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幼教 > 幼儿园资源 > 教学论文 > 绘画教育论文 > 正文

5~6岁儿童绘画创作中艺术思维的过程与特点

来源:来自网络 2009-11-06 16:10:55

说两句

  导读:儿童喜欢一次性完成绘画创作,并在创作中几乎不作太多考虑,直接作画,下笔流畅,线条大胆,涂色随心所欲,不存在成人所谓的败笔。研究发现,5~6岁的儿童在创作中充满自信,能以较多的方式使用线条和形状,如开放性的和封闭性的、爆发性的和控制性的,并根据自己的情感、愿望或按物体固有色来涂色。

  绘画是儿童的一种特殊语言,是其表现内心世界的一种载体。学前儿童艺术思维在绘画创作过程中表现为一种运用多通道的感觉器官,获取、再造、物化审美心理意象的活动。对学前儿童的艺术思维进行研究,有助于教育者进一步深入认识学前儿童的内心世界,使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

  本研究借鉴哈佛大学加登纳教授关于艺术活动三大系统的概念,以及国内研究者关于绘画超常儿童艺术思维过程三大系统的概念,将艺术思维过程分为三个部分:知觉(perception)、反省(reflection)和制作(production)。研究采用随机抽样,选取一所江苏省省级示范幼儿园(非艺术特色园)大班30名5~6周岁的学前儿童,分成5组,每组儿童作画时间为上午10点~11点之间。研究持续半年,共搜集了138幅儿童绘画作品,通过对儿童绘画创作过程及作品的分析,探究5~6岁儿童绘画创作中艺术思维的过程与特点。

  一、5~6岁儿童艺术思维中的知觉

  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实现对物体一般结构特征的把握的心理过程。视知觉,也就是视觉思维。绘画活动中的视知觉是视觉对对象的形状、色彩、光线、空间、张力等审美属性及其所组成的完整形象的整体性把握。学前儿童对绘画创作对象的获取正是通过其感觉器官的视知觉功能来实现的。

  对儿童艺术思维中的知觉过程及特点的研究,是通过4次绘画活动来完成的。主题分别是:“静物写生”“我和爸爸妈妈”“跑得很快的人”“我乘公共汽车”,所涉及到的知觉过程都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的感知,力求使儿童有充分的机会展现其视知觉的过程。

  研究发现,5~6岁儿童艺术思维中的知觉是通过知觉选择获得审美心理意象的过程,具有多通道性。5—6岁儿童对物体的知觉过程是以视觉为主,触觉、嗅觉、听觉多通道参与进行的。第一次知觉到笔者所提供的造型不同的静物时,儿童为了能看清后面被遮住的笔筒,都跑到展示台前去看清楚。几乎每个儿童都亲自把瓶子和笔筒拿起来观察、触摸、感受,再作画。“静物写生”中儿童着重表现其知觉到的物体特点,力图反映物体比例、空间遮挡关系,其知觉带有明显的选择性和个人倾向性,他们通常厌烦按物体原貌一成不变地写生,这在他们看来是一种极大的束缚。

  对艺术思维来说,知觉是获得审美心理意象的过程。审美心理意象是事物在儿童头脑中所形成的带有情感性的表象,其中必然融人了主体的情感。如小陆在“我和妈妈”的画中表现出的爱母之情:“我最喜欢妈妈了,她长得胖,喜欢戴帽子,喜欢化妆,我看她跳绳减肥。”在画“跑得很快的人”时,儿童很在意能凸显运动感的细节。如胳膊与腿的摆动、身后像风一样的斜线、流出的汗、随风飘动的辫子、人物前后跑动的关系、表情等。儿童的知觉受其自我中心主义心理的影响,促使他们只画他们所注意或关心的事物,而忽略或简化其他部分,即通过知觉的选择作用生成审美意象。儿童的画是相对概念化的,却又包含对感性世界的敏锐观察和自我解释,在基本抽取出事物比较显著的审美特征的同时,能敏锐地捕捉到事物的某些细节,同时受其客体永久性观念的影响,会主动把事物不完全的部分补足。例如小宗在画“我乘公共汽车”时,不仅把公共汽车画成长方形,里面站着很多人,而且要画出“汽车冒出的烟特别难闻”。

  二、5~6岁儿童艺术思维中的反省

  儿童会对通过知觉获得的审美心理意象进行心理加工与改造。这一心理加工与改造的过程也就是艺术反省过程,它包括体验和对信息的形式分析两个方面。

  对儿童艺术思维中反省过程及特点的研究,是通过3次绘画活动完成的,主题分别是:“开心(或不开心)的事”“快乐的节日”“刮大风的时候”。主题一、二是探究儿童反省中的体验状态,主题三是探究儿童如何将体验过的事物作艺术形式上的分析,采取何种策略、通过哪些算子①来表现题目所蕴涵的内容,从而完成绘画活动。

