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自网络 2009-11-23 15:50:16
导读:婴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应该多关注托班孩子,了解托班孩子,开展各类适合于他们的活动,以促进孩子更加健康愉快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
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辽宁大学出版社(主编沈德力)
随着现在对0—3岁婴幼儿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在幼儿园我们也根据托班幼儿年龄特点,对事物认知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从而促进托班幼儿的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以前,在许多大人眼里,两三岁的孩子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小毛头”,而且大多是以在家抚养为主;而现在,早期教育已延伸到从零岁开始的教育,在《纲要》中指出“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人们对早期教育重要性认识日益加深,接受婴幼儿系列的教育的需求也在变得越来越迫切”,3—6岁的幼儿教育已向前延伸到0—3岁婴幼儿教育。因此,我们就针对托班幼儿年龄特点,开展适合托班孩子的一系列主题活动。而托班幼儿年龄小、自制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如何有效地开展这些活动呢?我觉得就需要教师针对托班孩子年龄特点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
托儿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近、短、浅、广、散。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因为他们的“近”,所以我们提供给幼儿最熟悉的生活环境。相对于其它年龄段的孩子,我们更致力于创设宽松、自由的氛围。淡化“游戏”、“生活”、“学习”之间的界线;拉近“师”、“幼”之间的距离。比如,我们在自由活动中打破“角色游戏”、“角落游戏”、“生活活动”的划分,给予幼儿在即定环境中充分的自由;教师在与幼儿的共处中要努力摒弃“教”的意识,教师的角色更接近于“母亲”,更接近“朋友”。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帮助他们尽早地摆脱由家庭走向集体所带来的“不适应”。最“近”的生活环境是最坚实的发展基础。
因为他们的“短”,所以教师必须给予幼儿最及时的生成回应。由于他们的兴趣以及注意集中的时间都短,所以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的敏感性,及时抓住“转瞬即失”的契机。这就造成教师在一日活动中要不断给予幼儿反馈,形成师生之间“高密度”的互动。
因为他们的“浅”,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幼儿经验的重现与渐进。相对于其它年龄阶段的幼儿,在对托班幼儿的回应中要做到“高密度”、“小步子”。过去我们常常会讲“要让孩子跳一跳,摘到果子!”可对托班孩子来说,我们更要为他们的成功搭好“台阶”。让他们在对已有经验的回忆和重现中逐步提高,“不求快,但求稳!”坚实地走好每一步。
因为他们的“广”,所以教师必须寻找幼儿认知的可能发展区。“高密度”的回应,并不代表教师不需要去做价值判断。反之,教师必须更熟悉自己所面对的幼儿,熟悉他们的年龄特点,熟悉他们的发展规律,熟悉他们现有发展水平。更要将幼儿发展目标了然于心。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幼儿纷乱的表现中,抓住最有价值的瞬间,用准确的回应策略,把幼儿推向“最近发展区”。
因为他们的“散”,所以教师必须促进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正是完成从“自我”,向承认“他人”转变的关键期。他们从未体验过的集体生活,使他们开始注意到除了自己之外的世界,同时也表现出许多的不适应。这一点在孩子入学之初表现得犹为明显,我们观察到,那一时期,幼儿间的“冲突率”出奇地高,这些“冲突”的发生,多是由于他们不能容忍自己面前的玩具与他人分享;不能容忍他人分享教师及其它成人的关注和爱。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进行教育,让幼儿在自己的世界中接受他人。要逐步让他们关注伙伴的想法和需要,接受别人的意见,也要试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要。让幼儿不仅进行“直接经验”的积累,同时尝试从别人那里获得一些“间接经验”。形成良好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一、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导
