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自网络 2009-08-24 21:30:44
导读:在互动关系中共同学习,共同建构探索型主题活动既是一个儿童运用自己的方式自主学习,自我表现的过程,又是通过与他人(同伴、教师、家长、社会成员)的交往、互动的方式合作学习,共同建构的过程。
在互动关系中共同学习,共同建构探索型主题活动既是一个儿童运用自己的方式自主学习,自我表现的过程,又是通过与他人(同伴、教师、家长、社会成员)的交往、互动的方式合作学习,共同建构的过程。
近年来,我园在开展探索型主题活动的研究中,注重让幼儿在背景中运用自己的表征语言,自主地表现表达,共同建构认知、人格和文化等方面。
下面,我以一个反应不同年龄幼儿在探索过程中合作学习,共同进行美术表现的案例与大家作一交流。
幼儿在开展“鸡的一家”探索过程中,老师为一组孩子讲了一个《鸡妈妈和小鸡》的故事,请孩子们用美术的方式再表现。教师的故事,在于有目的地为幼儿创设情景,提供共同学习的条件。
请看两个大、小孩子的合作学习情景。
众所周知,大班孩子和小班孩子由于年龄的不同,在认知、经验、思维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而当我们让不同年龄的幼儿在一起合作表现时,一种富有意义的学习便发生了。他们相互影响、相互激励、共同建构。
这就是他们合作创作的图画作品《鸡妈妈和小鸡》,让我们从教师的记录和作品中两个孩子不同的表现点来进一步解读他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大班孩子陈心毅在纸的中央画了一个母鸡,这只母鸡委实漂亮,红红的鸡冠、鸡头和尾巴,五颜六色的身体和尾巴,母鸡身体底下的草窝上还有几个它生的蛋。在一边的小班孩子金佳俊看到了哥哥画的这个母鸡,不由的也拿起了一支笔,想在这张纸上画些什么。哥哥的画,激起了弟弟的表现欲望。如果说金佳俊不那么小,也许陈心毅是一定不让他这么做的,但是面对小弟弟,陈心毅看起来显得十分耐心。
“你来画小鸡吧!”哥哥显然不愿弟弟在他画的母鸡上再画些什么,他建议金佳俊在母鸡边上画一些小鸡。面对小弟弟,哥哥表现出了宽容和耐心。
弟弟高兴极了,连忙在母鸡的上上下下画了许多个小鸡,同母鸡一样,这些小鸡都有一个眼睛,都有一张翅膀,它们的嘴巴都与母鸡朝着同一个方向。弟弟画得那么认真,着实让哥哥一番感动,他用黄色的蜡笔,帮助金佳俊在小鸡的身体里涂色。弟弟的稚拙表现给了哥哥以自信。
也许弟弟想画更多的小鸡,他想起了老师曾经教过的“海棉画”,他在教室的一角拿来了一小块海棉,蘸了一些染料,用学过的方法,在纸上涂了起来。哥哥的帮助,使弟弟的表现变得更为主动。
哥哥生怕弟弟把小鸡画“砸”了,不经商量地拿起了笔,为每个小鸡添上了黑黑的脚和眼睛,红红的嘴巴,有的小鸡的嘴边还有小虫。小鸡给陈心仪这么一点缀,一个个全都“活”了起来:有的小鸡在抓小虫,有的小鸡在与朋友说话,还有的小鸡在睡觉。哥哥很满意,弟弟却不高兴了,他也想画小鸡的眼睛和嘴巴。哥哥想了一想,留了两个小鸡让弟弟“画龙点睛”。弟弟确实“辜负”了哥哥的期望,把眼睛画得大得出奇,嘴巴也画得不像个样,陈心毅终于着急了,他又强行地为其中的一个小鸡添上了一双脚。他们在不断的相互影响、交互作用中,激起了更高水平的思维。
以上案例让我们看到:幼儿的学习是发生在背景中的,它包括认知结构所需要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还有更为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人际关系不仅有幼儿间的,还包括与教师、家长和社会成员。在这些关系中,幼儿学习着与人交往、与人合作、与人协商、与人妥协。
幼儿在互动关系中共同学习,共同建构,这样的学习更加富有意义,能激起幼儿更高水平的思维。在以“关系”为基础的教育中,孩子们所表现出的“相互作用”是如此的积极,如此的主动,如此的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大班孩子和小班孩子共同表现时,大孩子变得自信、懂事、宽容,小孩子体会到了一种他们更能接受的“指导”和帮助。大班和小班孩子在认知技能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他们在相互沟通中会有问题、矛盾,但是由于这是一种“哥哥弟弟”和“姐姐妹妹”式的关系,这种沟通就变得容易起来了。这种沟通,让孩子学习了如何与不同年龄的他人交往,并从他人那里学习;这种沟通,也让孩子之间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
探索型主题活动既注重让幼儿运用自己的方式自主学习、自我表现,同时又强调孩子与他人的交往、互动、合作学习,使孩子的个体建构和共同建构得到有机的结合。
那么,教师作为孩子探索、学习的共同合作者,就应该懂得聆听童声,透视童真,学习着与幼儿对话、合作、共同学习,并为幼儿提供各种不同学习的机会,让幼儿去自由地表现与表达,去主动地建构知识和人格。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