“你学会了哪一句,谁来给大家唱一唱”时,很多幼儿都会主动举手,哪怕是只唱上一个字,他们都会觉得很自豪,因为这是他们自己学会的,而不是被老师灌输或模仿出来的。《纲要》中指出,要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与音乐有关的活动,在活动中充分获得愉悦和美感。孩子的兴趣与态度发生的变化,正是体现出艺术活动所应带给幼儿的情感和态度的体验与感受。
3.教师的变化。
在这些变化当中,老师也在转变。首先是在活动前,教师会有目的进行渗透,更加注重对每一首歌曲的分析,研究如何帮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充分挖掘每一个音乐的元素,考虑由哪一个元素入手,然后层层递进,深入展开,让幼儿自然而然地在感受的基础上,很好地进行表现。其次是在活动的过程中,更注重幼儿的体验与表现。在整个过程中,不再是老师去教,而是孩子自己的相互学习与体验。注重的是教师与孩子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分享他们的成功与快乐。因此,在组织每一次音乐活动时,教师的态度更加积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体验到了快乐。
对于音乐活动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还只是刚刚开始,还要不断的深入学习与反思,不管我们用何种方法,只要以《纲要》为标准,采取科学的方法与态度,就能在音乐活动中,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