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自网络 2009-10-19 12:56:27
导读:教研活动当然也可以是集体的、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一对一的对话,形式更是不拘一格,只要在教研活动目标的引导下,能吸引大家的积极参与,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大家发展,就是可以产生实效的教研活动。
时代的发展对教师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角色和任务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研究型的老师”成了幼儿教师即将面临的现实要求。这不但对教师本人提出了个体努力的发展方向,也是对幼儿园提出了新一轮的工作重点。幼儿园的教研活动就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基地之一,应当切实地承担起这一重担,为有效地解决新的教师角色要求和现有教师整体素质不够的矛盾提供新的途径。然而,正如在《幼儿园教研工作现状分析》一文中提到,幼儿园的教研工作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说教师缺乏积极的参与态度以及教研活动实效性低的问题,这一些都严重地阻碍了教师个体的专业化成长,从而也阻碍了幼儿园教研活动对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推动力的发挥。
我认为在幼儿园教研工作中积极拓展思路,是改变现状,充分发挥其在提高保教质量和师资素质方面独特作用的关键所在:
一、促成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专业化是教研活动的重要目标
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要求,教师除了要具有教育信念、策略性知识、情景知识等相应的教育实践性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较广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如哲学、数学、物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因此,幼儿园要通过教研活动激发教师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培养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在教研活动中不但要引导教师在实践性知识上的日益丰富,同时,也要积极引入或者引导教师吸收各科知识,努力培养“通才”和“专才”相结合的人才。如幼儿园在开展教研活动中,可让教师推荐自己平时读到的好文章、好书,可以是教育类的,也可以是非教育类的,在教研活动中向大家讲述其主要的或者是精辟的观点,扩大教师的知识面,促使教师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培养了教师提炼观点、清楚表达的能力。
从教师的能力结构角度而言,幼儿教育的发展,对幼儿教师的能力要求逐渐呈现多元结构化,包含了教育幼儿的能力、教育活动的组织能力、教育环境的创设能力、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信息收集能力等)、教育反思能力和科研能力等多方面。教研活动也要适应这种多元化的要求,从内容和活动形式上去体现和促成教师能力结构的专业化。在教研活动中,幼儿园可开设一些有益的教研活动,如开展“首席讲师”活动,请教师自愿或者轮流担任,负责活动内容的选定,活动形式的安排,以及在活动中的引导发言和总结性陈词等;也可以由教师自愿组合选题,合作收集相关资料,向大家做“小小讲座”。通过此类活动,教师的合作、组织、表述、反思等能力都能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开展生成式的教研活动,引导教师在反思中成长。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生成活动观”已经深入人心,同样,“生成活动观”也适用于幼儿园的教研活动。富有实效的教研活动应关注教师当前工作中正在面临的需要和困惑,采取“随机研究”的方式进行行动式研究。比如说,在新学期开始,小班组的老师肯定有着各种难以解决的困惑,于是,教研活动便可以此为中心问题,引导教师进行分析和出谋划策;在面对幼小衔接工作上,大班组的教师可能有更直接而深刻的感受,如何在日常的教学中融入幼小衔接的教育目标呢?教研组如果能及时组织相关教师进行主题性的讨论,商量对策。这样不但能及时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的问题,还可以形成一种互助合作的氛围,还可以促使教师在集体的反思中成长。
在开展这种生成式的教研活动,我认为应需要注意几点:
1、教研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关键。教学管理者要不断地深入教育现场和教师的心灵,通过观察教师的教育实践、与教师对话、分析教师课后反思、教育笔记等文本资料、综合反思等过程来发现教师的这些需要,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
2、积极反思自身教育实践工作是生成式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美国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生成式的教研活动的组织者要积极促成教师间的讨论、分享等集体性的反思,帮助教师在实现个体经验的“横向流动”的过程中,同时,积极寻找自身的教育经验与相关的教育理论的联系,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教育行动理论,实现在专业化角度上的“纵向流动”。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3、生成式的活动与预成式的活动相结合。提倡生成式的活动,并不意味着完全抹杀预成式活动的作用,多元化的活动方式,才能满足教师的短期和长期的发展需要。
三、在教研活动中实施教师个性化成长策略。
促成幼儿个体富有个性的成长是新《纲要》的重要观点,这一要求首先应转化为对教师的要求。因为,首先,在孩子身上处处折射着教师的影响,什么样的老师出什么样的学生;同时,对教师来说,她也是一个发展成长中的个体;再则,在改革的冲击下,幼儿教育更加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个体的教育智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而创造首先就是一种个性化的展现。
我认为,要促进教师的个性化成长首先是了解个性,其次是促进个性的积极发展。通过教研活动的一“推”一“引”,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富有个性化地成长:
