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幼教 > 幼儿园资源 > 教学论文 > 艺术类论文 > 正文

培养幼儿运用肢体进行美术活动

来源:网络资源 2009-07-15 23:07:56

说两句

  正文:

  美术教育是人类社会一种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动,它以独特的方式发展和完善了人的精神和身体,同时,其自身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发展和完善。

  在幼儿园中,美术教育作为一种艺术教育形式被广大的幼教工作者接受并运用。通过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培养他们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对美的感受力。

  进行美术活动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教师出示范画后请幼儿临摩,并添画上与所画内容有关的一些景物;或是由教师命题,幼儿根据以往的绘画经验和生活经验来进行主题创作。所采用的工具也是种类繁多,有水粉笔、油画棒、水粉、铅画纸、毛边纸等等。这些绘画形式都是请幼儿将作品反映在纸上,运用一些绘画工具来进行的美术创作。

  在区角活动的美术角里,我经常会看到有些小朋友将自己的手印留在纸上,然后在手印里面涂上各种颜色画成一只只小手套。这让我想起,孩子们是不是可以通过手的变化来塑造出更多的内容呢?

  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不仅可以手拿笔来画,而且还可以利用手脚及其他身体部位的变化来进行美术创作。因为孩子是喜欢动的,将比较枯燥的美术活动与游戏、肢体动作结合起来,更会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通过实践,我觉得在实际的指导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循序渐进性原则。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日益丰富,幼儿美术的表现能力也在不断提高。由此出现了各阶段不同的低起点,同时要设定与之想适应的高落点,每个活动的高落点都应该成为下个活动的低起点。幼儿的新一轮学习都要在上一轮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在让幼儿进行肢体创作时,我先从手的变化开始,再延伸至手臂、脚等,步步深入;在绘画工具的选用上,我先让幼儿用油画棒或水彩笔画在纸上,再让他们在手臂上着色,最后直接在地面上作画。教学内容的逐渐深入,不仅符合了幼儿的学习特点,而且还能让他们一直保持“新鲜度”,提高对学习的积极性。但要值得注意的是,幼儿的低起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与之相适应的高落点也会随着低起点的不断变化而变化。教师要充分把握不同阶段幼儿的低起点,并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及时作出调整。

  2、内容的多样性原则。

  内容是为目标服务的。有了适合幼儿发展特点的目标,那么选择内容就显得极为重要。如果说老师给幼儿的创作内容、所提的要求限制了幼儿可能有的想象,幼儿的创造力便无从发挥。在让幼儿进行肢体创作的时候,我选择了手、手臂、脚等几样幼儿熟悉且容易表现的身体部位,并提供了多种绘画工具,如;纸、油画棒、水粉、水彩笔等,根据季节特点安排幼儿在不同的场地上进行绘画。可以直接画在纸上,也可以直接画在手上,更可以光脚丫在地上作画。让幼儿进行作画的内容也很广泛,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想象力,给幼儿尽可能少一点的束缚。

  3、游戏性原则。

  为了摆脱旧的教学模式的束缚,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幼儿的创造力,根据“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活动”这个宗旨,我将游戏融入美术活动之中,使游戏与美术创作紧密结合起来。皮亚杰曾说过:“儿童不能像成年人那样有效的满足他个人情感上的,甚至智慧上的平衡,他具有一个可以利用的活动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他的动机并非为了适应现实。恰恰相反,却使现实被他同化,这样的活动领域便是游戏。儿童进行的游戏很多,绘画也是这种游戏的一种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出示范画请幼儿跟学。而在让幼儿进行肢体创作的时

  候,我让他们先自己操作,在操作过程中逐渐地启发和引导他们,这样孩子们头脑中的形态也会随之清晰起来。孩子们在创作过程中有时是很盲目的,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要画什么或者画的东西象什么,教师的参与可以帮助幼儿的创作更具有目的性,也更能够促进他们想象力的发挥。

