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幼教 > 幼儿园资源 > 教学论文 > 综合性论文 > 正文

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发展──项目教学活动“海底世界”

来源:网络资源 2009-07-22 22:33:49

说两句

  幼儿生活在幼儿园里,不可避免地要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也必将在与环境互动中实现发展的目的。我班开展的项目活动“海底世界”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活动起源把建筑区的墙壁布置成海底世界,源于为建筑区做大布景而进行的环境创设活动。刚开始,孩子们准备为建筑区设计“城市”的大布景。在讨论时,有的孩子说,高速公路好,有的孩子说,楼房好,还有的孩子说,恐龙公园好。一时间,谁也无法说服谁,出现了僵持的局面。谁知唐潮的一句“我特别喜欢海底世界的样子”,令所有孩子都推翻了自己原来的想法,而一致同意把建筑区的大布景布置成海底世界。我也被他们的情绪感染了。但为了让每一个孩子的想法都有实现的机会,我反问他们:“那你们刚才提到的高速公路、楼房、恐龙公园跟海底世界能不能有什么关系呢?”孩子们很快就把这些设想与海底世界一一对应起来:高速公路叫“海底高速”、楼房叫“海底城堡”、恐龙公园叫“海底海洋馆”、公路叫“海底隧道”……(与传统的环境创设相比,“海底世界”的产生,改变了以往由老师创意、拿主意的状况,而由幼儿提出想法、建议。幼儿在这一过程中的地位变化,促使教师必须更加细致地观察了解幼儿,并适时地提供支持与帮助。在讨论中幼儿出现争执,正是他们积极参与活动的外部表现形式,同时也说明空白环境对每个幼儿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孩子们想法各异。而争论之中达成的共识反映出来的是:幼儿并不固执己见,而是在不断吸纳同伴意见的同时也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调整。因此主题的确立是在环境、教师、幼儿相互作用之下产生的。)

  看到孩子们的兴趣一下高涨起来,我乘机提出问题:“那海底到底是什么样的呢?”由于以往很多活动都使用过信息采集的方式,因此很多孩子都想到了收集资料的方法。收集资料在爸爸妈妈的支持下,孩子们带来了一些资料,比如《我的鱼儿朋友》、《海洋生物》、《海底世界》、《海洋动物制作图》等。这些资料的提供使孩子大开眼界。(要想使幼儿的想法更加充实、生动,必须利用各种途径丰富幼儿的经验,收集资料是一种很好的途径。)他们经常聚在一起捧着书讨论自己以往的一些经历以及自己了解的知识。(讨论帮助我们了解孩子们对海底世界的认识以及他们最喜欢的海洋生物。)如因观点不同而发生争执的时候,有的小朋友还会拿着自己的图书试着说服同伴接受自己的想法。(当幼儿拿着书去说服同伴的时候,书籍就不仅仅是提供信息的渠道了,而是真正的“工具”了,它不仅为幼儿提供了信息,而且还成为验证、支持幼儿观点的有力证据。无疑,在翻阅和使用这些资料的过程中,幼儿必将获得发展。)当时孩子们表现出来的那种认真劲儿,令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价值有多大!

  在游戏区活动的时间,我和孩子们一起翻阅着他们带来的资料。此时,我发现大多数孩子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动手制作了。看来,此时是不可能完成收集详尽资料的任务了。于是,在现有资料基础上,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通过绘画、手工等形式进行了制作,并把自己的作品贴在了教室的墙壁上。(伴随着阅读资料活动的进展和信息量的不断增加,幼儿迫不及待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由用眼看转向了用手做,由获取信息转向再现经过个性化选择的信息。此时,墙面就为幼儿提供了这样一个展示的空间,而教师则以顺应的态度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实现想法的精神空间。)就这样,第一次布置图完成了。但是,孩子们并没有满足现状,他们在边贴边做边欣赏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问题。