托班孩子已开始按自己的愿望去探索、认识事物。有一次下大雨,雨声很大,班上有个孩子就说:“雨不听了!”这就是孩子们把周围没有生命、没有意识的物体都看作是有生命、有感情的。我发现这一点在班上孩子身上反映很明显;如:抱着布娃娃很开心,会说“娃娃喜欢和我一起玩。”于是针对这一点,我在活动中经常准备一些小动物玩偶吸引幼儿,或将周围事物都“变得有生命”,引起幼儿的共鸣,使他们能与周围的物体进行“交流”,提高了孩子活动的兴趣,并且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使孩子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如有一次进行“爱护小椅子”这一主题活动中;在活动前,我给小椅子做了一张哭脸,当我把这张带着“哭脸”的小椅子拿出来时,孩子们目光一下被吸引过来,在一瞬间的沉默后,突然有个孩子叫起来:“小椅子哭了!”,接着其他孩子也纷纷指着椅子说:“小椅子哭了!”就在孩子对小椅子充满同情的时候,我引导孩子讨论小椅子为什么会哭,我们应怎样爱护椅子;孩子们回答很踊跃“不能拖椅子”、“要把椅子搬起来”,有的孩子还搬起椅子说:“要这样搬。”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积极投入,孩子和老师共同讨论怎样帮助小椅子,形成了一个平等、和谐的活动氛围。
二、在日常生活中的引导
《纲要》中指出:生活教育要“于细节处着紧用力”。对孩子日常生活方面的教育,也是一些琐碎、随意的细节,如:玩过的玩具要收好,掉在地上的玩具要捡起来……别看是细小简单的事,采用的方法不同,效果就大不一样。根据孩子“万物有情”的思维特点,在日常活动中对孩子进行指导,孩子就会更加自觉地去遵守活动规则,从而促进一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促使孩子初步知道去关心、爱护身边事物。如:在捡玩具这一问题上,在游戏前我和孩子一起讨论:小玩具回不了家会不会难过,谁会和玩具做朋友。孩子们纷纷表示自己会和玩具做朋友。以后,看见地上有玩具,我就问:“谁会和玩具做朋友,把它捡起来?”这时孩子们都会很主动地捡起地上玩具,并说:“我和玩具做朋友,我把它捡起来了!”有的还说:“不然(如果不捡玩具)小玩具会哭的!”在游戏结束时,当老师说:“送玩具回家了。”孩子们马上都会把手里的玩具放回原处收好。
三、在游戏中的引导
托班孩子年龄小,所以他们的活动是以游戏活动为主,有人说:“带托班孩子就是玩玩。”但这“玩”里,也有值得十分注意的地方。
1.根据孩子的喜好,提供适量的游戏材料。
游戏的开展离不开游戏材料的提供。适宜适量的游戏材料更能满足孩子活动的需要。托班孩子喜欢钻钻爬爬,于是我们利用楼梯的红地毯,让孩子们扶栏杆走下去,爬上来。他们显得很开心。当然,这时候老师要在一旁引导孩子有序地活动,注意安全。这样不仅利用了有利资源,满足了孩子们喜欢爬的的愿望,同时也达到了我们的教育目标,锻炼了他们的动作协调性。此外,游戏材料在的提供上也应根据不同情况而定。托班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对一样事物的兴趣不会持续很久,所以对活动材料的选择较多;因此在户外活动、动手活动中我们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以供孩子选择,其中有老师自己动手制作的,还有拼图,图形找家等,这些材料简单易操作,孩子都很喜欢。而有的游戏,由于托班孩子生活经验有限,就不宜提供太多的游戏材料,如:娃娃家游戏,材料提供太多,孩子不会玩,反而容易乱,所以开始只提供一个碗、一个小勺、一个娃娃就可以了,这样更便于孩子的操作。
2.生动的角色扮演,使孩子更加生动、愉快地投入游戏活动中。
“想象和现实的混淆”这一点在越小的孩子身上反映越明显。他们往往把所想的当成真的,所以在活动中引导孩子扮演他们熟悉的角色,如:小猫、小狗,则更能引起孩子活动的兴趣,从而更加生动、愉快地参与活动。如:《三只蝴蝶》活动中,教师也要融入到角色中,教师可通过语言对孩子进行暗示,如:“我是美丽的红蝴蝶!”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孩子,孩子们也会纷纷说“我是黄蝴蝶……”老师的情绪也会影响到孩子参与活动的情绪。
四、对亲子活动的引导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有各自的优势,且都是对方所不能替代的”,只有幼儿园和家庭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更好促进儿童的发展。托班孩子年龄小,对父母较依恋,他们渴望成人的亲近,需要父母的呵护;而现在年轻的父母工作忙,与孩子在一起交流、游戏的时间少;所以在托班更适合开展亲子活动,能促进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感情,并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各方面的发展,从而更好地配合幼儿园教育,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如开学的家长开放、全园的秋季运动会、各班的有特色的亲子活动等等。同时,家长与老师利用这一时机互相沟通,共同商量怎样促进孩子更好地发展。
婴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应该多关注托班孩子,了解托班孩子,开展各类适合于他们的活动,以促进孩子更加健康愉快地成长。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幼儿园 王琼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