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自网络 2009-11-06 15:27:32
导读:教学过程中更是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涵。如形式上,既有个别为家人选购喜欢的物品的挑战,又有集体交流的考验;在材料提供上,幼儿自带物中多为食物、运动器械、化妆品等,表现了对成人外显需要的了解,教师在此基础上添置了收音机、老花镜、护膝、颈托等更体现人文关怀的物品,初步引导幼儿从了解家人的显性需要到了解家人的内在需要,使关爱教育具体化、细节化。
随着上海市第二期课程改革的推进,广大教育工作者愈来愈感受到道德教育需要目标明确。那么,幼儿教育如何在教学中自然渗透并有效挖掘德育内涵,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并回应“生成事件”背后的德育契机,如何预设活动并提升幼儿的道德品质,如何使德育目标在生成与预设的转换中得以实现呢?中班“我爱我家”主题下的两个活动会给我们些许启示。
案例一
中班数学活动“买水果”旨在引导幼儿学习5以内的数物对应,理解5以内数的意义。L老师运用“买水果”及“开水果店”的形式完成了第一环节的要求,即让幼儿在点数过程中按数取物、按物取数。接着,她结合幼儿的生活进一步提出“为家人买水果”的要求,具体步骤是:1.想想家里有几口人,并拿出相应的数字卡。2.按数字卡上的数字买相应数量的水果。3.教师扮售货员巡视幼儿的学习情况。4.集体讨论、评价。
女孩洋洋拿了数字5,却只买了4个水果。于是,在集体讨论时这一“错误”被曝光了。“洋洋错了,5口人应该买5个水果。”“她5个都不会数。”……L老师暗想,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1~5数字的意义和学习数物对应的机会来了,便接着问洋洋:“你家几口人?”“我家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5口人。”“那你数数,你买了几个水果呢?”“我买了4个水果。”“我们买的水果要和家人一样多,你买对了吗?”L老师耐心地引导着。洋洋被教师追问得有些紧张,她涨红着脸对L老师说道:“我家有5口人,应该买5个水果,但是我奶奶有糖尿病,不能吃很甜的东西,这里又没有别的东西可买,所以我只能买4个水果了。”话音落下,活动室里竟出奇的安静,这出乎意料的回答使L老师很感动。很快L老师调整了情绪,表扬了洋洋在买水果时为家人健康着想的行为,并拓展出了“家人喜欢什么水果,怎样买才能让每个家人都高兴”的话题,引发了一场“关爱家人”的道德教育。
案例二
数学活动“为家人购物”是L老师受“洋洋事件”启发,结合“复习理解7以内数的意义,学习用正确量词表示物品,并在活动中培养幼儿关爱家人的情感”的目标而预设的。
形式之一:
调查表——家人喜欢什么
本次调查的目的和背景是什么: | |
家庭成员 | 喜欢什么 |
提示:家长如何协助调查 |
形式之二:
材料收集——家人喜欢和需要的东西
要求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师幼共同收集自己及家人喜欢和需要的东西,可用实物、照片、绘画作品、广告纸等来表示,结果孩子们带来了各种食物、丝巾、口红、运动器具等,教师又根据需要添加了扇子、放大镜、手套、报纸、护膝、老花镜、痒痒挠、拐杖,等等。
形式之三:
集体教学活动——为家人购物
根据家人的数量和需要选购相应种类的物品,学习正确使用量词,引发幼儿关爱家人的情感。
片段:
幼:我家有5口人,我买了5种东西。这是一副护膝,给爸爸骑助动车用。他每天送我上幼儿园,骑车时是很冷的,有时下车时脚冻得都不能走路了。有了这护膝,能挡风。
幼:我给爷爷买了一叠今天的报纸。爷爷最喜欢看报,他每天都对小阿姨说:“去看看报纸来了没有。”以后我去帮爷爷拿,他肯定会很高兴的。
幼:我给妈妈买了两副手套,因为她怕我冻着,总爱给我买漂亮的手套,可她自己的手套有破洞了还不舍得买,所以我给她多买一副。
幼:我本想给我表弟买鸡腿,他最爱吃鸡腿了。可我现在改主意了,因为最近有禽流感,还是让他吃别的吧。
分析:
“预设和生成是幼儿园课程形成的方式”(《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试行稿)》)。预设使教育得以整合和有序,生成使教育充满灵气和活力。教学中的道德教育也是如此,重视预设,把握生成,并使两者有机融合,才能使德育鲜活起来,才能使幼儿在主动参与、充分展示的过程中心灵受到触动,情绪受到感染,情感得到体验。
一、抓住生成事件,进行价值引导
“生成活动”是指“幼儿依据自己的需要和经验,在与环境和他人交互作用中自主产生的活动”,也指“教师在幼儿游戏与其他活动中发现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及时介入进行随机教育,或者对该活动加以进一步的充实和扩展”(《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试行稿)》)。
幼儿道德教育原本应是最生活化、最自然的,因而也是最有魅力的。然而目前的幼儿德育说教成风,存在严重的成人化倾向,对幼儿的生成性行为和想法、幼儿的实际需要极不重视,幼儿真实、精彩的情感表达常常被冷落。
在“案例一”中,洋洋在“为家人买水果”的活动情景中表达了真切、朴素的关爱长辈的情感,L老师及时判断了其中的德育价值,没有为了完成预设的认知目标而忽视洋洋的情感需要。更可贵的是,L老师将这一话题和个体的道德情感进行了拓展,获得了意外的德育收获,并为下一个预设活动埋下了伏笔。因此,我觉得要处理好教学中的德育生成问题,教师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角色定位正确,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善解幼儿,读懂幼儿。
2.确立以促进幼儿和谐发展为取向的课程目标,不能只强调幼儿知识技能的获得,而忽视其情感态度的培养。3.对各种生成问题需作及时的价值判断,并以《纲要》的要求及幼儿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作为判断的依据。
二、组织预设活动,提升道德品质
“预设”是指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和幼儿已有经验,对环境布置、材料提供、活动内容和方式等进行有计划的设计和安排。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试行稿)》中“关爱情感”的发展要求是“能用适当方式表达自己对他人关心的情感,有同情心,当别人有需要时能提供帮助”。未成年时期是一个人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关爱情感的培养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导向作用。
L老师在“洋洋事件”中看到了教育的价值,以开放、整合、动态的课程观设计、组织了活动(案例二),力求使教学过程同时也成为生动有效的德育过程。
第一,教学内容蕴含德育因素
“为家人购物”是表达和提升幼儿关爱情感的过程。它不是为德育目标临时寻找一个载体,而是本身就充满了让幼儿选择、思考、表现、交流的机会。
第二,教学过程蕴含德育因素
该活动因“洋洋事件”而起,在预设的集体教学活动前,教师又以开放的观念将德育目标向家庭延伸,从而使“为家人购物”成为幼儿同伴群体、家长以及教师共同参与的活动。幼儿在调查过程中的每一次认真的询问、每一次用心的收集都是关爱情感的激发和体验过程,这些环节都是德育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教学过程中更是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涵。如形式上,既有个别为家人选购喜欢的物品的挑战(要考虑数量,更要考虑每个人的需要),又有集体交流的考验(除了准确、清晰地表述选购物品的数量外,更要表达选购此物品的意义和情感);在材料提供上,幼儿自带物中多为食物、运动器械、化妆品等,表现了对成人外显需要的了解,教师在此基础上添置了收音机、老花镜、护膝、颈托等更体现人文关怀的物品,初步引导幼儿从了解家人的显性需要到了解家人的内在需要,使关爱教育具体化、细节化。
来源:《幼儿教育》2007.10
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 吴月萍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