  ──有的小朋友画的鱼太小了,根本看不出来。

  ──海底除了鱼,还应有水草和珊瑚。

  ──海面上应有海鸥。

  ──还应有帆船。

  ──海底应有潜水员。

  ──小鱼离鲨鱼太近容易被吃掉。

  ──有的小朋友没有画好就急着贴上去了。

  这些问题抓得特别准确。有些是技能问题,比如鱼的大小、粘贴时机等;有些是经验问题,比如海鸥、帆船、潜水员等;更多的则属于信息不足问题,比如海底到底有什么、各种海洋生物有什么样的生活环境等。(当墙面作为作品展示空间出现在幼儿面前时,它的整体结构、布局及其所包含的内容对幼儿而言都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这种信息作用于幼儿头脑中已有的经验时,冲突的部分就作为问题被幼儿反映出来,而问题的产生必然促使幼儿动脑想办法加以解决。因此诸多问题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活动的失败,反而预示着幼儿将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我问孩子们:“那我们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想重做。”“把做得不好的拿下来。”“把画得小的鱼都拿下来。”孩子的意见不统一,有的孩子同意,有的孩子不同意,结果是谁也不愿意把自己做的拿下来。我们又开始想其他的办法。后来苗苗说:“我们还是想重做。要不我们分成组,分分难画什么。”他的意见有一部分小朋友赞成。于是,孩子们自由组合,重新琢磨自己准备画的内容。由于其中一些问题还要从书中寻求答案,因而他们再一次回到了翻阅资料的活动中。(事实证明,面对已发现的问题,幼儿确实没有采取回避、退缩的态度,而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和高涨的热情去解决问题。通过充分的讨论,不仅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且把自己的关注点又重新放到了查阅资料、研究海底问题上。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做无用功的过程──布置好的墙面要拆除而继续最初的查找资料的活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与环境、材料、同伴、教师不断进行互动,学习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丰富资料这次翻阅资料,孩子们开始关心一些比较具体的问题。比如,珊瑚是怎样形成的,水草是什么样的,鲤鱼是怎样生长的,等等。因此,这一次查找资料的目的性更强,也更具有个性化和研究的味道。

  为了充实材料,除了图书孩子们又陆续从家里带来了一些小贝壳、小海螺、毛绒动物。根据这些材料的特点,我把它们摆放在了不同的区域内。慢慢地,在游戏区就有了”海洋博物馆”,在语言区就有了“我编的海洋故事”,在建筑区就有了“海洋馆”。其中“海洋博物馆”所展示的物品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单一到多样的过程。比如,最初只有一些贝壳、海螺、珊瑚、海马等,后来就有了一些与海洋生物有关的玩具,接下来孩子在“博物馆”中陈列了相关书籍,并自制了标本。当建筑区的“海洋馆”各馆区需要“引进”一些海洋生物时,“博物馆”就慷慨解囊,贡献了不少自己精心收集、制作的材料。区与区之间的相互联系使活动的内容更加丰富,也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为了满足自己活动的需要,幼儿自发地对材料进行了补充。对于这种状况,教师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及时接受了来自于幼儿行为和周围材料中有价值的信息,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有目的地把幼儿带来的材料投放到各个区域中,从而为幼儿提供了蕴含着教育目标的潜在环境。)

  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令我兴奋。他们利用手中的资料根据自己的理解制作了不同内容的图书,让其他小朋友都能知道自己的“研究”及自己所关注的问题,并在活动中“引经据典”地力图使同伴认同自己的“研究”。他们不仅喜欢自己的创作,而且经常阅读同伴的“杰作”,这大大加强了孩子们之间的了解。(这确实说明了孩子的需求就是活动的生长点。作为老师,我们要在满足他们需求的同时,充分利用他们的需求,将活动不断深入地开展下去。在这次活动中,由于幼儿的兴趣是弄清楚自己关心的问题,固此他们才能在物化着教育目标的环境中主动与材料进行相互作用,并产生相应的一些成果,比如实物、玩具、自制的图书等,从而很好地体现出了环境对幼儿学习活动的重要意义。另外,在这次阅读资料的学习中,幼儿将环境创设活动从墙饰转移到了活动区。空间的扩展,也会使幼儿的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和充实。)外出参观随着活动的进行,我向孩子介绍了《走进海底世界》这本书。书中的内容使孩子大开眼界,激发了孩子想去看一看海底的热情。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愿望,增加孩子对海底动植物的感性认识,我们决定参观“北京海洋馆”。(教师作为活动的主导,必须对幼儿表现出来的需要、愿望、想法给予积极的回应,并在将活动目标与幼儿需求相结合的情况下,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给以满足。这样既可以增强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又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经验,促进活动的深入开展。)

  参观前我问孩子:“你们都想了解什么?”

