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幼教 > 幼儿园资源 > 教学论文 > 个案分析论文 > 正文

创建关注幼儿需要的师幼互动之思考与实践(2)

来源:来自网络 2009-11-23 15:02:42

说两句

  案例四:布是最合适的!

  果然,大家试过以后,把固定在手上的东西拿下来时又有了新发现。

  嘉杰等一些小朋友发现把透明胶撕下来时手上很痛,倪辰悦就来告诉我:“这是因为撕下来的时候皮肉都跟上来,就痛了。”我请大家观察是不是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感受?

  双双把绳子拿掉以后发现手臂上有个有趣的现象,悄悄对好朋友说:“你看,嘉杰,我手上有一条条的印子。”嘉杰也觉得很奇怪,看看自己手上有没有同样的现象,真的是这样吗?我又请大家把解开绳子的手都放在一起比较这个现象。

  之后,大家坐在一起进行总结,分别说了自己的感受:

  “三样东西绑在身上都不痛,就是透明胶撕下来时很痛,绳子拿掉后会留下印子,还是布最舒服。”

  “我觉得透明胶浸到水里以后一拉就拉下来,撕下来的时候也很痛。”

  “我把布绑在手上到了水里它也没掉下来,把透明胶绑在手上手不痛,但是把手弯起来的时候这个弯的地方就有点痛了。”

  “我觉得时间长了绳子绑住的地方有点紧,感到痛,我就把绳子拿掉了。”

  我让大家把结果记录在大表里,根据大家说的用弯曲的线表示绳子,长方形表示布,两个圆表示透明胶,如果小朋友觉得很舒服就在相应的图案下用“√”表示,觉得不合适打“X”,然后再来看总结果。

  分析:

  这里为什么要建立这张表呢,这是因为孩子们说的都是个人的感受,就需要我来协助,让孩子们通过这张表从个别现象中找到共同规律。

  孩子们在进行了好几次调整后,终于达成统一意见,那就是在记录表中“布”这一选项下面打上了“√”。

  大家都觉得布最合适。

  理由是:“透明胶撕下来的时候很痛,假如用在小鱼身上也会把它的鱼鳍弄痛的。”

  “绳子虽然开始不痛,但时间长了就痛,而且拿下来以后会在手上留下很深的印子,同样也会在小鱼身上留下印子。”

  当时孩子们的发现让我也有一些思考:当时我已从网上搜索到研究鱼鳍的科学方法是什么,但我想如果直接把方法传授给孩子,他们又少了一次探索的机会,也许等实验做完了也不明白这样做的意义。还是和他们再探讨一下,有没有更好的点子,说不定孩子们能想出更方便更容易理解的方法呢?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吧?

  而今天的活动也正说明了这一点,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后孩子们一致认为用布较合适,与科学的实验方法已较接近了(试验里用的方法是纱布捆绑法),所以,只要给孩子机会,他们真的能行!

  案例五:鱼鳍的作用

  第二天,大家首先找来一致认为最合适的材料——一大筐布,我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些纱布放在走廊里:“放在这里,需要的小朋友自己拿。”孩子们都走过来看看纱布,奇怪地问:“这是什么啊?让我试试舒不舒服。”边说边将纱布绑在自己手腕上:“一点也不痛,我拿走了!”

  大家两两组合,每组分到一条鱼开始了对鱼鳍作用的探究。

  有的是一人拿住小生,一人用纱布捆绑;有的是把鱼放在地上,再用布来固定,有的鲓怕伤害小鱼,把布放在水里,等鱼自己钻进来再把它包住,其中会互相提醒:把小鱼往水里浸浸!大家觉得小鱼离开水面时间长了就难以呼吸。

  天天立即发现:“你看,小鱼不会动啦。”

  我轻轻地推推小鱼,小鱼就倒向一边。

  另几组的小朋友都有了同样的发现:“小直沉下去了!”

  “它不会游了!”

  “小鱼躺下来了。”“它好像躺下睡觉了。”

  “我们把布拆开看看小鱼会怎么样呢?”

  大家解开布都叫起来:“它又会游啦!”

  通过比较孩子们终于发现:

  “原来鱼鳍是帮助小鱼游泳和平衡的!”“我们用手来游泳,而鱼是用鱼鳍来游泳!”

