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自网络 2009-11-24 16:41:48
导读:对于幼儿行为问题的干预,目标是改善孩子情绪状况和主观不适,纠正不良个性心理特征和消除行为问题反应,使孩子身心健康发展。针对孩子不同的行为问题,要制定不同的方案。
1、问题的提出
幼儿行为问题一般是指对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障碍的行为和在情绪方面的异常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为过度、不足或不恰当的行为,它妨碍着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情况:社会行为问题(如攻击、破坏、说谎、嫉妒、过度反抗或任性等);不良习惯(如习惯性吮手指、咬指甲、活动过度、注意分散、反应迟缓等);生理心理发展问题(如偏食、厌食、抑郁、冷漠、焦虑、口吃、手淫等)多动症、小儿自闭症等。班级中幼儿的行为问题是指幼儿行为问题在班级集体生活中的表现,以社会行为问题和不良习惯居多。弗洛依德的儿童发展理论告我们,0-6岁是一个人性格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幼儿身心需要都得到满足,受到教养者健康的教育和引导,幼儿就会成为人格健全的人。近年来,我国独生子女群体增多,各类行为问题在幼儿身上表现出来,有行为问题的幼儿在群体中所占比例有增多的趋势,这些行为问题不仅有可能阻碍幼儿正常的心理发育和发展,影响幼儿的生活和学习,而且有可能是成年期心理障碍和社会适应不良的先兆。幼儿行为问题的研究是幼儿心理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课题结合幼儿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对幼儿的行为问题进行科学的调查,对幼儿社会行为问题、不良习惯和生理发展中常见的几个问题进行研究,建立个体档案,并根据调查结果研究出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着重对普遍存在班级中的幼儿行为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努力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积极进行预防干预,从根本上消除,使幼儿心理朝着健康、快乐的方向发展,从而为其它行为问题的研究打开一条通道。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法从赣州市保育院13个教学班中抽取了6个教学班作为实验班,共计幼儿227名(男118名、女109名),其中小班幼儿67名(男35名、女32名),中班幼儿78名(男41名、女37名),大班幼儿83名(男42名、女40名)。
2.2研究工具
根据已有对幼儿行为问题的研究,参考相关研究资料,征求专家和老师的意见,编制了“幼儿行为问题调查问卷”,其中包括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攻击、招惹、破坏、说谎,孤僻、厌食偏食、交往退缩和任性等。问卷采取五点量表式计分,从很少、较少、中等到较多、很多,分别记为1-5分。编制“父母教养方式调查表”,参阅EMBU,根据我院实际和家长情况自行设计,有45个题目组成,归为五个因子,分别是: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每一个因子山若干个题目组成,每一个题目计分为四个等级,1分—从不,2分一偶尔,3分一经常,4分一总是。
2.3研究程序
2.3.1确定研究变量
编制研究工具。在编制研究工具的基础上进行小范围实验,根据实验情况对研究工具进行修改和调整,最后确定研究工具。
2.3.2确定被试取样
从全院五百多名幼儿中抽取227名,具体方法见前。
2.3.3收集数据
对全院教师集中进行培训,详细说明“幼儿行为问题调查问卷”的填写方式,统一要求和明确注意事项,由教师单独填写,“父母教养方式调查表”由家长填写。
2.3.4数据整理
对教师和家长所填写的调查问卷统一收集、整理,逐条进行分析,计算出现频率最高、最具有普遍性的行为问题表现。
2.3.5建立个人档案
为行为问题出现频率高,问题较明显的幼儿建立个人档案,将每一对象的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心理发展,生理发展、班级氛围,社会群体等六个方面录入档案。对这些幼儿在一日活动中各个环节的行为做好观察,写出观察记录并录入档案。
2.3.6对行为问题较突出的幼儿进行家庭访谈和交流
①家庭访谈;了解家庭环境、家长教养态度、家庭中对幼儿影响最大的家庭成员,了解幼儿行为问题的形成原因。②交流:与教师交流幼儿在集体生活中的表现,特别注重教师与同伴对幼儿的评价和态度。2.3.7行为干预用行为矫正和家庭治疗两种方法对幼儿行为进行干预,并做好观察、记录,根据幼儿情况及时调整干预方法,对干预前后的幼儿行为表现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3、结果分析
本课题主要对常见的,幼儿普遍存在的行为问题进行探索,根据“幼儿行为问题调查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调查表”的调查结果,我们发现,班级中幼儿出现频率最高的行为问题是注意力不集中,其次为好动不安、攻击、破坏、孤僻、厌食偏食、任性、交往退缩等。通过个体观察分析,家庭访谈和交流的方式,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从个体档案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幼儿常见行为问题存在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家庭的原因,又有幼儿园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幼儿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质的影响。
3.1家庭原因
0~6岁时期,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所以家庭因素在幼儿行为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家庭中主要监护人的作用更是明显。
3.1.1期望值过高
受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观察影响和现在独生子女群体的增多。“望子成龙”已经成为我国家长的普遍心态。但这些家长的高期望值并未建立在孩子实际的基础上,带有要当的盲目性,如:过多地将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横向比较,而忽视了纵向比较,即孩子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使幼儿始终处于“高压”和“恐惧失败”的氛围中,并深受家长意志的误导,成为问题任为的诱因,这十分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3.1.2过多保护
如今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家长视子女为掌上明珠,对孩子采用“过度保护”养育态度的情况比较普遍。在隔代教育中出现的情况更多,有的家长溺爱孩子,任意迁就孩子,一味地从物质、行为上满足孩子的要求,致使孩子不懂得行为规则和道德规范,不能制约自我意愿,易产生任性,蛮横的不良品质,也不懂得互相谦让,同情他人,滋生了利己意识。
3.1.3过度教育
