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自网络 2009-11-24 09:34:12
导读:在故事教学中,老师也许很少会考虑到让孩子与作者沟通。我和孩子们在活动中便有意尝试去实现这样的沟通,我们发现这并不是不可能的,有时恰恰是活跃思维、实现新旧经验融会贯通的好机会。
爱听故事,几乎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儿童故事语言浅显易懂,内容丰富多彩,而其引人入胜的情节,鲜明生动的形象,丰富奇特的构思,常常与孩子的心灵展开对话,引起孩子强烈的情感共鸣。
故事是美的,以故事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触动孩子爱美的心灵,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和我的孩子们尝试着在故事中寻美并获得了这些感悟:
一、反复倾听,多让作品说话
在故事教学中,老师讲了一两遍故事后,为帮助孩子理解,往往习惯于根据故事的内容、情节提不少问题,让孩子去回忆。实际上,在孩子听了一两遍故事后,名字叫什么,故事里有些谁,讲了件什么事,就是不问孩子也是知道的,而对一些细节性的问题却是比较含糊的。过多过细的提问往往只能使劲拉孩子入回忆,很可能将一部完整的作品、一个优美的意境、一幅动人的画面弄得支离破碎。我在故事教学中,紧紧抓住作品,能不问的尽量不问,多让幼儿感受作品中规范优美的语言,运用作品的力量来感染孩子,以其特有的魅力来吸引孩子,引导孩子逐渐走入作品所描述的氛围中,使孩子获得深刻而有益的启迪。如故事《吃百家奶的小狗》,狗妈妈的孩子后来长得怎么样昵?故事中是这样说的:小狗力气大,大家说它像小牛犊;小狗脾气好,大家说它像小羊羔;小狗又胖又结实,大家说它像小猪娃;小狗手脚灵巧,大家说它像小猫咪。故事中描述的小狗多可爱多健康呀!在活动中,我对小朋友说:“后来,小狗长得多好呀,你听……”伴随着老师亲切、动情的朗诵,那可爱的小精灵就如同出现在了幼儿眼前一般。故事中优美的语句,愉悦的情感,都随着深刻的感受而自然地传达给了孩子们。
二、合理提问,引导有意倾听
在故事教学中,我认为老师要“吝啬”自己的语言,但并不是不提问,如果只是让幼儿一遍又一遍地听,那老师不就成了“放音机”了吗?其实,提问恰恰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幼儿每听一遍故事,老师在提问时,都应有个很具体的目标,即让孩子听什么'?
重点听哪一段?意图是什么?使孩子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去听。提问有的是要孩子回答的,有的是为引起孩子有意倾听而不必回答的,应以合理提问引导孩子学会怎样听故事。如在教学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时,讲第一遍故事前,我引导孩子们思考:如果请你做裁缝,你会给月亮姑娘做什么样的衣裳昵.?那故事里月亮姑娘做了怎样的衣裳昵?自然引起孩子认真倾听的愿望。讲完故事后,我只问了一个问题:你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觉?使孩子在总体上把握故事有趣、好笑又引人思考的基调。在讲第二遍故事前,我又提问:每次月亮姑娘去做衣裳时长得怎么样.?故事中是怎么说的.?由此引导孩子注意认真倾听故事中二次描述月亮不同形象的比喻句。因为孩子有目的、有意识地认真倾听,对每次月亮的变化都留下了深刻印象。最后,我让孩子一边听一边想“月亮姑娘为什么穿不到合适的衣裳昵?”带着小小的疑问听第三遍故事。故事听完,孩子们自然明自了这样的道理:月亮姑娘总是在变化,她怎么穿得上合适的衣裳昵?在教学中,通过合理的提问,层层深入,使孩子走近了故事,走进了故事!
