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2015-12-17 11:02:14
曾经,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无数家庭趋之若鹜的加入到早教行列中。而近年来随着各种国外早教理念的引入,家长们的选择似乎更多了。一岁的婴儿、甚或几个月开始,就被送至各种大大小小的早教班,美其名曰:向欧美看齐!
仔细看,这句话其实还更广范围的被广告商利用。似乎只有喝XX品牌的牛奶、用XX品牌的纸尿裤、用XX品牌的点读笔、用XX的教材或者上早教课,才不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像一个公式,只要更换前半部分的内容,这个定理就可以成立了一样。被攻陷的家长不计其数。因为,爸妈都不敢拿孩子的未来开玩笑。专家怎么说,我们怎么来,总是错不了的。退一万步讲,别的孩子都这么做了,自己的孩子不这样,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慢养的的理念一经提出,就像平地一声雷,立即引发了无数人的关注和深思。我们真的太着急了,等待一朵花开尚且需要时间,为什么在孩子的成长上却要求一快再快,期望事事跑在前面?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长跑,是一场马拉松——马拉松从来没人抢跑,因为绝不会“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孩子,你一定要慢慢来!这个理念引起了无数家长的共鸣,终于有一个理性支撑的借口让孩子和自己不再那么累了。
早教还是慢养,你更倾向于哪一个?
可是,真的就可以放下了吗?很快,我们会发现事情不是那么简单的。虽然赞同这个理念,可是“输在起跑线”的念头还是会作祟。我们会悄悄地关注别的父母是怎么做的,同龄的孩子有没有被送去各种早教班,大部分使用的是一些什么教材……于是,我们陷入了一个无比纠结的怪圈。一方面想给孩子减负,可另一方面又生怕减负所带来的负影响。我们要对孩子的未来负责,毕竟这条路没法再重走一遍。
于是,又有人重新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备受争议的话进行了剖析:早教绝不是让孩子早认字、背唐诗宋词、学英语,而是提倡多进行亲子互动、或者是给孩子提供一个相对宽松、温馨的环境成长。这个方向似乎很宽很广,落实到实处的话似乎又陷入了早教班的行列。因为,很多早教班宣称的就是让孩子玩啊,遵循他们的天性,在玩中长知识啊。不管是什么早教班,都说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为目的的啊。
如果仅仅是培养孩子的兴趣,悦汇妈咪觉得这样很好呀,无可厚非。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家长又会重新掂量了:邻居家孩子上的XX绘画班似乎更好,那个小朋友已经画得像模像样了呢;XX幼儿早教好像不错啊,那个班的孩子已经会唱不少英文歌了……看到了吗?我们往往注重的是后半句,是重结果的。看来,不是教育理念的问题,而是我们自身的问题。
不可避免,大部分父母都会焦虑:不参加早教班,这样真的好吗?等别的孩子什么都会了,我们的孩子才刚开始,这样不会被耽误吗?
早教还是慢养,你更倾向于哪一个?
其实慢养并不是时间上的慢,而是说教育孩子不要太担忧、太着急。不求一时的速度与效率,不以当下的表现评断孩子,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你的孩子也许是春天开花,而我的孩子也许是株腊梅,要在冬天绽放呢。
慢养还有研究结果做支撑:在学前班认识较多汉字的孩子,一年级的语文会领先其它孩子,但是到了二年级,水平就与其它孩子持平了。可前几天看了个帖子,那个妈妈用自己孩子的亲身经历推翻了这个说法。她说自己的孩子没有参加任何辅导班,可是上到初中的时候,明显比别的孩子要落后一些,跟不上进度,于是很后悔小学没有参加辅导班。
于是,本来就无比纠结的父母越发动摇了。到底要不要早教?参加什么样的早教比较好?慢养理念会不会耽误孩子?这本来就是个难题,因为,育儿从来就没有唯一正确的方法!相同生活背景和学习经历的双胞胎尚且还有差异,怎么能指望专家们给你指出一条看似正确、无可非议的育儿康庄大道呢?
其实,如果父母能明白:早教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孩子的性格,锻炼孩子的某种能力,比如手眼协调,交际能力等,不力求我们传统观念中的结果,那也是不错的。但是如果孩子抗拒上早教,也不用强求,一切以孩子的兴趣爱好为前提。毕竟,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要遵循孩子的生长规律,允许他慢慢成长。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只是适当加以指引,或许能收获得更多。
我们再来看看国外的“早教”都是什么:从小就和孩子平等对话;从小教育不要给别人添麻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了解交通规则;参观政府部门、消防局、警察局……是不是差很多?
现在,我们有更多的资源可以享用,有更多的经验可以借鉴。慢养、放养还是顺养,取决于家长的思维模式。说到底,早教的主教场在于家庭的环境和父母长辈的影响,这些决定了孩子的性格和习惯。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