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自网络 2009-11-23 14:52:20
导读:教育机智是教师善于根据情况变化,创造性地进行教育的一种才能,影响着师幼交往的手段。它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有高度的灵活性,能随机应变,敏捷、果断地处理问题;有高度的智能,能巧妙地引导、启发、教育幼儿。
教师是教育者,教育的主体;幼儿是受教育者,教育的客体;教师与幼儿交往的模式是评估幼教质量的重要指标,这已为欧美幼教发达国家广泛接受。因此,探析我国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类型,建立理想的交往模式,对于深化幼教改革,提高幼教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师幼交往的诸种模式
1.单项交往模式
即教师与幼儿在进行交往活动时,信息从教师单方面流向幼儿,幼儿被动地接受,贮存这些信息。据有关调查,大约有一半的教师都把自己看作是教育的中心,在幼儿发展中具有决定的作用;他们主宰教育的过程,为幼儿安排一切活动,而不给幼儿自由;忽视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僵硬地执行预定的教育计划,全然不顾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反馈信息。例如:课堂上一味地由教师讲,幼儿听;教师做,幼儿看;教师教,幼儿学,致使幼儿苦于学,厌于学,教育效率低下。
2.双向交往模式
约有20%的教师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有主导性、引导性,幼儿有主动性、积极性,幼儿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部影响,而是在主动地发展;幼儿是独立的生命实体,有自己的身体结构和心理结构、内部动力、兴趣及需要,他们接受自己需要的东西,拒绝不需的东西。因此,教师不仅按照预定的教育计划来传递信息,还应能根据幼儿学习的结果,活动中的反馈信息,来修改教育目标,调整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例如:幼儿对反复练唱歌曲不感兴趣,教师就让每个幼儿卷起一张白纸,当作话筒唱卡拉OK,幼儿的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
3.多向交往模式
不足20%的教师除了与幼儿进行相互作用外,还能使幼儿同伴间也产生交往活动。这些教师认为,幼儿思维具体形象、好模仿,同伴的榜样对他们更具影响力;幼儿正处在不断成长发育的过程中,发展的速度、水平不相同,教师要因材施教,使发展较快、较好的幼儿成为同伴学习的榜样和信息源。例如:教师安排活动能力强的幼儿做值日生,为大家服务,选择做操规范、动作标准的幼儿和老师一起领操,给大家示范等等。
4.交叉交往模式
少于10%的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模式属于此类。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和幼儿都是信息源,也都是信息接受的终端和处理系统,彼此之间的交往非常活跃。就幼儿而言,既接受来自教师的信息,又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的反馈联系及自我评价,还对教师及同伴的信息做出反应和调整。就教师而论,既接受自身行为的信息反馈,借以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交往方式,又接受幼儿的信息传递,以调整教育要求、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每个幼儿都能“抬起头来走路”,有机会成为同伴的“良师”和“益友”。例如:教师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晨间活动中,做“升旗手”,在科学活动中做“气象记录员”等等。
综合上述,各种类型的交往模式,在特殊情况下都有独特的作用。从第一到第四种模式,其本身的科学性在逐渐增加,但教师运用的比例却相对减少。从现代教育观念来看,单向交往模式,因为它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对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成效甚微;而交叉交往模式,则由于它较充分地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加了信息来源和多种反馈,使教育活动卓有成效,因此,我们应积极倡导、鼓励教师从模式1向模式2、3转化,并逐渐发展成为模式4,以促进每一个幼儿的成长发展。
二、师幼交往系统的优化
要构建合理的师幼交往模式,优化师幼交往系统,就必须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师幼关系直接影响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质量,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有利于师幼进行积极的相互作用,而“封建家长”式的师幼关系则阻碍师幼之间正常交往活动。
(1)形成合理的保育关系:保育关系是师幼交往中的一种独特关系。幼儿生活能力较差,他们的健康、安全都依赖于教师。教师必须执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克服重教轻保的错误倾向,细致地关心,照顾幼儿,为幼儿提供生存、发展所必须的环境和物质条件,以帮助幼儿获得良好的发展,培养独立性,提高健康水平。
