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资源 2009-11-18 23:11:35
幼儿教育重在让孩子获得体验,培养积极探索的精神和愉快乐观的情绪。但在实践活动中,这些方面往往容易被老师忽视。作为幼儿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否则真会一不小心“好心”办坏事。
在星期一《高矮排序》的活动后,我把一套套娃投放到了区域中。投放时,我是打开投放的,目的在于想让孩子继续在区域中进行高矮排序的操作。
星期二,王志新和龙语欣来到益智区,选择了这套套娃。俩人开始给娃娃排队,一会儿从大到小,一会儿从小到大。玩了一会俩人对排序不感兴趣了。他们开始对娃娃本身产生了兴趣,他们俩同时发现每个娃娃身子中间都有一道线。他们先在座位上不知商量着什么(我在其他区域,没有听到)。过了一会,就见王志新使劲地用双手去掰套娃。看样子,是想试试是否能打开。试了几次后,娃娃还没有被打开。于是,王志新和龙语欣一人拿住娃娃的半截身体,使劲往两边拔。刚一开始,俩人的动作不协调。后来,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动作越来越协调,那道线变成了一道缝。他俩也由坐着变成了站着。这时,班里的助理老师秦老师看到了,她过去想帮他们打开。我连忙制止了,我说:“让他们自己来吧!”其实,我也想看看他们到底能不能打开?会采取什么方式?会不会放弃?
就这样,在没有老师帮助的情况下,他们俩又商量办法。最后王志新用脚踩着套娃底部的槽,使劲将套娃拔成了两截。终于成功了!看到孩子兴奋不已的神情,我在为他们的成功感到高兴的同时,也想了很多。
如果因为孩子没有按玩具的要求进行排序,就制止他们的探索活动;如果看到孩子们打不开套娃,就马上予以帮助,甚至亲自动手帮忙……那孩子们还会有此时此刻的成功体验吗?遇到同类问题还会尝试自己解决吗?
在幼儿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老师在“帮助”孩子。但这些帮助是不是都是孩子需要的呢?我反思自己,在过去的一些活动中,因为怕麻烦或者急着干下一件事,甚至就是因为习惯常常“好心”地“帮助”孩子解决困难;因为怕他们不明白,就直接告诉他们正确答案。现在想想真对不起孩子们。我的“好心”剥夺了他们探索事物的机会;剥夺了他们体验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机会;剥夺了他们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幼儿教育重在让孩子获得体验,培养积极探索的精神和愉快乐观的情绪。但在实践活动中,这些方面往往容易被老师忽视。作为幼儿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否则真会一不小心“好心”办坏事。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