  研究发现,5~6岁儿童艺术思维中的反省是对审美心理意象再创造的过程,具有直觉性、无意识性、情感体验性等特征,并表现出敏锐而丰富的通感与想像能力。学前儿童思维受到的牵绊和束缚比成人少很多,加之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得他们的想像自由、大胆。凡高说:“真正的画家是受心灵指导的,他们的心灵,他们的头脑,并不是画笔的奴隶,而是画笔听从心灵和头脑的指挥。”儿童的情感体验源于生活情境,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在儿童的初级发育阶段,心灵的主要特征是对感性经验的全面依赖。绘画是儿童对事物有了深刻体验后,表达或宣泄情感的一种自由而又平凡的方式。儿童通过绘画体验世界既加深了对外界视觉对象的印象,使审美心理意象更加鲜明、生动,同时也激发了创作热情,促使其进行创作,在绘画结束时会产生满足感。例如小胡在“开心(不开心)的事”的画中表现出:“我想吃肯德基时,妈妈笑眯眯地答应我,但是爸爸瞪着眼睛、竖着头发不同意!”这就是一种复杂而生动的情感体验。

  儿童的反省过程是对审美心理意象的一种直觉式的再创造过程。这种直觉能力与儿童积累的生活经验直接相联。儿童在作画的过程中,几乎没有任何考虑和犹豫,通常是直接作画。当问及为什么要用这些事物表达某个事件时,不少儿童回答:“就想这样画。”儿童比成人接受的概念性教育要少得多,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通过直觉的创造性、灵活性和丰富的体验感受,对已有的审美心理意象进行再创造,从而获得艺术创造的主动性。这使得儿童作画过程中所用算子较丰富,画面空间较开阔,并在绘画过程中,不断调整策略,不拘泥于固定

  的图式,而能创造性地变化图形。如在“刮大风”的绘画活动中,他们用长短不一的斜线或曲线表现狂风,用缠绕在一起的线团表现龙卷风,夸张因“刮大风”而带来的物体状态的变化,如房子、大树歪倒了,麦当劳的牌子、树叶、人、柳条、汽车,甚至小朋友的牙齿等都被吹到了天上。

  儿童的通感表现敏锐丰富。如儿童画“游泳”这个主题时,会边给大海涂蓝色边说:“好冷啊!”又如儿童对不同绘画作品的解释:“太阳被冷风一吹就会变成月亮”“绿色的太阳会让我们感到清凉”等。儿童的绘画创作是其深层心理中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无意识相结合而成的一股创造动力推动的结果。这股创造动力使儿童产生不自觉地绘画创作的冲动,形成种种绘画行为。在艺术思维活动中,儿童没有任何功利性,无拘无束,可以上天入地,可以投入地与画面事物同喜同悲。

  三、5~6岁儿童艺术思维中的制作

  绘画创作的最终成果是绘画作品。儿童对事物的知觉和体验,必须通过运用纸、笔等绘画工具和材料以及造型、设色、构图等艺术语言才能形成绘画作品。

  对儿童艺术思维中的制作过程及特点的研究,是通过一次绘画材料选择活动和4次绘画活动来完成的。绘画主题分别是:“动物世界”“秋天来了”“我在游泳”“七个小矮人的房子”。研究发现,5~6岁儿童艺术思维中的制作是儿童借助于工具材料,伴随着语言和动作将审美心理意象物化的过程。制作中也有反省,儿童喜欢构图胜于涂色,并一次性完成制作。

  5~6岁儿童喜欢使用记号笔和油画棒在纸上作画。研究起始阶段,研究者给儿童提供了记号笔、签字笔、毛笔、墨汁、油画棒、水粉等绘画工具材料,30名儿童全都选择了用记号笔勾勒线条,用油画棒涂色。问及原因,他们的回答是:“签字笔太细了,记号笔粗粗的,画出来好看。”“水粉是用来刷背景色的。”“我喜欢用油画棒,油画棒有好多漂亮的颜色。”与涂色相比,儿童更喜欢构图。研究发现30名儿童中,有22名儿童选择了用记号笔构图之后,再重新创作另一幅作品,占总数的73.33%,有8名儿童构图之后给作品涂色,占总数的26.67%。问及原因,大多数儿童的回答是:“我喜欢用记号笔画画,我可以连着画好几张呢,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涂色太麻烦了,要全涂满太累了。”涂色通常是一种机械的重复劳动,费时费力,需要付出意志努力才能完成,对于意志较薄弱、兴趣易转移的儿童来说的确是一件苦差事。

