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自网络 2009-07-17 13:42:28
从我这几十年对基础教育的观察、思考,“保卫童年”,应该说是基础教育最重要、意义最深远、形势最为严峻、因而也可以说是“悠悠万事,唯此为大”的一个话题。
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实际上是人生的“第二次断奶”。他原来那种生性中自然而然的对父母的依赖、撒娇,甚至有时候可以撒野,无拘无束,任其性情的爱怎么做就怎么做的状态从此结束了。他要进入一个相当规范化的系统,包括作息时间,身体的行为,言语方式,交往方式,他都进入一种程序了。还有什么比一切都需要在没有太多保护状态下学习自我选择、自我判断、自我解决,对儿童的考验更为严峻呢?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童年意味着什么?我想童年有几个最重要的特征:
首先,生命是极其脆弱的。它没有自我保护的能力,没有一种最基本的与人打交道的经验。当他第一次跟这个世界相遇时,一切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惊喜、好奇、忧虑、恐惧等情感溢于言表。这种相遇的过程,往往也是儿童犯错误的过程,有人把它概括为“试错”的教育过程。儿童的这种脆弱,不仅是因为他缺乏经验,还包括他的心理,身体,包括他所有的能力,这是人成其为人的一个必经阶段,是一种规定性的脆弱,他不可能逾越这个阶段。
其次,是与脆弱相关的无比纯洁。他对于这个世界,对各种人际关系,对自然的万物,都有一种童真的眼光,就是无比纯洁,充满信任,充满爱意那样一种眼光。童真、童稚,无比的纯洁,实际上在今天这个社会又加深了他的脆弱。他是不设防的,整个童年都是不设防的,完全凭着他的本能,天然的信赖人、依赖人。这样的孩子到学校去,他的老师怎么对待他的脆弱与纯真?这是对教育的考验,对教师更是一个带根本性的考验。因为在脆弱与纯真背后,同时意味着这个孩子他是无助的、无力的,他是缺乏经验的,是要经常犯错误的,要重复地犯错误,不断地犯错误的。他没办法有像成年人一般的自我反省和改过自新,他要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逐渐地对成人世界有一种适应,而对自己的行为建立起能够自我调控、自我把握,能够有将自己的很多问题经过自己的努力把它处理好的能力。儿童都不具备这种能力,或者说仅仅有这方面很初级的能力。那么,老师怎么看待这些儿童呢?不仅老师,整个成人世界怎么看待儿童,这是儿童教育第一个问题。
第三,儿童还天然的充满好奇。因为这个世界对他来说完全是新鲜的,包括知识,包括世间的色彩,包括自然的物种,实际上每天涌现到他眼前的东西,大多是他第一次触及与感受的。有时候这种好奇是不可抑制的,特别是对成人的规范,他还没有办法强迫自己适应。比如一节课,30分钟也好,40分钟也好,一定要坐在一张无靠背的椅子上,还要有统一的坐姿,我们的老师会小看这一点,觉得很容易,但对儿童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再者,表达对儿童而言就是学习,就是相互交流信息,把自己的种种知识、经验、能力与朋友分享的一个过程。表达既是我们本能的需要,又是最早得到发展的能力。但是我们的课堂是否都给儿童提供了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满足儿童这一基本的需求?
儿童的这种充满种种不可抑制的好奇心,实际上意味着他对世界的一种积极的关注、积极的参与、积极生活的态度,同时也是创造力的基础。另外一点,儿童对所有美好的事物、对艺术,有一种天然的喜好,它非常自然而然,不需要任何人提醒、引导。哪个儿童不是那样本能地喜欢斑斓的色彩,喜欢鲜花,喜欢飞禽走兽?还有一点,就是儿童总是强烈地表现对不断变化的生活的渴望,他最反对一成不变,最反对模式化。他希望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受教育的过程,自己每天的活动方式,都是充满变化的。最后一个特点,就是儿童总是期待着生命处于一种活动的状态,时时刻刻能够充分表现出生命的活力。好动,形体、思维不安分,都是儿童的本质属性。但是所有这一切,恰恰与我们的种种强调规范,强调程式化,强调评比、竞赛、检查、考试的教育模式相冲突。我们在强调规范的时候,是否意识到儿童最可宝贵的想象力、独特性、创造力可能正在他受教育的过程中日渐流失?教育,一不小心就有“反教育”的意味。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