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xdf 2011-10-27 11:54:10
第五:随意批评
人们在产生负面情绪后,会向比自己弱势的一方去发泄,弱势的会向更加弱势的一方去发泄。造成恶劣情绪的连锁反应,最后的那个环节便成为受伤害最严重 的对象。这个原理就叫做“踢猫效应”。它提醒我们,不要把个人的负面情绪带到与别人的关系中,否则,会产生一系列连锁的负面反应。很多家长放任自己的恶劣 情绪泛滥,有意无意地让孩子经常处于被抛弃,被忽略,被恐吓,被羞辱,被压抑的状态下,内心充满了恐惧与忧伤,孤独与无助。这样的孩子长大就会形成怯懦、 自卑、固执、狭隘、崇尚暴力的负面性格。面对年幼的孩子,家长更要注意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让孩子成了你不良情绪的“垃圾桶”。
第四:忽视孩子的情感需要
大多数成人眼里,孩子们一个个都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其实这是个错觉,孩子和成人一样,也有烦恼和情绪,有情感需求,比如情感的满足,情感的交流,情感的宣泄,等等。
因为这种错觉,做家长的在家教过程中便经常陷入两种误区:
一是给孩子保姆式的爱,事无巨细地为孩子做好一切,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
另外一种则只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智力开发与特长培养上而忽略其他。
经常听到一两岁孩子的妈妈们抱怨:“我这个孩子特别粘人!真烦死了!”综合起来,“粘人”的“症状”不外乎以下几种:
1.只要妈妈在,就不跟别人,缠着妈妈。
2.经常希望妈妈抱。
3.不愿意自己玩儿或者做任何事情,总是要妈妈陪着。
不少妈妈问,孩子这个“坏毛病”该怎样才能改掉?她们特别急着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恨不得孩子一下子“学会”自己单独做事情,不要总牵扯大人的精力。
也许大家都会认为宝宝情感是比较大以后才会有的,以前的某些医学研究也说宝宝在3岁时才开始有自我意识,也就是3岁才开始有一些情绪需要,之前的都 是低等反应,就像个小动物一样。但是,近期在专家们的实际研究中却发现很多婴儿期的孩子就已经有了一些高级的情绪发生。比如还在母乳期的孩子,看到妈妈在 给别的婴儿喂奶,这个孩子就开始哭闹起来,实际是他产生了嫉妒这种情感。
孩子早期情感培养的重要性在于,这一部分的缺失会导致孩子长大会后的性格缺陷。
第三:威吓孩子
虽然绝大多数的家长已经认识到体罚、恐吓孩子是不好的了,但也有些人依然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材。他们说,小孩就同小树,总要时常剪剪枝。此话乍听有 理,但孩子毕竟不同于小树,他有自己稚嫩的心,有自己的自尊,有着很易受伤害的小小身躯。所以,威吓虽然可能收到一时之效,但却会出现一系列不良后果。
1、躯体不适:有的孩子精神上受了刺激表现为躯体的不适。比如,孩子突然发热,患感冒(由于惊吓引起的更常见)。有的孩子会呕吐,诉说肚子疼,有的孩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甚至腹泻。
2、遗弃感:一些父母在打骂恐吓孩子之时,常使用“不要你了,扔了算了!”等语言,别小看这不经意的气话,却可能给孩子心灵上留下较深的创伤。有个 3岁的孩子见了奶奶后,紧依着不离开,奶奶问:“怎么了,干吗不让奶奶干事?”孩子哭兮兮地说:“奶奶,你要我吧,我不是爸爸妈妈的孩子,我是捡来的。” 奶奶说:“胡说!怎么是捡的?”孩子竟然说:“小红的妈妈不打小红,说她是亲宝宝,妈妈打我,说不要我了。”
3、恐惧感:一个孩子每到夜晚就大哭大闹、精神紧张,常常紧抱大人不放,呼吸急促,面带恐惧表情。原来,他的父亲吓唬他说:“闹吧,天一黑就有妖 怪,让妖怪把你带走吧!”开始孩子还闹,当父亲的竟装起了妖怪,把孩子吓得马上老实了。但自此,孩子便落下了明显的心理障碍。对3岁前的孩子而言,神经发 育尚不完善,恐吓或粗暴的态度都会使孩子出现夜惊、过度紧张及恐惧状态。
4、自暴自弃:别看是3岁前的孩子,经常被责骂或挨打,也会因此而感到自己“不行”而自暴自弃。他们本来可以将某事做好,但偏偏不做或干脆去搞破坏。这些孩子还可能表现出遇事冷漠,行事胆怯等。
5、逆反心理强:不难发现,那些经常挨打的孩子比较“犟”,父母让他干什么,他偏偏不干,连挨打时都可能“不屈服”。有的人认为,是因为孩子太拧才挨打,其实,挨打时,别看小孩子,你打他,他也会不服的,这种不服而产生的反抗便以犟的形式表达出来。
6、暴力性:经常挨打的孩子,他会模仿家长打他那样去打别人,父母打他时表现得越粗暴,孩子对小朋友也就越粗暴。
7、说谎行为:孩子被打后,可能暂时被镇住了,但由于怕挨打,他们会渐渐不敢对父母说实话,或者找理由来摆脱挨打,久之,便会养成说谎话、不诚实的恶习。