  4、正面评价性原则。

  当幼儿在创作完一样作品后,其心中的得意溢于言表,他希望与他人共同分享喜悦,也希望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赞许。“补强法则”的及时运用在这里显得极为重要。什么是补强法则呢?美国加州大学的哲学博士詹姆斯。多伯森作了这样的解释: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满意的结果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多伯森认为语言补强可以成为促进人格发展的最有力的原动力。

  我认为将“补强法则”运用于创造性美术活动,能极大地保护幼儿的创作欲望,激发幼儿创作热情,树立自信,为造就独立健全的人格铺平道路。当孩子们用自己的身体创造出与别人不同的形态时,我会用比较夸张的语调和体态动作对其加以肯定,同时再提出他的不足之处,让他的作品更加完美。孩子在得到了教师的肯定之后,创作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也为下一次的创作埋下了伏笔。

  但要注意的是,滥用“补强”则会使“补强”贬值。无论在活动进行过程中

  还是最后的讲评中;无论幼儿画得怎样都采用“补强”的方法:“你瞧,画得真好!”、“画得太象了!”、“你很动脑筋”等等。从某种程度上讲是鼓励幼儿的积极性,但是时间长了幼儿也不会感到满足。我们不能忽视美术活动本身所孕育的审美教育,在让幼儿获得满足感的同时,也要通过活动来提高幼儿的审美感受能力。

  要组织幼儿进行这种绘画活动,我认为还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1、从幼儿已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出发,遵循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幼儿设置小步递进的阶梯,帮助幼儿不断克服障碍,获得成功的经验。

  幼儿的美术创作要由几个要素构成,即:色彩、造型、构图等。这是幼儿在学习新的美术创作活动时必须要具备的几个元素。小班幼儿由于受到身体、心理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绘画水平比较低,他们还不能很好地进行构图和着色,对美术创作没有概念,特别是小班上学期的幼儿,他们的绘画目的就是在纸上随意涂画。因此,在小班开展此项活动是不太合适的。进入中班后,幼儿在理解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特别是中班下学期的幼儿,他们的绘画能力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同时对生活周围的事物也存有很大的好奇心,这就给他们的美术创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有了这些基础,才能让幼儿操作此类活动,同时也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2、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与速度,从简单的手部绘画开始,内容由浅入深。

  手是幼儿很熟悉的一个部位,手也是幼儿感知、感受外界事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是“外部的脑”。在小班的时候我就曾经让他们将自己的手印留在纸上并添加颜色。在让幼儿进行手部动作创作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教学活动:《会变的手》。通过手型的不断变化和印在纸上的手印的位置不同让幼儿想象出各种东西。最初请孩子们创作的时候,我是让他们将五个手指都分开的,但随着变化内容的不断深入,许多幼儿都能想到将手指弯曲起来,变出更多的物体,这是幼儿自发的一个创作过程,是我在设计活动前没有想到的。在进行手部变化的活动之后,我又让幼儿继续将手臂作为创作的材料,用水粉颜料在手臂上着色。最初的时候,孩子们只是将颜料涂抹在手臂上,再根据手臂的颜色想象出象什么。在经过多次的练习之后,孩子们能先想好创作的内容,再进行绘画。有的幼儿将手臂画成了一根棍子;有的画成了长颈鹿;也有的画成了大象长长的鼻子。。。。。。通过进行这一系列的活动,让我深深感受到幼儿创作的无拘束性和随意性,他们不太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和已有模式的约束。当然,所有的想象还是要在一定的绘画基础上,由浅入深地进行的。

  3、营造富于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和条件,让幼儿自由创作。

  美国艺术教育家维克多。罗思菲德曾说过:每个儿童都具有创造发展的潜能,

  而教师的任务则是安排条件使这些潜能得以实现,假若教师或家长对孩子施加压力,或是允许孩子照抄照搬画本,他们的创造性工作能力就会被扼杀在摇篮里。

  幼儿美术教育最富有意义的,就是发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应把发挥幼儿的创造性放在首位,不偏重知识技能,而应尽量为幼儿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独特的思想感情。

