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6-10-24 11:04:57
但更多时候,过于纠结逻辑也不一定奏效。辩论者给人的印象、字里行间展示出的人格魅力等,经常会起大作用。不少人认为“察言观色”太过市侩,但这是群体有效沟通最基本的能力之一。我有两个孩子,生活中免不了各种摩擦,但姐姐总能获得我更多的信任,不是我偏心,而是她在“拨弄人心”上,确实有一套。
记得他们还小的时候,有一次,打算留给其他人的一块饼干被姐弟俩其中一人吃掉了。虽然事情很小,但明令禁止后还是有人偷吃,我确实不太高兴。
我:“你们中有一个人吃了饼干。”
女儿:“我以前偷过饼干吗?”
我:“有道理。弟弟呢?”
弟弟还没说呢,女儿就不依不饶发表了一顿悲情控诉,什么“不让孩子吃饼干是酷刑”、“已经很努力了”……竟慢慢把我说动了。如果她不管三七二十一发起脾气,控诉我冤枉她,那这场简单的讨论可能又是一场家庭大战。
但悲情控诉就不一样了,它是唤起“同情心”的基本前提。当一个小孩懂得读你的情绪,然后把它作为自己的工具,恭喜你,你的孩子正朝“一个好的说服者”的方向成长。
▋让孩子尝到努力争取权益的甜头
而当孩子们诚恳地说服我让他们多看会儿电视时,任何时候,我都会尽可能满足:这时候他们就获得了双倍的满足,一来,他们确实看到了自己想看的节目,二来,他们享受到了说服别人可获得的好处。两个孩子越来越喜欢为自己的权益争辩。事实上,对于看电视本身,他们已经在说服我的过程中,自己意识到了其中的不少坏处。
我尝试过把辩论三要素都用在我的儿子身上,在他7岁时的一个冬天,他坚持要穿一件很酷的短裤去上学。一开始,我搬出了我们家的家规——我父亲传授给我的一种毋庸置疑的理念,“你必须穿上长裤,因为我是你爸,而且我让你这么做。”但儿子就是定定地看着我,双眼泛泪。
然后我尝试调用逻辑:“长裤才能防止你的腿冻裂,你才能感觉好受些。”
“但我就想穿短裤。”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