8、仇恨心理:对3岁前的孩子来说,他对父母的依恋性很强,一般不会产生仇恨心理,但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施暴,孩子渐渐就会在感情上与父母疏远,日后可发展为仇恨父母。
打骂恐吓孩子不仅能出现上述不良后果,还不一定能收到“教训”的目的,所以,当父母的要切记,不要打骂孩子。
第二:过度干涉孩子生活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是驱使儿童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动力,也是儿童成长的第一步。儿童好动,难免会有一点危险,如果仅仅为了孩子的安全,处处干 涉、限制孩子的活动,不仅禁锢了孩子智力的发展,而且束缚了孩子个性的发展。父母处处担心孩子出乱子,这是父母懦弱胆怯的表现,它会无声地传递给孩子,为 孩子所继承,所仿效。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胆小、怕事、神经过敏,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里是很难立足的。过度干涉会培养出一个性格暴烈和软弱混合为一 体的孩子,这种孩子在社会上别人骑在他头上,也会一声不吭、忍气吞声;可是在家里却称王称霸,拿父母当出气筒。
而在传统的中国式家庭里,家长说一不二,强行决定孩子应该怎么样,不能怎么样。现在的孩子不用下跪了,但在家庭生活中我们有没有做到最基本的民主 呢?比方说涉及孩子利益的事情,家长有没有征求过孩子的意见?当家庭内部出现争执的时候,无论有没有道理,家长总是习惯于用简单粗暴的办法,以“都是为了 你好”的名义来代替孩子做出决定。而这种行为就是一刀砍去了孩子脑子里的民主意识,而让他觉得强权就能战胜一切。
第一:溺爱孩子
有的家长认为给予孩子更多的照顾、更多的爱是理所当然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茁壮成长,而且这样宝宝才会很快乐很幸福。但也有家长认为,对孩子的爱 可以很多很多,但是方式要选择正确,如果把方方面面照顾周到、无微不至包办到底当成是爱,那就会成为溺爱,孩子反而没有幸福感。
被溺爱的宝宝更难感觉到幸福和快乐。幸福和快乐通常是和满足、感恩等积极情感如影相随,家长无原则的满足、迁就,会让宝宝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他不需 要去感激任何人,甚至还可能任性、脾气暴躁、自理能力差等。当他开始进入幼儿园生活,弱点就暴露无遗,很难处理好人际关系,不管是老师和小朋友都不喜欢这 样的宝宝。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一个曾经以为自己是小皇帝的孩子,一旦陷入巨大的落差中,就会陷入痛苦中,严重的心理就会留下不正常的种子。
而且这种教养环境出来的孩子不是手无缚鸡之力,就是冷漠自私,专横跋扈,更甚者脾气暴躁,喜欢打闹,长大后难以成功和得到幸福。这是因为如果孩子从 小备受家人的宠爱,就会形成这样的意识:“我是家里的中心,全家人都围着我转是应该的。”这些孩子在外面不知道关心他人,而在家里也不知道心疼父母,他们 的冷漠自私让父母感到特别寒心。殊不知,这并不是孩子的错,这一切都是家长自己患了“关怀强迫症”的结果。
“关怀强迫症”就是一个人特别需要别人依赖自己,总是爱向别人提供不需要的关怀,当别人特别依赖自己的时候,就会感到满足,觉到自己有价值。家长就 是这样为宝宝提供不必要的关心,宝宝应该做的不让宝宝做,表面上是因为爱宝宝,其实实质上是因为需要宝宝对自己的依赖。这一点,很多家长可能都没有意识 到。
不说谎其实不是件容易事!生活中充满了无数小麻烦,多少次为了逃避社交麻烦,电话铃响了,爸爸对妈妈说:“就说我不在”;多少次对孩子的承诺没有兑 现;多少次我们向孩子展示谎言的便利,可是我们却要求孩子要坦率。孩子一旦明白说谎就可以不挨揍、不挨骂,或者可以让皮肉之痛迟一些来临的时候,他就可能 慢慢变成说谎专家。小孩子说谎都是被逼出来的。如果我们说实话可以得到实惠,那谁还愿意冒险去说谎呢?很多的孩子都有一个困惑——为什么大人可以说谎,而 小孩就不能呢?小孩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说明他已经发觉了大人是经常说谎的。我们给孩子的解释往往在辩解说我们的谎言是“善意”的。但对孩子来讲,善意的 也好,恶意的也罢,那都是谎言!
这正常么?生活中,谎言也不尽然都是负面的,也存在着各种各样具有正面效益的谎言。偶尔善意或者虚伪的话语,保护那些敏感人的感情,这也是说话或者生活的技巧。这点,孩子们很快就学以致用了。相反的,尽量避免那些损人利己自私自利的谎话,别忘了我们就是孩子的榜样。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