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罗德宏 2010-10-08 09:52:01
10月6日。北大附中迎来50周年校庆。大会上,记者了解到一系列改革举措,“取消班主任,弱化班级。设立单元和导师,高一、高二大面积走班上课。高一年级首次分文理科,开设自主学习和出国班。学生穿校服第一次由强制变成自愿。”
面对争议,北大附中校长王铮表示,他希望发展一所多元化、自主化的学校。鼓励学生选择,每个人都可以不一样。
打破班级分成“单元”
进入新学期,北大附中校园里高中同学之间打招呼时,不再说彼此的班级,而是多了个新的身份——自己是属于某某单元的。
原来,整个年级都从原来的12个班变成现在的6个单元。其中,前3个单元称为“理科常规班”,第4单元为文科班,第5单元是竞赛班,第6单元则由出国自主单元和国际部组成。
据了解,6个单元对应4大教学体系,高一新生一入学可凭借个人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体系,并学习各个体系对应设置的课程。
举例说明,选择“理科竞赛体系”的学生在高一将不修历史地理政治,竞赛课在数学和生物中选一个,在物理和化学中选一个。
还有,选择“自主和出国”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规划时间,提前适应就读国外大学的生活,高一将上语文、英语外教、数学等8门课。
“导师”指导高中生
在北大附中,目前中学普遍实行的固定行政班已改革变成单元模式。备受关注的“走课制”也在高一和高二进行推广。
据介绍,实施走课制,意味着老师和教室是固定的,学生根据自己个性化的课表到不同教室上课。北大附中推行这一改革,希望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自主选择和自理能力。
伴随行政班级的弱化,耳熟能详的“班主任”称号逐步淡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导师制。即一个老师对十几名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为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建议。
北大附中不少同学表示,导师制弥补了过去班主任模式的缺陷,希望人太多而老师难以应付的状况能大大改善。
是否穿校服全看您自由
步入新学期,北大附中另一项新鲜大胆的改革是,取消学生必须穿校服的校规要求,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个性。
近年来,校服的质量、舒适程度、风格经常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不少90后的同学尤其对校服单调的风格产生疑问,认为校服难以充分展示个性。
不过校服改为自愿穿的改革仍引发争议,部分同学认为,穿自己衣服容易造成学生攀比,难以感觉作为北大附中学生的荣誉感。
北大附中一些老师昨天表示,校服改为自愿穿后,学生进校基本上仍穿着校服,“他们十分看重自己作为学校一员的荣誉感”。
50年校庆首发毕业戒指
校庆当日发给毕业生的特定戒指也使之成为国内中学中第一所推出“毕业戒指”概念的学校。
北大附中此次发给毕业生的戒指造型外观像冠,如同延续古时冠礼学子的礼仪。戒指顶端刻着学生的姓名,底部是学生毕业年份和班级等个性化信息,侧面是校徽和校训,由从上世纪60年代到新世纪头10年的历任校长为每个年代的毕业生代表颁发。北大附中现任校长王铮表示,希望今天之后,毕业戒指可以作为一个传统延续下去,以后的毕业生都能在毕业典礼上获得属于自己的毕业戒指。
在西方的高中和大学,毕业戒指是一种传统。第一枚毕业戒指诞生于美国西点军校。佩戴毕业戒指既体现出毕业于这所院校的学生的一种自豪感,同时也具有毕业证书的功能。
校长观点
改革是为“不像小学”
针对改革带来的争议,北大附中校长王铮在接受该校校报采访时表示,他希望北大附中发展成为一所多元化、自主化的学校,鼓励学生选择,自己规划,以后每个人都可以不一样。
在他看来,过去大家上一种课、一样的时间安排,这种管理模式是最简单的,中国大多数学校一直是这样,可现在学校是很多样化的。“很多人说北大附中改革像大学,像北大。但实际仅仅是不像小学”。他反复强调,人一定要学会适应变化。
附:北大附中简介
北大附中创办于1960年。作为北京大学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研究生(论坛)培养人才的“四级火箭”基础,时任北大校长陆平高度重视附中教育,派出以北大助教为基础的教师团队使北大附中一开始就具有高层次起点。当时的北大附中也是全北京仅有的两所接收外国友人子女就读的学校之一,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亲王的次子纳拉迪波曾在此就读。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