  分析:

  通过连续几天的自主探索,孩子们提出问题,再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学习的过程与往日不同,获得的体验当然也随之不同。孩子们学习到了思考问题的方法、自主探索的习惯,还有尊重、爱护生命的意识。这种学习才是有价值的学习。

  案例六:深入观察

  为了让孩子们对鱼鳍的作用有更深入的了解,我又带孩子们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观察。考虑这个实验较难,孩子们不容易获得成功体验,所以由我做示范,孩子们一起协助并观察。

  我们找来一条较大的鱼,分别观察鱼鳍的数量和生长位置,同时学习了各部位鱼鳍的名称。再进行分别包住各部位鱼鳍的演示,孩子们观察到:被包住胸鳍的鱼仍能平稳地向前游动,但我用手轻轻推鱼,鱼就失去平衡倒下去了,说明胸鳍有平衡的作用。用同样方法发现背鳍也有类似作用。我再用纱布和夹子固定住尾鳍,发现鱼也倒下去,不能转向和游泳了,这和孩子们的发现是非常一致的。孩子们不由自发地模仿起小鱼游泳的样子,大家都把自己变成了一条快乐的小鱼,自由地在大海里畅游……

  3.反思

  以上就是案例里的几个片段,现在围绕着“创建幼儿需要的师幼互动”这一点并结合案例,对刚才讲到的“了解一取舍一推动一反思”的师幼互动四部曲在活动中的实践和运用进行简要的回顾与反思。

  (1)了解——观察幼儿需要,做好互动准备。

  幼儿的知识主要是有关周围世界的经验性知识,对于他们来说,科学知识的获得需要结合在亲身实践中,只有在获得大量特例,丰富具体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归纳、概括,最终才得以真正理解和内化。因此,根据这一特点,在活动开始,我必须了解孩子对鱼鳍的原有经验是什么,了解后发现部分孩子没有此经验,部分孩子也只是从成人那里获得的间接经验,并非自己亲手探究后的发现。而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和价值重在幼儿获得的行动性知识和构建知识上,重在让幼儿感受、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重在体验发现的乐趣,所以在观察了幼儿需要后,我觉得还是非常有必要让幼儿“通过亲手试验发现鱼鳍的作用,体验探索的乐趣”。

  (2)取舍——寻求幼儿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平衡,判断互动价值。

  在探索活动中,孩子们表现出来的一些自发的爱护小鱼的行为,让我感到科学活动中只是注重发现的乐趣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培养孩子珍爱生命的情感,这也符合《纲要》表达的科学精神,因此,关注了孩子们的这一行为后,我又调整了活动目标,除了注重孩子的自主探索外,对孩子提出“爱护小鱼”的要求,并一直渗透到后面的一系列活动中,我觉得这是孩子能学习到的另一价值之处。

  (3)推动——借助有效策略,推动互动进程。

  在活动进行中,孩子们失败了怎么办?我该直接告诉答案吗?活动停滞不前时我如何应对?……这些都是我需要思考的问题。要有效地推动主题,我必须在满足幼儿需要的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推动策略,做到既不代替幼儿的思考、不控制幼儿的行为,又能善于在关键时刻给予支持和帮助。

  ①基于实践的尝试——支持幼儿实践自己的想法。

  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这是幼儿主动建构知识的前提条件,因此,当孩子提出要抓住鱼鳍来观察鱼鳍作用,以及后来的用透明胶、绳子、布来捆绑鱼鳍时,与我预想的并不一致,但无论他们预想的探究方式能否成功,我都要鼓励和支持他们去大胆尝试,要让他们从事实中得到反馈,必须经历这些探究历程,才能真正发现事物的本质。

  ②理解幼儿的失败——耐心等待。

  当孩子尝试用抓住鱼鳍的办法失败时,以及对材料的合适性做出错误的判断时,我要做的是理解他们的失败,耐心等待,再多给他们一次机会,相信他们一定能通过自己实践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法。如果不明原因的指责、嘲笑,或急于把答案告诉孩子,就会形成不适宜的探究环境,使得他们不敢在我面前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真实想法,会以为正确的想法都在我的头脑中,会开始从我那里寻求答案而不从事实中去探究,又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探究习惯、正确的科学态度?

