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资源 2009-11-18 23:25:15
推动生成点的发展可以由集体活动化为个别探索,再由个别探索出的经验提升、整和到集体活动中。这样既满足了个别幼儿的兴趣需要和探索欲望,又让全班幼儿分享、重温探索的经历,从而使主题在班中既全面又有层次地开展。
实录一:
了解了航空英雄杨利伟的故事后,孩子们即刻产生了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千雪引发的。她说:“我要告诉大家,宇航员叔叔是去月球看看能不能让人类去住在那儿,如果可以的话,我们人类就搬到月球上去。我还知道,地球有股吸引力,能把人牢牢地吸住。但是在太空里,宇航员就要飘起来了。”
章伯宾问:“那鸟和飞机怎么吸不住呢?”
杨熠邦说:“飞机么有机器在发动,鸟么有翅膀呀!”
秦煜说:“我想起一件事,在外婆家我捉到一只蝴蝶,我把它的一只翅膀剪掉,它就飞不起来了,只能扑腾扑腾。”
孙宇洋说:“那么,火箭怎么也吸不住呀?”
陆亦辉说:“那是因为下面有火的力量在推它呀!”
朱云说:“飞机是斜斜地上去,所以要轮子在地上划一段时间,火箭是直直地上去的。”
张研逾问:“那卡车也是在地上划着开的,它怎么飞不上去呢?
思考:
这些问题一股脑儿地泼出来,可以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已经从杨利伟这位英雄本人转移到更深奥、更好奇的问题上去了。孩子们的争论、质疑、经验回忆都展现了二期课改下探索性主题活动的性质特征,那就是以“过程模式”“生成模式”为特点,也就是老师要不断地分析幼儿的各种行为,不断地接纳幼儿生成的各种有价值的兴趣点,来调整预设目标。实例中千雪对太空的认识由此引发的讨论是推动这个主题进程的极好的例子。教师应及时地提供可让幼儿攀登的“脚手架”,不断地支持他们向上攀登。他们的讨论有二个生成点:一是地心引力,二是火箭与飞机升空的不同方式。哪一个生成点更有价值?我认为二个生成点都可以随着孩子个人的兴趣来进行探索。
实录二:
胡家铭折了架纸飞机玩了起来,不停地在尝试让它飞行。过一会他来对我说:“他总是飞一会就掉下来了,是不是地心引力的作用。”我鼓励他多玩几次,看看还有什么新发现。一会儿,他又跑来说:“我用的力气大,它就飞好长一段时间,力气小,它就掉下来了。”他的行为引来几个男孩子,就一起探索起来了。
实录三:
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制作了飞机、火箭等自制玩具,在游戏中各自把玩着。
阳阳说:“飞机是有轮子的,宇宙飞船好象没有轮子。”
庄天说:“那飞机可以飞回来,飞船怎么回来呀?”我没有直接回答这些问题,想让孩子通过观看录象等材料自己去思考。
第二天,我在区域活动中,让有兴趣的孩子来观看了《飞天纪实》、《太阳神13号》二张VCD,热烈的交流声不绝于耳,新一轮的探索又开始了。
思考:
无庸置疑,集体的交流活动是主题活动的初始阶段,大家通过对某一事物的共同关注而产生热点,对共同的话题引出不同的探索点,在这个过程中,交流讨论可使幼儿间产生思维的碰撞,这时老师要善于捕捉幼儿有价值的兴趣点,要迅速地在脑中进行过滤,抓住能推动组体进展的话题,并对不同兴趣的幼儿回应不同的策略,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成点上进行下一轮的探索。在以上的实例中,有的幼儿对地心引力感兴趣,老师就尽可能地创设游戏情景让他们进一步地用实验来验证和感受;有的是对飞船、火箭的构造、升空等感兴趣,那老师所做的就是创设丰富的材料支持幼儿的探索。个别化的探所行为是幼儿不满足于自己原有经验的一种挑战,也是老师能鼓励幼儿解决问题的有效形式。推动生成点的发展可以由集体活动化为个别探索,再由个别探索出的经验提升、整和到集体活动中。这样既满足了个别幼儿的兴趣需要和探索欲望,又让全班幼儿分享、重温探索的经历,从而使主题在班中既全面又有层次地开展。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