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燕赵都市报 2010-09-29 14:06:16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对自己,对外界,都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因此,理论上讲孩子的学习动机应该是越来越强烈的,但是,上学后很多孩子怎么会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了呢?究竟谁动了孩子的学习动机?近日,记者和石家庄一中心理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秀丽聊起这一话题,希望她的观点能够对那些有此想法的家长有所帮助。
个案描述
有奖励为什么也应付作业?
小东,小学二年级,喜欢学习,平时学习也很用心,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令人满意。但有件事让妈妈一直不满,就是小东的口算卡总是不能完全做对。妈妈对这件事着急且有些气愤,着急的是,这件事说了很久,还是改不了;有些气愤的是,这些题他都会做,就是把运算符号看错,加看成减,减看成加,导致结果错误。于是妈妈想了一个办法,决定用奖对惩错来彻底解决小东的问题,奖惩的内容是小东的上网时间。母子商定,如果小东口算卡全部做对,每天奖励多上网十分钟,如果口算出错,按照错误多少减少上网时间。
双方觉得合情合理,开始依约行事。一开始真的收到了一定效果,小东口算出错明显减少,这让小东很有信心,妈妈也觉得这个办法不错。可是,几天下来,小东发现虽然每天错误率降低,但不能完全做对,所以依约定仍得不到奖励,反倒是每天的上网时间屡屡缩减。
这个发现使得事情的发展出乎之前的预料。先是小东每天做完作业都哭鼻子,因为他的上网时间被苛扣了。后来开始顶撞妈妈,故意把其他作业写得很乱,以前小东有问题愿意思考,现在会堵气地说:“不知道!想不出来!不做了!”小东的作业写得越来越应付。
专家释疑
让孩子为学习而学习
对于找上门的小东妈妈,张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她该怎么办,而是给她讲了一个心理寓言故事———《孩子在为谁而玩》。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再也不会为他玩了。故事讲完后,小东妈妈一下子明白了:原本孩子是为自己而学习的,结果因为妈妈,让他变成为争取更多的上网时间而学习。
张老师告诉记者,其实,这位妈妈就像故事里的老人一样,把孩子做事的内部动机变成了外部动机,因为他们都是想通过操纵外部动机来操控孩子的行为。这种动机的转变也是一种评价体系的转变,内部动机是个体内在评价体系驱使,而外部动机受外部评价体系的影响。如果将外部评价体系当作参考坐标,个体的情绪很容易出现波动。因为我们控制不了外部因素,它很容易偏离个体的内部期望,让个体不满,牢骚满腹。不满和牢骚等负性情绪让个休痛苦,为了减少痛苦,个体就只好降低内部期望,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减少努力的程度。孩子的学习动机就这样被家长移动了。
具体到家庭教育上就是,父母喜欢控制,父母太喜欢用口头奖惩、物质奖惩等控制孩子,而不理会孩子自己的动机。久而久之,孩子就忘记了自己的原初动机,做什么都很在乎外部得失和评价。上学时,忘记了学习的原初动机———好奇心和学习的快乐;工作后,又忘记了工作的原初动机———成长的快乐,上司的评价和收入的起伏成了他工作的最大快乐和痛苦的源头,这样个体自然无法成为自己的主人,只能是外部因素的奴隶。至于个案中提到的孩子缜密和细心的思维能力如何养成,这需要一个系统和科学方法,绝不是一奖一罚那么简单,所以家长要慎用奖惩,免得治聋不成反成哑。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