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6-07-25 11:22:41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当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因此可以这样说,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如何利用课堂内外有限的时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呢?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和探索。
一、擦亮孩子的眼睛,在观察中播种创新的种子
观察是获取科学知识的基础。陶行知先生说:“培养创造力,以实现创造的民主和民主的创造。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镜,教大家看事实。”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来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善于发现自己身边的科学,培养科技意识。解放学生的眼睛,教师还应当在教学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如:利用与教材配套的投影片、录像、课件、教学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等来开阔学生的眼界,从多角度提供相关资料,尽可能运用生动的、形象的材料进行教学,创设表达的机会,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此外,还应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比如激趣观察法、顺序观察法、细致观察法、比较观察法、想象观察法、思考观察法等几种简单容易掌握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在课堂内外,到生活中、到现实中学会观察,使他们具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从而真正拓展他们的视野,乃至他们的世界。擦亮他们的眼睛,让他们广泛地观察,在观察中播种创新的种子。
二、解放孩子的头脑,在思考中浇灌创新的苗子
科学知识不是死的知识,很多科学知识都是通过想象甚至幻想得来的。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3岁~4岁开始,孩子们就已经有了丰富的想象力。但是,在不断地生长生活中,想象力和创造力却不断地退化。要解放学生的头脑,教师就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求知欲、好奇心,也需要教师提供有价值的问题和方法。
(1)珍惜和培养好奇心、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关键是要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和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因为人类的整个科学技术史上重大的科学发现,说到底都是被好奇心所推动的。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多思考为什么,多创造机会让其解决为什么。
(2)以课外兴趣小组为辅助,强化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开设的兴趣小组不仅增强了动手动脑能力,获得学习科学知识的感性材料,加深对学习科学知识和规律的理解,更激发了学习科学的兴趣。
(3)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和阅读场所,扩大学生视野,使其成为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源头活水。鼓励学生多去图书馆、阅览室,并在教室的读书角多添置青少年科普读物,使学生在课后能及时翻阅以及查找需要的知识。总之,要解放孩子们的头脑,让他们在思考中浇灌创新的苗子。
三、鼓励孩子说话,在诉说中绽放创新的花朵
科学知识需要孩子们奇思妙想,同时也需要孩子们善于表达。要让学生想说就说,能发表独立见解,允许有问题就问,使大家可以享受言论权,提倡标新立异。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大胆地提问、积极地发言,讲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观点呢?首先应该多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用自己认为最好的答案“闭塞”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即使是学生不完整、不周密的发言,教师也不宜匆忙打断,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截断他们的思维活动。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对身边的科学知识畅所欲言;尤其要鼓励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动口。老师要倾听学生的“诉说”,并要给予客观、公正、中肯的评价。鼓励孩子们多听多说,让他们在诉说中绽放创新的花朵。
四、释放孩子的双手,在行动中摘取创新的果实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光会说、善说还是不行的,还得善于动手。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仅要学会已有的知识,而且要学会动手动脑搜集、加工知识,要消化、吸收知识,形成品格、道德,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转化为基本素养和实践能力。要解放学生的双手,千方百计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努力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尽量多地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查找工具书,科普书籍;自己查找资料,合作解决疑难问题。通过学生自己办黑板报、办手抄报等形式,让他们真正体会用自己的手摘取成功果实的乐趣。总之,要释放孩子们的双手,让他们在行动中摘取创新的果实。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通过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赛,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各尽所能、各展所长。这样,学生应变素质、发散思维、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当然,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久的时间、科学的方法。这都需要我们一一去探索。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