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0-05-24 15:50:08
我们暂定社会上有三类家庭,一类家庭是富贵家庭,一类家庭平常人家,一类家庭是贫困家庭。富贵家庭物质条件优越,高档消费,不在话下,而且有很好的社会地位;平常人家奢华不起,但是有事也能应付,不需要出门去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贫困家庭,日子过得非常艰难,柴米油盐经常断,应付生活和发展的必需依然吃力。我们要讨论的是家境的差异对孩子意味着什么,三类家庭对孩子的发展各有什么利弊。
富贵的家庭好处在于它可以给孩子一个很好的起点,可以让孩子拥有更多的机会,可以在孩子的发展中不时地助上一臂之力,可以给孩子做人的底气,可以让孩子拥有更大的抱负。这样家庭走出的大人物,不仅功勋卓着,且身心和谐,多有回馈感恩之心。比尔。盖茨,列夫。托尔斯泰就是这样的典型。
而这样的家庭的不利在于非常容易让孩子形成“寄生人格”。这些家庭的孩子一出生面临的就是温柔富贵乡、花柳繁华地,没有生存的压力,不知求生的艰难,想要的东西太容易得到,身边的人都抬着脸看他们的家世,从而很容易让他们好吃懒做,贪图享受,没有奋斗的动力,做事不踏实,做人不谦恭,高不成,低不就,形成纨绔子弟的作风。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从清朝的八旗子弟到后来的高干子女多是这样的作派,我们身边最常见的就是,父母是一方领导,到最后自己退休了就靠自己的人脉为孩子找个工作、寻个出路。
平常人家的好处在于他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家境不足以让孩子寄生,不足以让孩子脱离自我奋斗,又为孩子的生活和发展可以提供必要的条件。这样可以让他们有恰当的自尊心、自我意识以及积极的人生设计。这类家庭走出的人才是最多的。
平常人家的弊端在于让孩子“小成即安”,平庸度日。也正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环境,让他们产生“差不多就行了”“不比别人差就行了”的潜意识,这类家庭走出的人才虽然是多,但是高级人才却非常少。
贫困家庭的孩子与上面两种大有不同,他们一出生就面临着压力和缺失,不仅是物质的匮乏还有社会的尊重。“体面、风光的生活”,“像一个人物一样活着”是这样家庭大多孩子终生的愿望,超越贫困无告的窘境是他们奋斗的动力。人进取的动力有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缺失性动机”。后者可以产生巨大的张力,这样的张力会让人在困难、挑战和机遇面前爆发出惊人的能量,他们比其他家庭的孩子更刻苦更努力更愿意付出更富有弹性,从而贫寒子弟经常创造奇迹。这样的例子历来被广为传诵,无需在此列举。
贫困家庭的劣势也很明显。真正“从奴隶到将军”的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情况是“人穷志短,马瘦毛长”。作为社会的底层,他们缺乏尊重、关注和发展的机会,观念得不到启蒙,缺乏足够的教育条件……以至于孩子们没有自尊心,卑卑怯怯;缺乏发展机会,疲于奔命,高危劳作,微薄收入。上一代人没有发展的机会,也就不能给孩子创造发展的机会,从而形成了恶劣的代际循环。
那么,什么决定了三类家庭中的孩子的发展呢?或者说三类家庭如何趋利避害呢?我的回答的是:教育。我们不能说教育是万能的,尤其是对那些赤贫家庭来说,但我要强调的是教育的枢纽作用。也就是说,在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下,教育可以影响甚至决定孩子的发展是否是积极的。
比如,富贵家庭从小让孩子尊重别人的劳动,让孩子知道依赖父母的财富是让人羞愧的是,不满足任何孩子超出他所需要的物质要求,要求孩子力所能及的帮助家人做事,创造机会让孩子接触真正的优秀的人以便于其树立精神的榜样;比如,平常人家平时生活节俭,对孩子教育的投资却不惜代价,从小寄予孩子较高的要求,杜绝轻易的满足,以懒惰和懈怠为耻,尽早建立孩子强大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孩子对自己有要求、有计划;比如,贫苦人家的父母,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有尊严的去做,都高要求得去做,对自己节俭对别人慷慨,时时怀有感恩和进取之意,尽力的创造机会丰富孩子的阅历和见识,用自己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激励孩子向上之心。
简单来说,任何家庭的孩子都有机会,只要他们的父母有教育的本事。这个本事既包括教育的观念和知识,也包括教育的技术。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