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2015-04-16 10:34:08
海淀区即将启动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教改!同西城区一样海淀区的教改在北京所有区县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东城区、西城区先后进行教育重大改革后,海淀区迟迟不见动静,只要海淀区不动,就不可能对北京市教育的全面改革做客观的评价、分析和比较。从现在透露出来的信息看,海淀区虽然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教改,但所走的路经、采用的方式、实操的办法等与东城、西城几乎是一致的。大家都喜欢对"王者"的考量和对比,海淀、西城作为代表北京教育最高水平的"王者",教改后谁会更有优势呢?现在很多的政策、思路、措施等使这种分析有了较为明朗的条件。
海淀区就学的压力将更加明显地超过东城区、西城区
从2015年幼升小对外地人的限制来看,海淀区的限制性条件明显弱于东城、西城,其中西城区原来是北京市最宽松的,今年一下子跃升为全市最严苛的。东西海同为教育强区,当进入东城更难、进入西城最难时,追求教育品质的外地籍家长肯定会更多地趋向选择海淀区。这将导致已占海淀区总人口40%左右的外来人口继续刚性增加。随着近几年北京各区县出生人口都持续的增加,幼升小本已严峻的海淀区又会增加不小的压力,这种压力也必将传导到以后的小升初和中考,可能出现争夺海淀优质教育资源更大的竞争局面。同时,这也会使海淀区从12个学区划分为17个学区后,各个学区以及每个学区每所学校的生源更为复杂、多样。相比之下,东城、西城生源状况会变得更加纯粹,尤其是西城区,由于无论外地籍人员租房、买房,6年中只有一个入学指标,因此,西城区的生源不仅会更纯粹,相对来讲在以北京本地人、外地高级白领、外国籍人员为最大主体的学生的家庭状况、背景、实力等也会相应更高些,而且人均最优质教育资源会进一步提升,生均拥有量会继续保持在京城首位。
海淀区的教改和东城、西城的实际目标值有本质的差异
东城区、西城区教改的最主要目标是在全区范围内使每个学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和每人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都做到大致均衡。这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区面积不大,人口远比海淀区少,人均优质教育资源占有量更多,分配起来更为简单、便利,实现这个目标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而海淀区就要复杂得多了。海淀区主管教育的副区长傅首清说,海淀区幅员广阔,采取一刀切实现教育均衡既不现实也不可能,但在局部、学区内做到均衡还是有可能的。这清楚而重要地表明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海淀区这次的深度教改要做的是在局部或各个学区内实现基本均衡,而不是在全海淀区范围内实现和东城区、西城区那样的全区范围内的均衡,也就是说海淀要搞的是局部均衡、片区内均衡,不可能达到东城、西城全区范围内的均衡;第二层,既然是局部均衡、片区内均衡,新划分17个学区后,必会存在各个学区之间不均衡,也就是说,17个学区之中必有差异较明显的"好"学区也必有"坏"学区。基于这两层意思,家长就要对海淀区马上推出的17个学区做充分的了解和研究、比较才能找到你最满意的学区。西城区除13分今年已暂不合并外,全区范围内大牛校南北两片都设立、成立、承办中学已成定局,为的就是要在全区范围内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全区性高位均衡,这就和海淀区有很大的不同了。
海淀区公立大牛中学大量掐尖优质生源的"特权"或将很快失去
我们在这里可以做个假设,这次全市的教改在中央的推动下最重要的主导方向是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均等化且公平、公正为首要要义。那么,在全市改革完成后就留下海淀区作为"特区"这怎么可能?这将对其他区县的教委、学校、家长、学生、社会各界等恐怕都无法交待。北京四中、师大实验中学等名校的生源历年都曾是直通中央的,他们都改了,就是要起示范作用,紧接着就是大家都要一视同仁了。如果大家的起跑线都一样了,同级别大牛校之间,学生就不可能去流动或在某个升学阶段被大量掐尖走了吧!而且,这次海淀区教改的官方吹风非常明显,就是--以后17个学区内的各中学校原则上只能在本学区招生,学区之间学生是不能垮学区的。海淀区选好学区大于选好学校,西城区选哪个学区都差不多,最主要看保底校既然海淀区17个学区之间会有差异甚至明显差异,那么9年义务教育中只有学区强,才能在这9年中获得最好的教育机会、最强的教育匹配、最佳的升学机会。如果学区不强,只是进了一所好的小学,中学教育就会面临尴尬,好的小学教育就无法和更优质的中学教育相呼应。西城区教改后,由于11个学区中的每一个学区的整体实力相当,几乎可以不需要为选学区绞尽脑汁,关键是学区中你认为"最差"的小学和中学,作为你的保底校万一进去了能不能被接受就可以了。简单罗列了海淀区、西城区及附带东城区教改后的一些不同之处,那么,你更喜欢哪一种、哪一个呢?这可能就要见仁见智了吧!不过,能让疯狂归于平淡、让感性走向理性才是真谛!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