  儿童的艺术制作过程往往伴有丰富的语言与动作。例如小唐在画“动物世界”时说:“我每次去动物园都会去看狮子。这个狮子在跑,你看,它跑起来是这样的……”说着,小唐就双手双脚上下交错舞动起来。在画“秋天来了”时,小张说到“风婆婆在呼呼吹”时,把双手放在脸颊上发出“呼呼”的声音;小陈说到“树叶落了,飘啊飘”的时候,会舞动双臂,左右晃动身体。在一气呵成的绘画创作中,儿童的语言、动作是对作品内容的有力补充,使作品变得更为丰满。语言、动作之所以对艺术思维有所帮助,就在于它能在艺术思维展开时把个体因知觉而体验到的审美心理意象激发出来,不仅不会影响绘画活动,反而会使他们的创作更加投入、充满乐趣。

  儿童喜欢一次性完成绘画创作,并在创作中几乎不作太多考虑,直接作画,下笔流畅,线条大胆,涂色随心所欲,不存在成人所谓的败笔。研究发现,5~6岁的儿童在创作中充满自信,能以较多的方式使用线条和形状,如开放性的和封闭性的、爆发性的和控制性的,并根据自己的情感、愿望或按物体固有色来涂色。儿童的绘画是他们的知觉与情感的物化形态,他们将自己对外物的知觉与情感通过绘画这种外在的符号形式传达给他人。如在开展绘画活动“我在游泳”时,小杨站起来,划动双臂模仿游泳的样子:“我会游泳,是这样游的……”然后接着画。

  儿童在制作过程中往往会有新一轮的反省,他们有时会依据自己构思与表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进行调整,以致最后的作品与预先的设想不一样。如在画“七个小矮人的房子”时,小崔说:“我要给七个小矮人造一个大蛋糕房子”,于是他画了一个圆圈,看了这个圆两秒钟后,他又改变了决定,要造一座西瓜房子。随即他在西瓜的顶部画了瓜藤,给西瓜房子开了窗户、门,安了音乐喇叭,并用不同的颜色画出了西瓜的纹路。儿童在绘画中几乎都自言自语地解说着自己的创作,他们通过内心体验、动作、语言一步步呈现艺术思维过程。只有用心倾听儿童在绘画过程中的语言、观察他们的动作、欣赏他们作品的展现过程,才能真正了解儿童的所思所想,才能真正了解儿童的绘画、理解儿童的心灵。

  四、促进儿童艺术思维发展的教育建议

  首先,应提供各种艺术感知活动,丰富儿童的审美心理意象。艺术感知活动是儿童通过体验生活、参加绘画活动,形成对客观世界和艺术作品的敏锐感知的过程。教育者应组织各种艺术活动,如欣赏自然风景、图书、名画,参观画廊、美术馆,适时举办儿童作品展览会等,丰富儿童的审美意象、发展其想像力。

  其次,应给予儿童宽容自主的绘画心理空间。绘画是幼儿表达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内心意愿的主要方式之一。儿童的绘画作品是儿童艺术思维的结果,是其心灵的表白。教育者应尊重儿童,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其个体的需要。”成人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和观念评价儿童的绘画,而应给予他们自主独立的作画空间,用宽容的心态欣赏、理解儿童的绘画作品,并给予他们适时的帮助、支持、鼓励与赞扬。

  第三,应关注儿童绘画创作的过程,引导其通过想像、体验再造审美心理意象,并提供多种方式,帮助儿童掌握一定的绘画技能,为儿童制作绘画作品文件袋。保存儿童的绘画作品,有助于教育者识别每个儿童独特的兴趣和风格,也为儿童了解自己和他人的绘画作品提供了机会,并通过作品的展示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

  注释:

  ①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学派认为问题解决过程是对问题空间(ProblemSpace)的搜索过程。人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要理解这个问题,对它进行表征,也即构成问题空间。在解决问题中以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状态所采取的各种方法称为“算子”(operator)。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个体要利用各种算子来改变问题的起始状态,然后经过各种中间状态,最后逐步达到目标状态,解决问题。参见:王蛙,汪安圣.认知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81

  摘自《学前教育研究》杂志2007年06期

  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刘剑眉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 微信
    gh_5735a1f9f07c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热点专题

  • 幼儿园教学课件:奇特的建筑
  • 幼儿教学课件:小鱼的梦
  • 河头幼儿园“帮水宝宝搬家”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认识时间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A Apple

幼升小

jn体育

幼升小政策

幼升小择校

幼升小指导

学区房

幼升小真题

重点小学

上海小学

广州小学

深圳小学

成都小学

武汉小学

南京小学

北京一类幼儿园

海淀区幼儿园

西城区幼儿园

东城区幼儿园

朝阳区幼儿园

其他区幼儿园

幼儿园资讯

教师园地

幼儿园说课稿

幼儿园教案

教学论文

幼儿园课件

幼儿园教师心得

幼儿园评语

少儿教育

胎教

早期教育

入园必读

潜能开发

艺术培养

家庭教育

儿童乐园

科普知识

图书推荐

睡前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唐诗宋词

孕育指南

时尚妈咪

健康宝贝

美食厨房

趣味数学

健康饮食

专家答疑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