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幼教 > 幼儿园资源 > 教学论文 > 综合性论文 > 正文

师幼对话——理想教师行为的探寻

来源:来自网络 2009-11-06 09:58:22

说两句

  导读: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人和人之间的差异当然也是无处不在的。不只你们大人和我们孩子不同,我们孩子和孩子之间也是有差异的。这个简单的道理你们很多人是早就清楚的,可是不知为什么,你们却总是喜欢用同一个标准来要求不同的孩子,并且那么不容分说。

  引子

  “我是一个幼儿教师。我喜欢孩子,也喜欢这份工作。我从心里想做个好老师,想按照《纲要》中要求的那样,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做了许多努力,比如,认真学习过关于儿童发展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知识、经常练习各种教学技能与技巧、阅读关于教师的职责与职业素质的文章、参加各种各样主题的培训班、试着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改进等等。然而即便如此,我有时仍然感到困惑,怎样才算是一个好老师,还有,我是不是一个好老师?”

  “我是一个孩子。因为大人们创造了幼儿园,我便有了一个除了家以外我呆的时间最长的地方。在那里,老师照管着我一天的生活、教我学习本领。我想有一个好老师,她能喜欢我、关心我、理解我。不然,我真的不想去幼儿园,即便大人说那是“专门为我们建造的花园”!(1)”我也仍然会害怕、讨厌那个地方。”

  “我是一个致力于幼儿教育研究的研究者,因为个人的悟性与偏好而对教师和孩子的关系极为看重。在我看来,人类全体成员可以根据两个标准分为四种群体:按性别,男人和女人;按年龄,成人和儿童。正像男人和女人之间因为性别角色的差异而有不同的生理特征、情感表达方式和不同的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行为倾向一样,成人和孩子之间也有因为年龄与阅历的差距而在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上存在着鸿沟。

  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人类的社会生活秩序是以男人和成人的强势文化为主导建构起来的,女人和孩子则历来被安置在弱势群体范围之中。然而,人类变动不拘的思想致使我们不会长久就范于这种格局,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促使人们反思、颠覆男性文化的狭隘与教条,蒙台梭利、马拉古齐等人对童年的秘密的探讨则提醒每一个教育者,放弃成人的先见、去关注孩子的本真世界。于是,被鸿沟割裂开的男人与女人、成人与孩子不再只耽于对对方的否定或憧憬(2),而是开始了沟通。这种沟通不仅可以加深两个极端群体相互之间的理解、可以改善彼此僵化的关系状况,更为重要的是,它将使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更进一步。

  对于熟识或彼此相似的双方来说,沟通也许如同从书架上取一本书那么简单。但对于两者差异迥然、且有一方不能自由驾御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与内心需要的成人和孩子来说,沟通无疑是艰难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的经验让我知道,如果想和孩子之间达成和谐的沟通,教师不只需要运用语言,还需要细心的观察、敏感的领悟与到位的反省,而所有这些的前提就是要“倾听孩子”(3)——悬置起你的成人感(4),启用你全部的心智去理解孩子的真实意图,并且从孩子的视角出发、甄别他们行为与需要的合理性,做出以促进孩子发展(而非某个教育原则、教育计划)为基点的最适当的教育者的回应。

  坦率地说,悬置起成人感来倾听孩子是件繁难的事,但是既然与孩子的有效沟通途径只此一条,难也要努力去做。本文的写作正是这样一种努力——笔者从多个实际接触过的孩子与教师中浓缩出了开篇的教师和孩子两个形象,基于由师幼互动行为研究中获得的对孩子和教师的理解,以真实的案例为媒介,编织了几则师幼之间的对话,并在某些位置加入了作为一个研究者的思考。让孩子的诉说与教师的回应引领我们去建构理想的教师行为,去探讨哪些是一个好老师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需要说明的是,笔者不可能把所有关于本文主题的想法在一篇文章中全部演绎出来,因而读者在这里看到的只是其中三个凸显的部分。”

  一、孩子——

  “童真稚气”的背后——我是通过你们大人来的,却不是为你们来的,我和你们是不同的人,所以你们不能用按照你们大人的思维、以你们习惯的方法来对待我。

  听说美国文化中有一句习语,“孩子是通过父母来到这个世界的,却不是为了父母而来的”。这句话还有没说出来的一半,就是“我们孩子有我们的来处,有我们自己的人生发展轨迹,有和你们成人不同的需要、不同的行为与情感表达方式”。虽然你们早就有了什么“园丁说”、“种子说”、“跟随儿童”等等让我、让你们自己都感到欣慰的说法,可是,也许是因为大人们常犯的一个毛病——嘴上说的是一套,实际做的又是一套,你们并没有至少没有总是认真去考虑过我和你们的不同,以及这些不同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我常常毫不掩饰地把我的世界展现给你们,可是很多时候你们只是把它当作我们孩子所特有的天真与幼稚,或者是当作笑话、当作“孩子的幽默”,笑上一阵就过去了。其实,如果你能仔细留意我们那些被标定为“童真稚气”的事情,你就会很容易了解我的世界。