三、充分感受,贴近作品形象
孩子是天真可爱、稚嫩无邪的,故事中鲜明生动、具体可感的人物形象更能打动他们的心灵。在故事教学中,我尝试着把握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让孩子通过多种手段,反复倾听故事,使作品形象走近孩子,使孩子贴近作品形象,引导两者展开心灵对话,从而更深地喜爱文学作品。如教学故事《二只想生病的小狗》。在讲这个故事时,我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不合常理的问题:小朋友都不喜欢生病,有二只小狗却很想生病,这是怎么回事昵.,以此引发孩子想仔细听一听故事的欲望。接着,我采用分段讲故事的方法:讲第一段,尽量用活泼、欢快的语调,讲述小狗想生病的天真想法和做法;讲第二段,情结忽然低落,以痛苦的表情、哀怨的语调,表现出小狗生病的难受样;讲第三段,则以害怕又后悔的神情,讲述小狗认识到自己错误后的模样。讲每一段都以自己的音色、音调、节奏、表情、情结的变化,让孩子们感受不同的故事情节。在听故事时,我反复让孩子注意思考小狗为什么想生病.,小狗为什么又不想生病了?通过多次有意的倾听,由故事中二只小狗盼望生病、想办法生病、终于生了病又后悔生病的可爱形象,使孩子体会到,二只小狗想生病与不想生病原来都是为了爱妈妈。孩子不禁从小狗身上看到了自己身上的某些东西,孩子和小狗的距离不由得贴得很近很近。
四、重点渲染,激起情感共鸣
故事之所以吸引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每一个故事听了后总会引起人的不同感受,或为之笑为之哭,或为之气愤为之惋惜。幼儿同样能感受到故事的这种情感变化,并能真切体验这种强烈的情感波澜。在故事教学中,如果老师注意渲染作品中的这种情感色彩,调动孩子积极投入到作品的情感世界中,将使孩子对作品产生深刻的印象,有效地激起孩子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在教学故事《会滚的汽车》时,我动情地讲完故事后,问孩子:听到什么地方你觉得很高兴?有的小朋友说:小鸡、小鸭、小鹅乘在大木桶上时,我心里真高兴!”这时,我就用很高兴的神态说:“对,这一段,真让人高兴,你听,小鸡,小鸭、小鹅乘上大木桶……”还有的小朋友说:“大木桶把狐狸压扁时,真让人高兴。”我马上用又高兴又神气的语调讲述这一段故事,让孩子有机会两次沉浸于战胜狐狸的快乐之中。当说到什么地方很气愤时,有的小朋友说:“狐狸吃掉小鸡小鸭时我很气愤!”有的小朋友说“:狐狸对大木桶说话时,最让人气愤!狐狸骗大木桶,干坏事,还洋洋得意太让人气愤了!”当我两次讲述这段故事时,孩子们脸上不由得允满了憎恶、生气的表情。接着,在第二遍欣赏故事时,我有意在故事的这二个地方配上了快乐、紧张等旋律不同的音乐,通过反复渲染,孩子们深切体会到了故事中的不同情感,真正触动了心灵。
五、注重联想,挖掘蕴含的美
幼儿故事题材众多、内容广泛。优秀的幼儿故事,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并以其独具的艺术魅力给孩子们以享受。但孩子在听故事时,往往只注意到故事中显著的特点,易被一些表面的东西所吸引,而其中隐含着的美是不易被孩子注意,甚至易被老师所忽略的,而这些东西有的是相当有益于孩子的。我在教学中,试着和孩子们一起去挖掘隐含于故事中的美,感觉是有益有趣又可行的。如故事《小蜗牛》,讲的是小蜗牛因爬得很慢很慢,在来来去去小树林和家中的途中,经历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故事。从小蜗牛告诉妈妈的短短几句话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春夏秋冬时刻变化着的小树林。我在教学这个故事时,没有局限于故事本来的几个简短语句,而是注意引导孩子们展开联想。如小蜗牛说:“妈妈,小树林里的小树长满了叶子,碧绿碧绿的,地上还长着许多草莓呢。”我就用启发性的语言给孩子展现一个美丽的意境:“夏天,小树林里的树木长满了绿叶,地上是碧绿碧绿的草地,在碧绿的草从中,满是鲜红鲜红的草莓,一个多么美的世界,你好像还看到了什么呀?”小蜗牛说:“妈妈,草莓没有了,地上长着蘑菇,树叶全变黄了。”我就引导孩子想象“秋天,小树林变成了金黄色,满树的叶儿随风飘舞,轻轻落到地上,让大地也变成了一片金黄,你觉得小树林怎么样?你好像还看到了什么昵?”通过孩子的联想,那随四季转换不断变化着色彩的美丽的小树林,如同真的呈现在眼前一般,孩子们都为这隐含于故事中的色彩美而深深陶醉了。
六、引导思考,试与作者沟通
在故事教学中,老师也许很少会考虑到让孩子与作者沟通。我和孩子们在活动中便有意尝试去实现这样的沟通,我们发现这并不是不可能的,有时恰恰是活跃思维、实现新旧经验融会贯通的好机会。童话《会滚的汽车》,是一篇令孩子十分喜爱的作品。这个故事的突出特点便是作者的想象奇特而幽默。教学中我在讲述了两遍故事后,引导孩子思考:“故事的什么地方想得很特别,让你喜欢呢?以此了解孩子对故事的艺术构思是否有所感悟。没想到孩子反应很强烈。有的说:“大木桶怎么自己会向前滚昵?想得真好!”有的说:“吃下去的小鸡、小鸭、小鹅怎么还能从狐狸嘴里活着跳出来呢,太有趣太奇怪了!”有的说:“大木桶怎么还会说话,我觉得也有点奇怪。”接着,我又问:,“那你听过哪些故事也像《会滚的汽车》一样想得也很特别昵?”这一问小朋友反应更热烈了。他们告诉我说:故事《小羊和狼》,狼的肚子剪开来,被狼吃下去的七只小羊活着跳出来了;故事《木株株》,木株会自己洗脸,洗脚的;故事《烟斗萨克斯》,小老鼠把烟斗做成了会吹出美妙音乐的萨克斯;……我不禁惊异于孩子们的头脑中是一个多么丰富的童话世界呀!
当然对幼儿故事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我和孩子们仅作了初步的尝试,但在这有益的探索中,我们用心思考,认真实践,勤于分析,逐步改进,获得了这些零碎的感悟,愿它能给幼儿语言审美教育开辟一条新的思路!
江苏苏州 陈建华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