  作为教师,就应该给幼儿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从教室环境的布置到幼儿作

  品栏的设计,都要有利于幼儿想象的发挥。同时,也要尽可能地为扩展儿童的感官经验提供多种材料。在开展肢体创作前,我先在教室里贴上有关肢体的一些变化形态,如:手变成的小狗、蝴蝶;脚掌变成的花朵等,并从一些书刊、杂志中找寻相关的材料张贴在教室里,给幼儿一个感性的认识,为以后的创作打下基础。同时,在幼儿的实际创作过程中充分尊重他们的想象成果,注意对幼儿求异思维的培养,以促进幼儿思考问题的流畅性、解决问题的变通性、探索问题的独特性。如:在进行手臂变化时,开始孩子们只局限于给手臂涂上各种颜色,并把它想象成某样东西,于是我提醒他们可以将手臂连着手指一起进行变化。在我的提醒下,孩子们开始了新的创作,他们有的把手臂变成了一棵大树,而手指却是树枝;有的把手臂画成了动物的脖子,而把手想象成各种动物的头。。。。。。对于他们的这些表现,我都给予了肯定,同时也鼓励他们想出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

  4、进行合作,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中班幼儿的社会性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活动中他们有时会自己寻求同伴进行合作,但合作的水平还较差,需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参与来协调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在让幼儿进行肢体变化的时候,他们之间的合作不光体现在互相给对方添画内容、互相帮助外,更在他们的集体故事中表现出来。当孩子们的肢体绘画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我便要求他们互相结伴创作,并把创作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大家听。我班幼儿本来对讲故事就非常感兴趣,在完成了绘画环节之后,他们能根据画的内容来编故事,虽然故事编得很简单,但从他们高涨的热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个活动是非常感兴趣的。在进行美术活动的同时,也让幼儿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教师也要给幼儿留有“分享的时间和空间”,给他们一个机会相互看看彼此的作品和成果,相互讨论、提问,以产生新的想法。这样,能进一步拓展幼儿的思维,尽可能地减少思维定势的影响。

  幼儿用肢体进行美术创作只是众多美术表现形式中的一种,无论用哪种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还是要让幼儿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陶冶幼儿的情操,为幼儿的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我们要给幼儿提供一片自由的天地,理解和支持他们的自我表达和表现,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

  要组织幼儿进行这种绘画活动,我认为还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1、从幼儿已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出发,遵循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幼儿设置小步递进的阶梯,帮助幼儿不断克服障碍,获得成功的经验。

  幼儿的美术创作要由几个要素构成,即:色彩、造型、构图等。这是幼儿在学习新的美术创作活动时必须要具备的几个元素。小班幼儿由于受到身体、心理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绘画水平比较低,他们还不能很好地进行构图和着色,对美术创作没有概念,特别是小班上学期的幼儿,他们的绘画目的就是在纸上随意涂画。因此,在小班开展此项活动是不太合适的。进入中班后,幼儿在理解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特别是中班下学期的幼儿,他们的绘画能力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同时对生活周围的事物也存有很大的好奇心,这就给他们的美术创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有了这些基础,才能让幼儿操作此类活动,同时也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2、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与速度,从简单的手部绘画开始,内容由浅入深。

  手是幼儿很熟悉的一个部位,手也是幼儿感知、感受外界事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是“外部的脑”。在小班的时候我就曾经让他们将自己的手印留在纸上并添加颜色。在让幼儿进行手部动作创作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教学活动:《会变的手》。通过手型的不断变化和印在纸上的手印的位置不同让幼儿想象出各种东西。最初请孩子们创作的时候,我是让他们将五个手指都分开的,但随着变化内容的不断深入,许多幼儿都能想到将手指弯曲起来,变出更多的物体,这是幼儿自发的一个创作过程,是我在设计活动前没有想到的。在进行手部变化的活动之后,我又让幼儿继续将手臂作为创作的材料,用水粉颜料在手臂上着色。最初的时候,孩子们只是将颜料涂抹在手臂上,再根据手臂的颜色想象出象什么。在经过多次的练习之后,孩子们能先想好创作的内容,再进行绘画。有的幼儿将手臂画成了一根棍子;有的画成了长颈鹿;也有的画成了大象长长的鼻子。。。。。。通过进行这一系列的活动,让我深深感受到幼儿创作的无拘束性和随意性,他们不太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和已有模式的约束。当然,所有的想象还是要在一定的绘画基础上,由浅入深地进行的。