  案例1“我太大啦,我走不进!”(5)

  吃过晚饭,我要妈妈和我一起看图画书。妈妈指着书上的画面一页页讲给我听。翻到一页画满了拐来拐去的线条的画面时,妈妈忽然停止了讲解,指着那个画面对我说:“孩子你看,这是一个迷宫,这个小框框是它的入口,小山羊和小兔子正要往里面走,你也和它们一起来试试,看看能不能走到迷宫里去,然后再从里面走出来。”我愣了一下,盯着那个叫迷宫的东西看了好一阵。真不知道一向聪明的妈妈今天是怎么了,她明明知道迷宫只有那么小,而我的脚却这么大,我根本走不进去,却还要我和山羊、兔子一起走进去再走出来!好吧,还是做给妈妈看一下吧,让她知道她的要求是多么不合理!。于是我抬起一只脚踩到了画面上:“妈妈,你看,我走不进,我太大了!”

  我的话音刚刚落下,就听见爸爸妈妈还有外公一起哈哈大笑起来,外公还一边擦着眼泪一边不停地说,“这个傻孩子!”“这个傻孩子!”。

  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笑,但是看到他们前仰后合的样子我觉得很好玩,于是我也笑了。只是我真弄不明白,难道我走不进迷宫这件事在大人那里真的会有那么好笑?

  老师——

  孩子,是的,你用脚踏在图画书上去走迷宫这件事的确让我们大人觉得非常好笑。不光是我们,我保证,等你长大以后谈这件事也一定会哈哈大笑。因为你误会了你妈妈的意思,让你在画面上走迷宫是让你把自己假想成在走路的样子,用你的眼睛和脑子去越过障碍,而不是真的用脚去走路。

  孩子——

  是啊,不要说等到我长的像你那么大,这件事才过去3年半(6),我就知道了妈妈说的“走”和我理解的“走”是两回事。现在我也觉得自己当时真像外公说的那样,是个傻孩子(6)。可是,我想要告诉你的是,当时的我所知道的走就是用脚去走路,我是认真的!如果大人想让我去走迷宫,就应该用我能理解的话告诉我那是怎么回事,而不能以为你们知道那个意思我就一定知道!

  教师——

  对!用你能明白的话告诉你我们的要求。这让我想起了那一回我因为一个孩子总是用手去抓他邻座的头发很不满,就生气地对他说“我看你再抓别人头发一下!”他果然就又抓了一下。看来,我应该明白地告诉他我不希望他去侵犯别人,而不是用反话来表达我的意思。

  笔者——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成年人都难免会因为孩子的某句话、某个行为而引发出这样、那样许多令他们乐不可支的事儿。在大人们看来,它们是“童真”、是“稚趣”,是“孩子的幽默”。它们带给成人的喜悦无疑是天伦之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夸张地说,“孩子的幽默”丰富着成人的生活,是他们紧张工作之余绝好的调剂品。但是,在笑过、放松过之余,我们稍加思索,便不难发现:孩子们的每一份“童真”、“稚趣”、“幽默”都折射着他们与成人之间的不同。象孩子一样认真地去倾听孩子们滑稽的行为,并将它们聚集起来,是我们理解儿童世界的一条捷径,也是实施理想教育行为的一个前提。很高兴地看到在《学前教育研究》等杂志上将教师记录的孩子的某件稚气的事冠以了“孩子的世界”的标题,这表明悬置起成人感去关注孩子的本真世界的做法已经为许多幼教工作者所接受。

  二、孩子——

  我有与我的生命同在的秩序感,可是你们总是会小瞧我的控制力,想当然地以为我天生就是整洁的破坏者、凌乱的制造者,所以你们总希望我能快一点进入到你们的秩序空间。我原则上同意你们的想法,但是前提是你的规则要和上我秩序的拍节。请跟随我的步伐,而不是恪守你们对我的设想——

  案例2“玩香的故事”(7)

  一天晚上,我点了一只藏香。女儿看见了,很想玩。给不给她玩呢?我心里很矛盾,一方面是怕香火烫着孩子,另一方面,看到女儿渴望的眼神实在不忍拒绝。后来我想了一个自认为聪明的办法。我说:要玩可以,但是要注意安全(说了一通安全的道理),如果把香弄断了就不准玩了。女儿很认真地点点头。我想,香那么细、那么脆,一碰就断,她玩不了多久就肯定会把香弄断,到时候就不给她玩了。

