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幼教 > 家庭教育 > 亲子关系 > 正文

如何解决孩子之间的冲突问题?

来源:摩比论坛 2014-07-24 17:41:17

说两句

  孩子们之间发生冲突,若不存在病态性的以大欺小或者冲突中有枪支刀具等较大危险,原则是大人不应干预和评判,除非孩子主动要求家长介入。(病态性指的是一方有严重的人格问题,如反社会人格的青少年,会没有底线的伤害比自己弱小的人并从中获得快感。)

  为什么不干预?难道孩子以打架等“错误”方式表达情绪,大人不应该制止,教会孩子什么是有教养的正确人生观吗?那我们就来看看家长干预会造成什么结果。

  孩子们之间常见这种情况,发生冲突,情绪能量急剧上升,肾上腺素大量分泌,彼此口角甚至扭打和哭闹。通过这些过程,情绪能量逐渐耗尽,第二天又毫无芥蒂的玩到一块去了。这就是身体自动释放创伤的过程,人类如此,动物也如此。童年是自发体验各种体验的过程,既有温暖地支持理解,也有激烈的口角冲突,嬉笑怒骂,童年百态。孩子本身对各种体验没有评判,全然经验过,就会即不执着也不恐惧任何一种状态,发展出真正理智和自由的心智。

  自然界中的动物也会遭遇创伤,比如生命受到威胁、争斗、失去伴侣等,但少有野生动物长期处于抑郁状态,因为它们会在应激状态过后,通过吼叫,抖动,奔跑等肢体动作自动消耗过多的激素,释放恐惧愤怒悲伤等能量。只有最聪明的人类才会长期在某个创伤中停留,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人类拥有头脑,会评判和干预自然的能量流动,并形成潜意识的限制性信念。比如两个孩子打架,大人发现后,及时制止并且各自拉回去教育。本来在哭闹扭打中的孩子,不得不停止肢体动作,忍住抽泣,进入“平静”状态,这种平静不是创伤释放后的真平静,而是能量冻结,既创伤的能量卡在体内。

  第二天两个孩子相见,因为体内冻结了应激能量,见到对方会再次引发创伤感受,虽然还在一起玩,却无法如从前一样亲密。所谓心理疾病,就是未释放的创伤能量长期累积固化而成,也是生理疾病的根本成因。

  我们再看看限制性信念如何产生。A父母很严厉,回去揍了孩子一顿,警告孩子以后再打架惹事,下场就是挨打、禁止玩游戏等惩罚,后果很严重;B父母较温和,告诉孩子打架这种行为很没教养,让父母感到为难伤心,以后要学会克制谦让。

  A长大成人后,公司做得很大,有一天发现合作伙伴有不诚信行为,A内心愤怒,但为了大局考虑,选择忍让,只是小提醒一下,期望合作伙伴自动改正。后来合作伙伴越来越离谱,严重损害公司利益,二人发生激烈冲突,彻底决裂,公司损伤惨重。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因为在童年冲突被父母介入的过程中,A潜意识里被写入这样的信念:“我若和别人发生冲突,会遭受更严重的惩罚。”这个信念,导致A无意识的回避冲突,同时引发更严重的冲突,再一次“重温”童年的创伤感受,无论事业还是亲密关系,都容易重复这样的模式。

  再看看B的未来会发生什么?B长大后果然成为父母期盼的温文尔雅的人,但常被女友抱怨缺乏男子气概。有一次女友和别人发生冲突,分明是对方欺负女友,B却选择克制,安慰女友说咱们不跟那些没素质的人计较,为小事发生冲突不值得。女友感觉很憋屈,抱怨B胆小,不够爱自己。B解释说,我不是胆小,本来事情不算大,如果对方威胁到你的人身安全,我肯定挺身而出,为你献出生命都不怕。女友意识上也觉得有道理,但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和男友心里距离越来越远。

  为什么B并不胆小,也不是不够爱女友,却经常选择忍让,不像男人一样挺身捍卫女友的尊严呢?因为B的潜意识在童年被植入这样的信念:“发生冲突会让爱自己的人伤心,而忍让则会使大家都高兴。”在这种信念的操控下,一发生冲突B就选择忍让,哪怕实际上让女友伤心。

  潜意识里的限制性信念,像木马程序一样,左右人的行为,人被控制却不自知。我们会用头脑的各种说法合理化解释自己的行为,以为自己的行为是理智选择的结果,比如B会以为忍让是有教养的明智选择。

  限制性信念还有一个严重漏洞:情况越危急,越执着于固有信念。B的女友最终难以忍受他的退缩,要和B分手,结果B却变得更加“温和”,更加回避冲突。有一个女性来访者说老公要和自己离婚,理由是嫌自己太依赖,事事都要请教老公该怎么办。老公明确指出再这样我们就离婚,可来访者却变得更加弱小无助,连家里换一桶水都要问老公怎么办。这就是潜意识信念的运作机制,越危急,越不能转弯。

  潜意识的限制性信念,在某些情况下,确实能够解决矛盾,但不是成熟心智的主动选择,能量始终被阻塞。如果B能意识到自己的制约,哪怕下一次面对冲突依然选择有教养的,不发生口角的方式,但能量层面并不堵塞,不会让女友感到憋气委屈。

  孩子的能量像天然流动的河流,一会平缓,一会湍急,有平流有漩涡,一切本是无常的体验,但父母长期的评判,会让无常的能量表达固结成恒常的心理创伤。孩子的各种生命状态,难免让我们已经充满制约的头脑焦虑不安,若能自己去面对那份不安,不评判干预孩子,可能再一抬头,孩子已经转换到其它状态了。忍不住自嘲:孩子本无事,父母自扰之。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 微信
    gh_5735a1f9f07c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热点专题

  • 幼儿园教学课件:奇特的建筑
  • 幼儿教学课件:小鱼的梦
  • 河头幼儿园“帮水宝宝搬家”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认识时间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A Apple

幼升小

jn体育

幼升小政策

幼升小择校

幼升小指导

学区房

幼升小真题

重点小学

上海小学

广州小学

深圳小学

成都小学

武汉小学

南京小学

北京一类幼儿园

海淀区幼儿园

西城区幼儿园

东城区幼儿园

朝阳区幼儿园

其他区幼儿园

幼儿园资讯

教师园地

幼儿园说课稿

幼儿园教案

教学论文

幼儿园课件

幼儿园教师心得

幼儿园评语

少儿教育

胎教

早期教育

入园必读

潜能开发

艺术培养

家庭教育

儿童乐园

科普知识

图书推荐

睡前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唐诗宋词

孕育指南

时尚妈咪

健康宝贝

美食厨房

趣味数学

健康饮食

专家答疑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