  ──潜水员怎样给鱼喂食?

  ──海底到底有多少种鱼?

  ──水草是什么样的?

  ──海底有没有海螺?

  ──海星是什么颜色的?

  ──海底有没有不被鲨鱼发现的鱼?

  ──海底到底是什么样的?

  孩子们都明确了参观活动中自己要完成的任务。活动前我再一次提醒他们:“用我们的小眼睛当做照相机,把自己想了解的、最喜欢的拍下来。”4月6日,星期五,我们参观了海洋馆。针对孩子的问题,我们重点观看了喂食、各种各样的鱼类、珊瑚水草、触摸池、鲨鱼馆、海豚表演以及海洋馆的布置。孩子主动向讲解员询问了自己不明白的问题,验证着自己原来的想法,同时还计划着在班里也建一个这样的海洋馆。

  幼儿园的孩子年龄较小,出于安全上的考虑,保安人员不让孩子们上滚动的电梯,“这下可把孩子们急坏了。于是几个男孩子就跑去与保安员叔叔协商,并一再保证注意安全。保安人员做了让步,孩子们连声道谢。在滚动的电梯上,孩子们意外地看到了潜水员给鱼儿喂食的情景,高兴得直拍手。(在实践活动中丰富了与人交往的经验,而交往中获得的积极情感体验,又能激励孩子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关于“海底世界”的研究中来。因此,可以说,教育孩子,促进孩子的发展,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任何与孩子打交道的人都应该成为教育者。)

  参观后,孩子们对海底有了更多的了解,急着要把自己看到的及感受到的画下来。他们用自己的作品布置教室的墙壁,并给这面墙取名“小眼睛的照片”。孩子们要记录自己的发现,和同伴分享活动的快乐。(在参观过程中,每个幼儿都针对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专项研究”。随之而来的制作活动则为他们提供了展示研究成果的空间。看到自己的成果能够与更多的小朋友分享,对他们而言也是一种激励。)成果展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孩子们又聚在一起进行制作了。在这次制作中,孩子们分工协作,经验更加丰富,因此与最初相比多了很多“海洋朋友”。当环境创设初具规模的时候,我引导孩子们又展开了讨论:

  ──这么多的鱼要进行分类。

  ──小鱼太多了,需要一个“鱼宝宝的家”。

  ──珊瑚还是太少了。

  ──我们知道还缺少船,可我们不会做。周老师负责做船吧。

  讨论过后,我和孩子用了三天的时间完成了环境的制作。孩子们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海面上有了船;海底多了几只珊瑚树;海豚表演、海狮表演聚集在一个地方;鲨鱼远离了鱼群;小鱼也都进了“小鱼的家里”;海底有代表着丰富海底资源的“宝箱”;海星、海螺和海蟹等属于海底的动物卧在海底;水草漂浮在海里。很多孩子利用海洋动物制作图制作的立体鱼,更为大布景增添了色彩。(这次布置应该是对前面一系列活动的总结和展示。孩子们通过与周围各种人、事、物的相互作用,知识与经验不断丰富。前后两次创设环境恰好反映的就是这样一个发展的过程,而这也就是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

  周永革《学前教育》2002/10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 微信
    gh_5735a1f9f07c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热点专题

  • 幼儿园教学课件:奇特的建筑
  • 幼儿教学课件:小鱼的梦
  • 河头幼儿园“帮水宝宝搬家”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认识时间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A Apple

幼升小

jn体育

幼升小政策

幼升小择校

幼升小指导

学区房

幼升小真题

重点小学

上海小学

广州小学

深圳小学

成都小学

武汉小学

南京小学

北京一类幼儿园

海淀区幼儿园

西城区幼儿园

东城区幼儿园

朝阳区幼儿园

其他区幼儿园

幼儿园资讯

教师园地

幼儿园说课稿

幼儿园教案

教学论文

幼儿园课件

幼儿园教师心得

幼儿园评语

少儿教育

胎教

早期教育

入园必读

潜能开发

艺术培养

家庭教育

儿童乐园

科普知识

图书推荐

睡前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唐诗宋词

孕育指南

时尚妈咪

健康宝贝

美食厨房

趣味数学

健康饮食

专家答疑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