  我关了灯,房间里黑乎乎的,只看得见香的小红点。女儿非常专注地看着香。我把手中的香当作画笔在空中舞动,于是我们看到了香火的轨迹。女儿也兴奋地跟我学,开始只是慢慢地舞,后来就大胆地拿着香在空中挥舞。女儿就这样在黑屋子里尽情地玩,直到香只剩下一点点短,才恋恋不舍地把香扔掉。

  第二天,女儿的朋友家里玩,我有意识地让他们玩香,并且提出了同样的要求,如果把香弄断了就不准玩了。同样,两个孩子玩了一注香的时间——整整37分钟而没有把香弄断。

  教师——

  你玩香的故事的确让我感到惊讶!记得我们学儿童心理学的时候,书上明明写着“有实验证明,小班的孩子能够集中注意3-5分钟,中班的孩子能够集中注意10分钟,大班幼儿的注意可以延长到15分钟左右”(8)。这个观点很为我们大家所接受,现在幼儿园里规定的幼儿集体教学时间就是根据它设立的。可是,你居然能集中精力37分钟玩香!

  孩子——

  而且,你知道如果不是香燃没了,我也许还会集中精力再玩下去!

  教师——

  我想这件事也许是个特例。

  孩子——

  你可以认为它是特例。可是我想告诉你的是,即便是特例那也说明了你们在教育我的时候不能只是完全相信书本上的话,我是一个和你一样有着多个侧面和无数潜能的人。用任何一种定论来衡量我的成长都好比是拿做好的圆圈来套我,那样不只是捆住我的手脚,还会制造我们之间的误会。

  教师——

  那你希望我怎样来对待你呢?

  孩子——

  我喜欢你像蒙台梭利说的那样:跟随我。让你的要求和上我的节奏。我承认我是一个变动不居、极不安分的人,刚才兴奋点还在玩沙上面,一会儿就转到玩娃娃家那儿去了。所以让你跟着我的想法和行为并且快速搜索到我的那个最近发展区,对你来说是很辛苦的一个差使。

  教师——

  我喜欢你,希望你发展得好,所以苦一些我并不在乎。但是你知道,在我面对你之前,我们就已经为你编制了的教育计划以及一系列的评估你和评估我的标准,要跟随真实的你,又要顾及它们,有时我真的无所适从。

  孩子——

  是的,这两者之间经常会有矛盾,你费心费力准备了那么久的东西,可是在我这里却全然不被当作一回事,换了我也会不舒服的。可是你想过没有,按照你们的教育理念,在我的发展面前,即便是你们今天奉作圣经的《纲要》也不过是一个工具!如果你不是只依照你的那些固有的教育规划而是按我节奏来可以促进我的发展,那么编《纲要》的那些人也会认为你做的是对的。只是,我觉得特别重要的是你需要弄清楚一个问题:怎样跟随我。

  教师——

  那么我该怎样做才是你想要的那种跟随呢?

  孩子——

  这是比你们学习任何一门技能、技巧都难的事情。我也无法用几句话就说得清楚。不过,我可以推荐你去看两本书《童年的秘密》和《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我觉得从你们大人开始关注我们孩子到现在,这两本书种所写的内容是最贴近我的生活本真的。我知道你听说过它们、甚至还读过其中的某个片段,要是你能像学习纲要那样花力气去读它们,去思考其中的观点,你会发现找到关于你该怎样、不该怎样的答案并不难。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 微信
    gh_5735a1f9f07c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热点专题

  • 幼儿园教学课件:奇特的建筑
  • 幼儿教学课件:小鱼的梦
  • 河头幼儿园“帮水宝宝搬家”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认识时间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A Apple

幼升小

jn体育

幼升小政策

幼升小择校

幼升小指导

学区房

幼升小真题

重点小学

上海小学

广州小学

深圳小学

成都小学

武汉小学

南京小学

北京一类幼儿园

海淀区幼儿园

西城区幼儿园

东城区幼儿园

朝阳区幼儿园

其他区幼儿园

幼儿园资讯

教师园地

幼儿园说课稿

幼儿园教案

教学论文

幼儿园课件

幼儿园教师心得

幼儿园评语

少儿教育

胎教

早期教育

入园必读

潜能开发

艺术培养

家庭教育

儿童乐园

科普知识

图书推荐

睡前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唐诗宋词

孕育指南

时尚妈咪

健康宝贝

美食厨房

趣味数学

健康饮食

专家答疑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