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资源 2009-10-28 23:30:36
这几天孩子们往植物角跑的次数更加多了,每天都会有新的发现。有一天,几个孩子激动的拉着我往植物角跑,边跑边说“杜老师,你快来,你快来,看看大豆苗这是怎么了”。我过去一看,原来没有白胡须的大豆苗在水里的部分已经烂了,叶子也枯萎了,原来有“白胡须”的大豆苗还长的很好。孩子们已经发现了这个现象,于是我们得到了答案:是“白胡须”会喝水!我又问孩子们:“这‘白胡须’叫什么呢”?有的孩子说“叫根”,我点点头:“对,它不叫‘白胡须’,叫根。植物都有根、茎、叶;根是吸收水分和养料的,而‘白胡须’上面的部分叫茎,茎是把这些水分养料送到植物的各个部分去,这样,植物才会长得好”。“哇,原来是这样啊,太神奇了,”孩子们雀跃不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植物用什么喝水引起了幼儿的极大兴趣,我没有急于直接的告诉幼儿答案,而是为幼儿创造了一个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孩子们亲自种植植物并从中去观察、发现,最后得出结论时,我庆幸我当初没有直白的告诉他们答案,因为我相信孩子们的此时的喜悦远大于我的泛泛而谈。
为了培养孩子观察的持久性,和责任感,我给孩子们准备了“观察记录本”,开始时孩子们在观察中有了点滴的发现,我都会鼓励他们记录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察记录本”就一直在孩子们的手中传递着,一直到最后,我们的问题得到了答案,“观察记录本”就是我们这次探究活动最好的“见证”。上面的记录清晰的让我都叹为观止。特别是当两个孩子出现矛盾时,作为教师,我并没有及时站出来“伸张正义”,而是以支持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接纳和尊重幼儿的想法并继续进行探究,与幼儿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在孩子经历了足够的探究活动后,我又在孩子们认知基础上给予适宜的总结、概括,使孩子获得了内化的知识经验。
孩子们在幼儿园的活动也辐射到家里,在这其间许多孩子从家里带来了许多关于植物的书籍,有热心的家长也帮我们在英特网上收集了许多有关的资料和图片,我们也从孩子们的这个兴趣点生成了我们班本月的主题:植物-我们的朋友。使孩子们收获的知识更有科学性和系统性了。
作为教师我及时的发现了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给孩子们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直接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从而使他们在实地操作与观察中获得了易被他们理解和接受的知识经验。
总之,孩子的兴趣是一切活动的根源,作为教师所要做的就是了解孩子的兴趣点,并不断延伸。因为只有孩子有了兴趣,那么我们的探索才是有价值的,我们的活动才可以不断深入的开展下去。就是因为有了兴趣,孩子们才会主动的去观察,去发现,才可以让我们的活动变得如此的生动,孩子们才能从活动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展。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