(2)发展科学的教育关系:教育关系是师幼交往中的基本关系。教师要以《纲要》和《规程》为依据,从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幼儿的年龄特征、性别特征、个性差异,来设计教育方案,选择教育内容,提出教育要求,评价教育效果,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与幼儿主动性的调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把自己的教育目的转化为幼儿学习活动的目标,把教育活动的要求转变为幼儿自身的需要和集体的规范,和谐融洽地进行师幼双边活动,成功地完成教育任务。例如:在美化班级环境时,教师让幼儿出谋划策,动脑思考,如何布置环境,用什么来装饰环境,然后,教师再和幼儿一起动手装扮教室等。
(3)树立正确的认知关系:认知关系是师幼交往的前提条件,具有相互反馈的特点,教师对幼儿的认识,直接影响着幼儿对教师的认知。师幼间的错误认知,会导致师幼关系恶化,致使交往活动中断,产生不良的教育效果。相反,师幼间的正确认知,则有利于交往活动的深化,教育目标的实现。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就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条规律:教师对儿童的热爱、信任可以产生“教师期待的效果”。所以,教师要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幼儿,把爱撒给每个幼儿,而不对幼儿抱有任何成见、偏见。
(4)融洽亲密的情感关系:情感关系是师幼交往的心理基础。人都是有感情的,幼儿园里教育教学活动,并不是教师机械地把知识从一个人的头脑转移到另一个人的头脑里去,而是师幼之间时时处处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与碰撞。亲密的情感关系是一种催化剂,可以缩短师幼间的心理距离,产生情感共振,减少幼儿的恐惧感、焦虑等,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2.提高教师的教育艺术
教育艺术是一种达到娴熟、精湛的境界,能巧妙地获得创造性成效的技艺。有利于解决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与问题。应重视提高教师的教育艺术。
(1)增强驾驭能力:驾驭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关系到师幼交往的过程能否持续下去。教师要仔细观察、了解幼儿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既有全班集体活动,又有小组和个人活动;既有动态活动,又有静态活动;既有教师发起的活动,又有幼儿发动的活动等。教师要注意预见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设法预防和解决,要善于协调来自各方面对幼儿的要求,引导幼儿自主地开展各种活动,要把握整个教育活动的过程,使它日臻于和谐完美。
(2)掌握教育技巧:教育技巧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练成的一种高超的本领,制约着师幼交往的方式。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教师只有在学会15~20种声调来说“到这里来”,学会在脸色、姿色和声音运用上能作出20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教育技巧的老师。教师要得心应手地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恰当地使用语言。教师要简明扼要、生动形象地对幼儿传授知识;向幼儿提出的问题应与幼儿的活动相联系,具有开放性,并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去思考(3分钟以上);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展开讨论,相互启发。②巧妙地利用手势和表情。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宾指出:传递一个信息的总效果=7%词语+38%声音+55%面部表情。由此可见,手势和表情的作用不可忽视。教师应对幼儿的言行作出肯定的反馈,多关注、微笑、点头、表扬、鼓励,少用皱眉、拉脸、瞪眼、批评、惩罚等方式对幼儿作出否定的反应。③善于控制情感。教师要有顽强的意志力和自制力,控制自己的喜怒哀乐,不迁怒于人,在幼儿面前始终保持愉快、乐观的心境,为幼儿树立理想的典范。
(3)运用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善于根据情况变化,创造性地进行教育的一种才能,影响着师幼交往的手段。它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有高度的灵活性,能随机应变,敏捷、果断地处理问题;有高度的智能,能巧妙地引导、启发、教育幼儿。例如:上课之前,班上来了几位客人听教师讲课,一幼儿“人来疯”,在地上打滚、做鬼脸,逗得全班小朋友哈哈大笑,这时,教师便说到:“小朋友,你们看,王老师就没有笑。”教室里马上就安静下来了。可见,正确地使用教育机智,有助于教师妥善地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偶然事件,而不伤害幼儿的自尊心、形成幼儿的逆反心理,导致师幼对立。
总之,构建合理的师幼交往模式,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必须充分掌握并灵活应用,努力把幼儿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一代。
山东省临邑县师范附小幼儿园 李梅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