  3、营造富于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和条件,让幼儿自由创作。

  美国艺术教育家维克多。罗思菲德曾说过:每个儿童都具有创造发展的潜能,

  而教师的任务则是安排条件使这些潜能得以实现,假若教师或家长对孩子施加压力,或是允许孩子照抄照搬画本,他们的创造性工作能力就会被扼杀在摇篮里。

  幼儿美术教育最富有意义的,就是发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应把发挥幼儿的创造性放在首位,不偏重知识技能,而应尽量为幼儿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独特的思想感情。

  作为教师,就应该给幼儿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从教室环境的布置到幼儿作

  品栏的设计,都要有利于幼儿想象的发挥。同时,也要尽可能地为扩展儿童的感官经验提供多种材料。在开展肢体创作前,我先在教室里贴上有关肢体的一些变化形态,如:手变成的小狗、蝴蝶;脚掌变成的花朵等,并从一些书刊、杂志中找寻相关的材料张贴在教室里,给幼儿一个感性的认识,为以后的创作打下基础。同时,在幼儿的实际创作过程中充分尊重他们的想象成果,注意对幼儿求异思维的培养,以促进幼儿思考问题的流畅性、解决问题的变通性、探索问题的独特性。如:在进行手臂变化时,开始孩子们只局限于给手臂涂上各种颜色,并把它想象成某样东西,于是我提醒他们可以将手臂连着手指一起进行变化。在我的提醒下,孩子们开始了新的创作,他们有的把手臂变成了一棵大树,而手指却是树枝;有的把手臂画成了动物的脖子,而把手想象成各种动物的头。。。。。。对于他们的这些表现,我都给予了肯定,同时也鼓励他们想出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

  4、进行合作,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中班幼儿的社会性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活动中他们有时会自己寻求同伴进行合作,但合作的水平还较差,需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参与来协调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在让幼儿进行肢体变化的时候,他们之间的合作不光体现在互相给对方添画内容、互相帮助外,更在他们的集体故事中表现出来。当孩子们的肢体绘画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我便要求他们互相结伴创作,并把创作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大家听。我班幼儿本来对讲故事就非常感兴趣,在完成了绘画环节之后,他们能根据画的内容来编故事,虽然故事编得很简单,但从他们高涨的热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个活动是非常感兴趣的。在进行美术活动的同时,也让幼儿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教师也要给幼儿留有“分享的时间和空间”,给他们一个机会相互看看彼此的作品和成果,相互讨论、提问,以产生新的想法。这样,能进一步拓展幼儿的思维,尽可能地减少思维定势的影响。

  幼儿用肢体进行美术创作只是众多美术表现形式中的一种,无论用哪种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还是要让幼儿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陶冶幼儿的情操。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 微信
    gh_5735a1f9f07c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热点专题

  • 幼儿园教学课件:奇特的建筑
  • 幼儿教学课件:小鱼的梦
  • 河头幼儿园“帮水宝宝搬家”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认识时间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A Apple

幼升小

jn体育

幼升小政策

幼升小择校

幼升小指导

学区房

幼升小真题

重点小学

上海小学

广州小学

深圳小学

成都小学

武汉小学

南京小学

北京一类幼儿园

海淀区幼儿园

西城区幼儿园

东城区幼儿园

朝阳区幼儿园

其他区幼儿园

幼儿园资讯

教师园地

幼儿园说课稿

幼儿园教案

教学论文

幼儿园课件

幼儿园教师心得

幼儿园评语

少儿教育

胎教

早期教育

入园必读

潜能开发

艺术培养

家庭教育

儿童乐园

科普知识

图书推荐

睡前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唐诗宋词

孕育指南

时尚妈咪

健康宝贝

美食厨房

趣味数学

健康饮食

专家答疑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