  ③提出关键问题——引导介入。

  当然,等待也不是无休止的,在必要时还是要给予幼儿支持和帮助。“要学会接过孩子手里的球再抛还给孩子”,当“手里的球”抛给幼儿之前,要转换为具有挑战性的、能起到关键性作用的问题,才能引领孩子深入地有目的探索。因此,活动中我给予幼儿明确探究目的时提出;“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真正了解鱼鳍的作用呢?”调整目标后提出:“那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既不让鱼鳍动,又不伤害小鱼?”幼儿在材料的选择上举棋不定时、无法正确判断时提出:“三种材料都绑在自己身上比比,有什么不同的感受?”“请大家把解开绳子的手都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看看是不是每个人手上都留下了印子?”发现有鱼鳍没鱼鳍的关系时提出:“那我们把布拆开看看小鱼会怎么样呢?”等等诸如此类的都是起关键作用的提问,挑战幼儿,激起幼儿新旧经验之间的冲突。

  ④帮助归纳——提升经验。

  为了让孩子们能比较出哪种材料才是最合适的,我将大家的感受统计在一张简单的大表里,结果一目了然。这是因为孩子们在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中,由于本身的年龄特点,有时只能获得一些片段的零星的经验,这就需要我帮助孩子对这些零星片段经验进行一定的归纳、整理,以提升孩子经验,在学会如何学习的同时获得新的认识,找到事物之间的关系。所以,最后的活动,我和孩子们一起探究了各个部位鱼鳍的科学名称,鱼鳍分别的作用是什么,这也是提升经验的过程,创造了更多的观察、体验机会,积累和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引导他们逐步向科学概念接近。只有这样通过自己自主探索的科学教育才能使幼儿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

  (4)反思——分析,调整互动。

  这个活动连续进行了两个星期,每天活动后,都要看着照片回顾一下活动中的每个细节,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今天的活动为什么进行不下去?或者为什么能顺利进行?哪个孩子的表现和我预期的不一样?为什么?说明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应对?明天的活动又如何调整,在这样的自我调整中去适应孩子的表现,在孩子的自主探索中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这种反思是必不可少的,可以使我更客观、全面地评价每个幼儿活动的过程与结果,变得更尊重更理解孩子,使我做出更好的课程决定,促使活动系统化和深度化,以达到幼儿学习的最大效应。我更在反思中不断寻求相关的理论支撑,用以分析解释幼儿的行为及自己的教育行为,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水平。

  点评:

  北山幼儿园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了解一取舍—推动一反思”的关注幼儿需要的师幼互动模式。他们的案例《鱼鳍的作用》很好地体现了在孩子的自主探索中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的理念和实践。教师从了解儿童原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和儿童共同尝试和探索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急于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儿童,懂得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的道理需要教师的理解与耐心。他们提出的“重在让幼儿感受、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重在体验发现的乐趣”的科学教育目的在这一案例中得到完全的体现。在儿童的需要与教育目标之间的平衡也是当今课程改革中教师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以往的教育活动的目标都是成人事先确定好的,教师不需要较多的思考。现在提倡关注儿童的需要,教师在目标的定位上有了更多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但同时它需要教师有能力做出自己的判断与选择。该园提出的推动师幼互动的策略也值得借鉴:支持幼儿实践自己的想法,理解孩子的失败—一耐心等待,提出关键问题——引导介入,帮助归纳——提升经验。

  浙江省省级机关北山幼儿园 金玺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 微信
    gh_5735a1f9f07c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热点专题

  • 幼儿园教学课件:奇特的建筑
  • 幼儿教学课件:小鱼的梦
  • 河头幼儿园“帮水宝宝搬家”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认识时间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A Apple

幼升小

jn体育

幼升小政策

幼升小择校

幼升小指导

学区房

幼升小真题

重点小学

上海小学

广州小学

深圳小学

成都小学

武汉小学

南京小学

北京一类幼儿园

海淀区幼儿园

西城区幼儿园

东城区幼儿园

朝阳区幼儿园

其他区幼儿园

幼儿园资讯

教师园地

幼儿园说课稿

幼儿园教案

教学论文

幼儿园课件

幼儿园教师心得

幼儿园评语

少儿教育

胎教

早期教育

入园必读

潜能开发

艺术培养

家庭教育

儿童乐园

科普知识

图书推荐

睡前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唐诗宋词

孕育指南

时尚妈咪

健康宝贝

美食厨房

趣味数学

健康饮食

专家答疑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