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幼教 > 幼儿园资源 > 幼儿园案例分析 > 正文

如何陪孩子度过入园焦虑期

来源:互联网 2015-11-23 11:15:35

说两句

对于第一次踏入幼儿园的孩子而言,他们正在经历人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而对于孩子在学校的反应,父母们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孩子哭闹者有之,焦虑者有之,兴奋者亦有之……从家庭生活过渡到学生生活,父母如何才能和孩子一起度过这个关口呢?

儿童从家庭中走入幼儿园,这是他们真正步入社会的“第一个台阶”,对其成长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心理学者称之为“心理断乳”。能否顺利地迈好这一步,关系到儿童个体是否能够形成良好的社会认知、自我认知以及自信心等品质。

在许多家长看来,儿童入园家长要做的主要是为他们购买书包、蜡笔、学具以及体面的服装等,顶多不过是当孩子哭闹着不去幼儿园时应安慰、哄着他们入园而已。殊不知,帮助儿童顺利完成由家庭养育到幼儿园生活的过渡,是一门系统的社会工程,家庭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告诉孩子:入园是件快乐的事情

研究表明:许多孩子刚入园时之所以哭闹,是因为很多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以“不听话就送你去幼儿园”来吓唬孩子,使他们误以为幼儿园是个可怕的地方。相反,曾经有这样一位懂教育的家长,经常这样教育孩子:“小虎,听话啊。不听话不送你去幼儿园。”结果邻居们惊奇地发现,小虎入园竟然一声都没有哭过。为什么会出现两种迥异的结果呢?关键是我们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使用了不同的暗示语言:前者把幼儿园当成了“管人”的地方,似乎只有“不听话”的孩子才去那里;而后者把幼儿园当成了一个好地方,只有“听话”的孩子才能去那里。实际上,他们在有意无意地开展着入园准备工作,却因方法不同而产生了相反的效果。

减轻分离焦虑:关键是家长而不是儿童

我们曾经做过“亲子入园分离焦虑相关性的研究”,结果发现:儿童入园分离焦虑是随着家长焦虑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增大的,反之,家长焦虑程度越低,儿童入园分离焦虑就相对较轻。在相关研究中我们曾经观察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位中学教师,她的孩子入园三个月了依然哭闹不止。通过观察发现,每天早晨她送孩子来幼儿园时,母子俩总要呈现一幅只有在电视剧中才能看到的“生离死别”的壮观场景,而且每次送完孩子以后,这位妈妈就绕到教室的窗户后面,偷偷地看着,许久才肯离去,很多时候能看到她边朝教室里观望边默默地流着眼泪。下午接孩子时,她会冲过去抱起孩子,嘴里还念叨着:“想妈妈了吗,小朋友打没打你,老师批评没批评你?”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极大的担心和焦虑。孩子哭起来:“妈妈我怕,明天不来幼儿园行吗?”经过我们耐心细致地干预工作,大大缓解了这位家长的焦虑,结果仅仅过了两周的时间,这个孩子便融入了集体生活。由此看来,减轻分离焦虑,从家长做起很重要。

相信孩子:能够适应其生存环境

在许多成年人眼里,幼小的儿童是“软弱无能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儿童极大的不信任。有研究者还发现,儿童早期就学会了用哭声引起父母的注意,他们似乎懂得了“我一哭,父母就会过来”。其实,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有与之匹配的自我防御能力。如新生儿对人脸具有特殊的偏好,对母亲的声音具有较大的偏好。这是由于新生儿需要从周围环境迅速地辨别出能够给予他喂奶和安全的“对象”,虽然此时在他脑海里根本还没有妈妈的概念。再如低幼儿童从生理特点上具有同样的自我保护机制,他们以“骨骼钙化程度较低”来适应因动作协调性差而走路不稳带来的风险,这就是我们很少见到一个还不会走路的孩子“摔个跟斗就骨折”情形的原因。每个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身心特点,以适应其赖以生存环境的不断变化。由此看来,成年人的某些担心是多余的。同样,儿童进入幼儿园学习与生活,在设施完备、师资优良以及配餐合理的优越环境里,还有什么可担心呢?

给孩子机会:让孩子自己来做

现在的孩子大都不同程度地被剥夺了锻炼的机会,凡事都要由家长包办代替,使部分孩子产生了“习得性无能”。对于已经入园的儿童来说,他已经走出了家门步入了社会(幼儿园),标志着孩子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这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自立能力”。家长要为孩子创造条件锻炼各种能力。孩子从在幼儿园的所见所闻中学到很多东西,尤其是动手能力方面会有很大长进,这就激发了儿童“自己动手做事情”的热情,他们也愿意帮助大人们扫地、收拾桌子、洗碗等等,此时家长要珍视孩子的这种愿望,给孩子锻炼与表现的机会。家长还要发自内心地鼓励孩子“你真的很棒”。孩子做事情肯定不会像我们成年人那样熟练,即使是在洗碗时打碎了碗也不要责怪孩子,仍然要鼓励孩子“帮着家长做家务”这种行为,并启发孩子善于观察事物,找到最佳的做事方法。

重视担当教育:长大意味着为自己负责

入园是儿童从家庭中走出来、步入社会的真正意义上的“开始”,担当教育千万不能少。从社会学角度看,其角色上发生了很大变化,无论家长如何地“溺爱”或者“娇惯”,来到幼儿园都是一样的“社会角色”——小朋友,在老师的心目中都是平等的。由过去的“家庭中心地位”变换成“普通一员”的身份,可能会存在着巨大的落差。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有责任帮助孩子完成这一过渡,并告诉儿童:你长大了,应该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起责任来。伟大的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之所以把“游戏”称之为“工作”,其初衷是想从小培养儿童的“责任心”,良苦用心昭之若示。因此,担当教育是儿童责任心培植的最初阶段,也是良好社会认知的开端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 微信
    gh_5735a1f9f07c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热点专题

  • 幼儿园教学课件:奇特的建筑
  • 幼儿教学课件:小鱼的梦
  • 河头幼儿园“帮水宝宝搬家”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认识时间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A Apple

幼升小

jn体育

幼升小政策

幼升小择校

幼升小指导

学区房

幼升小真题

重点小学

上海小学

广州小学

深圳小学

成都小学

武汉小学

南京小学

北京一类幼儿园

海淀区幼儿园

西城区幼儿园

东城区幼儿园

朝阳区幼儿园

其他区幼儿园

幼儿园资讯

教师园地

幼儿园说课稿

幼儿园教案

教学论文

幼儿园课件

幼儿园教师心得

幼儿园评语

少儿教育

胎教

早期教育

入园必读

潜能开发

艺术培养

家庭教育

儿童乐园

科普知识

图书推荐

睡前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唐诗宋词

孕育指南

时尚妈咪

健康宝贝

美食厨房

趣味数学

健康饮食

专家答疑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