当代社会竞争激烈,必然引起在求学上的剧烈竞争,导致家长过度教育。具体表现为数量过多,内容过杂,时间过早,要求过高,重智力能力的发展,轻心理品质的培养。
3.2社会环境原因
3.2.1独生子女现象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我院幼儿的独生子女比例在85%以上,在独生子女比例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必然存在着许多独生子女问题。使孩子容易产生孤独感,形成性格孤僻,不合群等心理。
3.2.2家庭居住环境的改变
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密集,楼房的增高,导致了幼儿生活空间的缩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室外活动的机会,影响幼儿体质和身体健康的发展。家庭的独门独户率高,孩子生活环境的优化,有利于他们学习和休息,但也影响了与邻居伙伴的交往,缺乏与同龄孩子交流的机会,不利于扩大生活范围,增长知识,不利于幼儿社会化发展。
3.2.3生活节奏的加快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父母双职工的比例高达82%,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和孩子一起活动的时间明显减少,无疑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有的家长对孩子漠不关心,经常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有的家长很少对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关心理解,使孩子体贴不到父母给予的温暖,心理发展受到限制,容易产生自卑和敌对情绪。
3.3幼儿园教育的不恰当
3.3.1教育思想陈旧
对于幼儿在班级中出现的行为问题,有些教师并不觉得是问题,甚至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然消失,有的则简单地归纳为思想品德问题或生理疾病。
3.3.2家园教育不一致
有的教师将幼儿教育等同于幼儿园教育,忽视了对家庭教育的指导,特别是行为问题较严重的幼儿家长的教育方法指导,导致家家教育的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致使幼儿无所适从,损害幼儿意识行为的统一性,从而产生新的行为问题。
3.4行为问题的对策
在研究中,我们针对幼儿出现频率高,较普遍存在的班级行为问题分析其形成原因,制定了用行为矫正、家庭治疗相结合的办法对幼儿进行行为干预,目的在于从根本上消除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预防行为问题的发生。
3.4.1行为矫正干预训练
行为矫正干预训练是在幼儿园的游戏中进行的,是一种通过认知和训练来矫正异常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心理治疗,包括行为训练法、认知训练法、情感训练法。行为训练法:强调观察、模仿、强化。
每次训练包括三个步骤:
(1)观察学习。(2)模仿。(3)参与游戏。认知训练法:增强幼儿的社会知识,每次训练包括两个步骤:(1)讲解。(2)游戏。
情感训练法:该方法借鉴情绪、情感研究的成果制定了二个步骤(1)移情。(2)情感体验。(3)情感追忆。训练共进行了十二周,训练后通过对观察记录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幼儿的行为问题有了很大改善。在调查幼儿行为问题形成原因时,我们有选择地对这些幼儿进行访谈,发现他们之所以会产生这些行为是与他们的社会知识缺乏或错误而致。
3.4.2家庭治疗法
所谓家庭治疗是指以整个家庭对象而实施的心理治疗,它认为一个孩子的心理问题、行为问题或某个症状的出现与家庭交往模式、家庭结构有很大关系。通过对“父母教养方式调查表”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情感温暖理解与幼儿行为问题的发生成反比,过分干涉与幼儿行为问题无显著关系,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与幼儿行为问题的发生成正比。情感温暖理解的方式如孩子遇到困难能鼓励支持,经常与孩子做游戏或出去玩等,可以减少幼儿行为问题的发生;而对孩子采取惩罚及拒绝否认如当着别人的面打或训斥孩子,常因自己心情不好迁怒于孩子等,会影响孩子行为的正常发展,使行为问题增多。要改变孩子的某种病态的现象或行为,可以通过改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养育态度以及化解家庭主要矛盾,建立健康的教养结构,从而使孩子所表现的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趋向健康发展。
4、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幼儿行为问题调查问卷”、“父母教养方式调查表”及“幼儿个体档案”的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班级中幼儿行为问题形成的原因特别复杂,既有家庭、幼儿园、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也有幼儿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质的原因,但是主要的原因是家庭,特别是家庭中的直接监护人,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学龄前儿童行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应该让每位家长意识到自己的职责,对儿童采取合理、积极、正确的教养方式。社会环境对孩子心理的影响也非常重要,我们要唤起全社会的重视,正确把握幼儿的成长规律,及时弥补社会性教养的不足。在幼儿园教育中,不断提高保教人员素质,更新教育观念,在工作中以《纲要》精神为指导,倡导人文关怀。对于幼儿行为问题的干预,目标是改善孩子情绪状况和主观不适,纠正不良个性心理特征和消除行为问题反应,使孩子身心健康发展。针对孩子不同的行为问题,要制定不同的方案。实验表明,从幼儿自身着手,通过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促进认知发展,引发情感体验来改善幼儿的行为问题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行为训练法、认识训练法和情感训练法对幼儿都有很好的效果,由此说明幼儿的行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家庭治疗能从根源上寻找出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通过;改善家庭教育观察,家长教养态度等,从根本上去除导致问题行为产生的根源,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然而,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还需要老师、家长及被矫治儿童的共同努力。相信在儿童心理健康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家长,专家正视幼儿的行为问题,使幼儿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地发展。
赣州市保育院课题实验组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