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自网络 2009-08-10 18:05:47
导读:准妈妈要做好产前检查,预防妊娠毒血症是防止胎盘早期剥离的方法之一。发生胎盘早剥后,要尽快实施剖腹产手术,将胎儿与胎盘一同取出,以保护胎儿与母亲的安全。
到了怀孕最后那几个月,准妈妈的身体变化越来越大。有些变化是怀孕期间的正常显现,有些则应引起重视。
无须担忧的症状
以下症状是孕期难以避免的正常现象,准妈妈不必过分担忧。
胃部烧灼
宝宝个头越来越大,胃部受到挤压,再加上孕酮的影响使肠胃蠕动减缓,食物在胃中时间变长,而且准妈妈的括约肌会比较松弛,导致胃液逆流到食道,因而引起灼热的不适感。
应对:少吃多餐
为了减轻胃部烧灼感,准妈妈要少吃多餐。以往的每日三餐,不妨改成现在的六餐。别再贪吃甜腻、碳酸饮料及高脂肪的食物,每餐之间喝一点牛奶能帮助减轻不适。吃完饭不要马上躺下,这样会引起胃液逆流。
水肿
到了孕晚期,很多妈妈的脚比平时足足大了两个码子,鞋子都穿不下了。水肿现象从孕中期就开始出现,到了孕晚期,胎儿对下腔静脉的压迫更大,症状也就更明显了。
应对:控盐+运动
水肿的准妈妈千万别吃得太咸了,最好做个记录,每天做菜的时候所加的盐不要超过一茶匙的容量。睡觉的时候应采取左侧卧位,休息的时候抬高双脚,让血液循环流畅起来,以减轻心脏的负担。此外,适度的运动对消除水肿很有效,每天散步、游泳、瑜伽都是孕妈妈不错的选择。
Tips:如果出现全身快速又明显的水肿,可能是先兆子痫的前兆,准妈妈要特别小心。
耻骨疼痛
孕晚期尤其是临近分娩的时候,很多准妈妈会抱怨耻骨附近疼得厉害。那是因为弛缓素和黄体素这两种激素使得耻骨联合区域变得非常松弛,而骨盆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导致了耻骨联合过度分离。耻骨分离并不会影响分娩,除非准妈妈有严重的耻骨联合过度分离且非常的疼痛,可以考虑采取选择剖腹产。
应对:注意休息
准妈妈要注意多休息,避免提重物,不要跨坐,坐着时背后放置腰枕,睡觉的时候可在两腿之间放一个枕头,翻身时,移动脚和臀部要尽量平行、缓慢地行动。平时可使用骨盆腹带,疼痛厉害的时候不妨在耻骨附近用冰袋敷一敷。
外阴部疼痛
有些准妈妈在妊娠中晚期会感觉外阴部肿胀,同时局部皮肤发红,在行走时外阴出现剧烈疼痛。这种现象就是外阴部静脉曲张。
应对:不要久站
孕后期的准妈妈要避免长时间的站立,不要穿过紧的裤子和鞋袜,洗澡的时候注意水温不要太热。如果已经发生外阴静脉曲张现象,准妈妈可以进行局部冷敷,或用冷开水坐浴,然后可涂抹氧化锌软膏,再撒一些爽身粉。
需要留意的症状
以下症状需要引起准妈妈的注意。
胎盘早期剥离
发生胎盘早剥的准妈妈会有以下症状:腹部紧绷,紧接着强烈腹痛、脸色苍白、盗汗等。有时阴道会大量出血,或是外表完全无出血状态,但是子宫却出血不止。正常情况下,胎宝宝娩出后不久才会产出胎盘。胎盘早剥是指宝宝还未出世,胎盘就已事先剥离,而且在内部呈现出血状态。胎盘早剥不但切断了胎宝宝生命供给的来源,也会危及母体的健康。
对策:预防妊娠毒血症
准妈妈要做好产前检查,预防妊娠毒血症是防止胎盘早期剥离的方法之一。发生胎盘早剥后,要尽快实施剖腹产手术,将胎儿与胎盘一同取出,以保护胎儿与母亲的安全。
泌尿系统感染
准妈妈的膀胱和输尿管被膨大的子宫压迫,造成尿流不畅和尿潴留。潴留的尿液不仅对泌尿道的粘膜有刺激,而且还容易使细菌滋生,进一步造成泌尿系统感染。
对策:注意清洁
准妈妈要做好个人卫生,保持外阴部的清洁。多喝水,不要憋尿,睡觉时采取左侧卧位能减轻对输尿管的压迫,使尿流通畅。
持续背部发麻
不少准妈妈在孕晚期体重增加较快,再加上组织水肿、下腹外挺、肌肉关节松弛等原因令脊柱神经根受压,从而引起后背发麻的症状。这类不适一般通过休息和适当锻炼都能缓解,等到产后则完全消失。可是,如果经过休息、运动等调适,后背发麻的症状持续存在的话,应尽快去医院检查一下,以排除先兆流产、糖尿病、脑部疾病、心血管疾病、肺病、颈椎病等。
对策:适当运动
注意休息,不要长时间保持同一个姿势,久坐久站都会令背部不适加重。平时要保持适量的运动,最好的活动方式就是散步了。每天早晚抽出二十分钟左右,去小区或者附近的公园走一走,对健康大有益处。
胎位不正
孕中期以前,胎宝宝能在羊水中自由活动,接近生产期间时可以自然旋转,一般胎宝宝都是头朝下脚朝上的,但也会出现个别头部朝上的情形。胎位不正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最大的影响就是不利于自然分娩。
对策:纠正胎位
为了纠正胎位可以做一些体操,但应以准妈妈能够承受为前提,不可勉强。纠正胎位最普遍的方法是“膝胸卧式”:准妈妈跪在床上,将脸部贴近床面,抬高臀部,保持此姿势。早晚各做1次,每次15分钟,如果腹部有紧绷感或觉得疲劳了,应立即停止。
Tips:有些胎位不正仍可尝试自然分娩,但是为了安全起见,大部分医生还是会建议准妈妈进行剖腹产。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