营造宽松的教研氛围:如果教学管理者在活动中,能够积极营造平等、合作、欣赏、分享的氛围,消除教师的紧张和依赖心理,使教师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一方面能让教师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和能力,另一方面也利于自己深入了解每一个教师的个性、特长和需要。
推崇对话式研究:一言堂的教研、灌输式的理论学习,并不能让每一个教师展现真实的自己。只有通过沟通和交流,教学管理者才能了解教师心中所想,心中所需,也只有在了解每一个教师的具体情况后,教学管理者才能进行分析,给予相应的建议,帮助教师选择适合于她们的方式。这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在双向的交流中,彼此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最终使得教师能够将各种建议内化为自己的认识。这种基于每一个教师不同的需要上进行的对话,是个性化的,其影响也将是个性化的。
积极的期望和无穷的挑战:皮格马利翁效应证明,积极的期望能改变一个人的行为。积极的期待表现在充分肯定和欣赏每一个教师的特点,为个性化的创造活动提供自由空间。如幼儿园在开展各类教师技能比赛活动中,可设立不同的奖项,如亲切互动奖、快乐参与奖、创意活动奖等,以此来激励教师不同教学风格和特色的形成。同时,还要根据教师不同的个性,为其设定相应的任务,让其在挑战中积极地学习,大胆地创造,不断地超越自己,从而引导其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发展。我认为,有的年轻教师在教育实践和教研活动中,如表现出非常强烈的创造能力,可让其勇担当重任,为全园的教师树立了一面勇于创新的旗帜。有的教师教育理论根基扎实,同时拥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在工作中磨练得善于表达,可让其积极承担课题的研究和讲座、教研的组织工作等。在不断的挑战中,使其长处更长,自信心大增的同时,也带动了其他方面的进步。
四、积极创新教研活即动的形式。
说起教研活动,大家都会浮现出这样一些画面:园长和教学管理者口若悬河地介绍着某种新教育理论,底下许多老师在奋笔疾书地记录;或是当园长或教学管理者提出某一个教学方面的中心议题后,请大家发表意见,结果常常出现冷场的情况;观摩教学后,大家课评活动时,有的不知从何讲起,有的又怕讲得不对…这些场面对我们来说,太常见了。除了教研活动的主题脱离大家的需要外,形式的单调可能就是导致教师缺乏参与热情,教研活动缺乏实效的最大因素,尤其是年轻教师在一本正经的教研活动中往往显得战战兢兢。
其实,如果我们不再把它作为一种形式化的工作,只是把教研活动作为一种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的一种手段、途径,也就可以退一步海阔天空。近来,也有许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都在关注这一点,一些新的观点被提出来,许多新颖的活动方式也在逐渐被引入我们的教研工作中:
参与式学习:如:深圳有一家新幼儿园,敢于让全园的教师自由组合,自选课题,对市内外幼教同行开通了互动式论坛。这个极富挑战性的任务,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激励、一种磨练。可能就是这家幼儿园敢于创新,让教师们在行动中逐渐向专家型教师发展,现在她们在教研工作方面硕果累累,社会声望也蒸蒸日上。
头脑风暴法:其实也是参与式学习的一种,这种方法现在教研学习等活动中用得很多,其新颖的方式激发参与者的极大参与热情。当然,这种方法在具体运用中也有一些相对的适应性,较适宜用在讨论一些新话题或者由来自不同群体参与讨论某一话题。
自我卷入式研究:许卓娅老师认为,老师可以通过研究自己、了解自己,来了解儿童,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师自我的发展,又能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比如说,在反思一种教育行为的适宜性时,可以让教师们把自己当成孩子,融入到特定的教育情境中,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现在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研讨和学习中特别推崇这一种方式。
“声东击西”式:教研活动可以不就教育论教育吗?当然可以!另辟蹊径,从教师们有兴趣的事情上中发展我们期望的能力,正如王瑜元老师说的:要“跳出幼教的圈子看幼教的问题”。我园也尝试过一次由“跳蚤”引出的研讨,这其实是探讨一个心理学现象对我们教育的启示。
“为什么跳蚤再也不想跳出来,也跳不出来了呢?”这个话题让大家觉得无比新鲜,尤其是一些平时不敢在群体中发言的年轻教师都非常踊跃,那一次的教研让大家畅所欲言,还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但是,当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回归教育本质上,还需要教研组织者巧妙的引导将两者相结合,使一切变得水到渠成。
同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搞得有声有色,已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其许多生动有趣的培训方式完全可以值得我们借鉴,因为从某个角度来说,教研也是一种人力资源培训。著名的海尔企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人力资源的培训和企业文化的营造。他们的兴趣融入式全员参与和圣经法的模式就类似于笔者在前面提到的“声东击西”式,摒弃说教,把一些理念糅合在大家感兴趣的身边事物中,便能自然地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此外,他们的“变猫为虎”的方法也颇有意思,善于把一件普通的事情高深化,以新的语言、新的角度,甚至是夸张地对一些传统的观点进行阐述,而正是我们一般教师最缺乏的能力。在我们的教研活动中,也可以鼓励教师自创和运用一些教育术语来描述自己的做法和想法,经常性地尝试象一个幼教专家一样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这种心理暗示的方法对教师在专业成长上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此外,教研活动当然也可以是集体的、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一对一的对话,形式更是不拘一格,只要在教研活动目标的引导下,能吸引大家的积极参与,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大家发展,就是可以产生实效的教研活动。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