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2015-11-27 11:11:48
一位校长日前曾问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张熙:“现在的校长如果不提核心素养是不是就落伍了?”从这位校长忧虑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前中小学校长们对学生核心素养不一般地关注。
上周末,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重点支持的第二届“北京教育论坛”上。20余位国内知名教育研究专家、学者纵论教育改革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与教育综合改革”成为本次论坛的一大看点。
“核心素养在当下已经成为一个热词。时代变化了,要求变了,呼唤核心素养的出现。”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北师大教授褚宏启表示,讨论中国的核心素养要结合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要适应中国初级阶段的国情、校情,哪些素养是需要我们特别的关注、我们的学生和国民需要的。“当前我国的核心素养研究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加强综合性的研究,现在的核心素养研究更多的是国外成果的移植,我们本土有很好的东西,下一步核心素养研究需加强专业化、综合化、本土化。”
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教材课程研究中心主任杨德军表示,核心素养是北京市中小学近两年教育改革的“关键”。
杨德军认为,北京市中小学在课程改革中逐步实现了“5个超越”,即超越学科边界,超越课程边界,超越课堂边界,超越资源边界,超越考试边界。“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核心素养将为北京学校带来六大变化。”
杨德军表示,六大变化即: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轻课业负担,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
国家版“核心素养”研究报告已提交教育部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辛涛在论坛演讲中表示,“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工作报告已经提交教育部,正在接受鉴定。记者了解到,社会各界对这一国家版“核心素养”内容充满期待。
据悉,“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课题组表示,该项目力图通过开展深入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国际比较研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概念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制定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总体结构框架,并依据总体框架研制不同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结构模型,进一步形成可操作、可测量、可评价的指标体系。
林崇德教授日前出席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表示,项目组共组织了48场访谈,涉及575位专家,提出了12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有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二级指标中社会参与里面有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里有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文化修养里面有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等。
面对未来的挑战,今天的孩子要培养哪些核心素养
“由于过渡追求升学率,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不足,各级各类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的创业能力不强,以分数为本的教育导致了人的异化而不是人的解放。”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褚宏启表示,“学生素质不能适应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变革的要求,不能满足国际竞争的要求。时代的发展呼吁核心素养。”
据了解,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素养”就成为全球范围内教育政策、教育实践、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国际组织与许多国家或地区相继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框架。
在当天论坛上,张熙在演讲中表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传统的基本素养指标包括语言能力、数学素养、学会学习、问题解决能力。现代的基本素养指标包括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国际视野、信息素养、创新与创造力、社会参与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等。”贾美华表示,“传统与现代的指标就构成了共同的核心素养指标,也成为各国都高度重视和强调的核心素养指标。”
褚宏启表示,在核心素养指标的遴选方面,从全球范围来看,国际组织、世界各国和地区在核心素养的选取上都反映了社会经济与科技信息发展的最新要求,强调创新能力、信息素养、国际视野、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自我管理等素养,内容虽不尽相同,但都是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核心素养不是面面俱到的素养‘大杂烩’,而是要突出‘关键少数’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素养。”
核心素养成为北京教改的支点,未来学校的六大变化究竟有哪些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关注课程改革的新趋势,其中有计划地学习和能力培养是各国都普遍关注的。”台湾中正大学教授蔡清田表示,核心素养是北京市中小学近两年教育改革的支点。
开放性科学实践课、10%学时学科实践活动……2015年7月,北京市提出新的课程方案,这表明北京市课程改革进入新阶段。在这一背景下,学校的育人导向、课程综合性、实践创新性、学生课业负担、学校课程视野等都在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开始走出书本,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学校的课程也更加开放,学生家长、高校以及大批社会教育资源单位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参与者。学校获得了更多的课程自主权,原来固定的课时变为可以自主伸缩的长短学时,学科内部、学科之间乃至学段之间的壁垒被打破,教学从原来关注学科转为关注学生……
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教材课程研究中心主任杨德军认为,北京市中小学在课程改革中逐步实现了“5个超越”,即超越学科边界,超越课程边界,超越课堂边界,超越资源边界,超越考试边界。学校考试从纵向上考查学生的九年积累,横向上关注知识面的宽度而不是知识点的深度,内容更加联系课堂、家庭和社会实践。北京市中高考正在实现全面服务课程育人的功能。“如何通过核心素养,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创设宽松的空间和时间,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将为北京学校带来诸多变化。对此,杨德军将其归纳为6大趋势:
育人导向发生变化,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和价值,突出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发生变化,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强调课程整体育人功能和价值。
实践活动发生变化,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其包含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实践育人的价值。
课业负担发生变化,学生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
课程发生变化,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提供满足孩子现实生活、未来发展的课程,特别关注核心价值观、生涯指导、金融理财素养,突出学生是现实生活中“完整的人”。
课程适应发生变化,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进一步突出地方、校本课程的时代性、开放性和灵活性。
据介绍,下一步,北京将借鉴国际经验,结合国家核心素养框架,通过专家分析、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焦点访谈等手段,研制出具体化、可操作性强,又不失首都特色的中小学生核心素养评价框架与指标。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