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作者:@佚名 2017-09-21 19:24:12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教师在幼儿自主性游戏中语言指导策略》,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让幼儿自主的学习”这一新理念已被广泛接受,对于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国内外已有许多相关的研究。我园自申报“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水平的行动研究”这一科研课题已来,在区域活动和角色游戏这一领域中已经历了三个学年的探索,并形成了我们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幼儿自主性游戏指导策略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师的语言指导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有关教育专家研究发现,许多教师会把游戏与真实生活混在一起来指导孩子,若运用的语言不当反而打断儿童的游戏。教师应好好运用在想象游戏中解说员的角色,有技巧地问一些相关的问题,这种教师与孩子的对话可使解说达到最佳的效果。那么,如何有效地运用语言来达到教师预期的目的,在什么情景下教师该提什么问题、该说什么话,这是我们老师感到很困惑的问题。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师在幼儿游戏时运用不同类型的语言,既能提高指导游戏的效果,又能保证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得以发挥,还能促进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能力的提高。根据教师对幼儿提出的问题的目的和方式的不同 ,我们把游戏中的指导语言归为以下几类:
一、 疑问式语言 :
一般以询问的方式语言出现,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把游戏进行下去,及时反馈幼儿的游戏行为,启发幼儿的思维。幼儿在游戏中总是反映自己原有的经验,教师的问题可以帮助他们拓展思维的空间,从不同的角度去获取经验,使生活中零散的经验得以整合。询问式的语言并非教师不了解某种游戏的情节,如:“这是什么呀?你在干什么呀?”等一类幼儿不需要思考或努力尝试即可回答的问题,而是根据幼儿游戏开展的情节,觉得幼儿需要帮助或有指导的必要时,教师有目的地设计问题情景,提出问题。类似的语言有:“你跑来跑去是在干什么呀?(用于了解游戏的情节)”“家里除了爸爸和妈妈以外,还有谁?(用于帮助幼儿解决争抢角色的纠纷)”“如果你想要的玩具没有了,怎么办呢?(用于引导幼儿学会用替代材料)”“你什么时候给你的病人打针?(用于提醒幼儿明确自己的角色,促使幼儿养成做事有责任的习惯)”“警察的工作是不是只能抓坏人呀?(用于帮助幼儿对警察职业的进一步的关注,达到丰富游戏情节的效果)”“拿不下了怎么半?(帮助幼儿思考更为合理的方法)”当老师发现幼儿需要帮助时,不要一相情愿地直接指导,可以问问幼儿是否有困难,是否需要老师的帮助,如:“你有什么需要帮助吗?”“要不要我来帮助你”等让幼儿感到有自主体验的语言。教师在运用疑问句来提问时,是作为“游戏的真实情况的解说员”,把游戏作为教授的媒介,帮助幼儿主动提取已有的经验,用于新的、或不同的情景中。要注意根据幼儿游戏的情节发展需要,根据游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这样的语言看起来是在问问题,实质上是把幼儿面临的问题描述出来了,把幼儿需要解决的问题摆在幼儿面前,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去寻求解决的途径,起到促进游戏情节发展的功效。
案例一 : “疑问式语言”指导实录
在“快乐的娃娃家”游戏评价中,我尝试采用三个层次递进的询问式语言,引导与支持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建议。
我首先问:“今天,你有什么快乐的事告诉大家?”此问题的提出能让孩子简单回忆游戏的情节,又有机会和别人分享快乐。
我然后又问:“你有什么困难需要大家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对于娃娃家的材料划分、厨房与客厅区域的划分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孩子能自己想办法解决,而有的则可能受经验或能力的限制,离开了老师和同伴的支持,就不能自己解决,从而影响游戏的顺利进行。当老师问:“你有什么困难需要大家帮助?”豆豆说:“我们客厅太小了,客人都坐不下。他们厨房的小朋友老跑到我们这边来做饭。”大家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商定了规则。这样既能鼓励孩子勇敢地表达自己的问题,主动寻求帮助,又有利于合作解决问题与能力的培养,并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
我最后又问到:“你还有什么办法告诉大家?”这时,参与游戏的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想法,这样的问题又给孩子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建议、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让孩子成为发展游戏的主人。
二、 建议式语言:
有些建议的语言也是以询问的方式出现的,与询问式语言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提出问题而且还给予具体的暗示。常用“这样试试……”“如果不行再想想别的办法”“我要……,可是没有……”等句式来达到指导的目的。如:当发现一个幼儿试图把娃娃放在堆满东西的桌上,而又不方便摆弄玩具时,老师可以用这样的语言指导:“我觉得如果放在旁边会更好!”当幼儿在“德克士”买不到油条而争执时,老师可以建议说:“德克士没有油条卖,我们再开个卖油条的店吧!”当发现幼儿一个幼儿用不同的积木尝试着搭建一个东西不成功而想放弃时,老师可以直接拿出最合适的积木对幼儿说:“用这块积木试试看。”这样使幼儿既接受了老师的指导,同时也感觉到了自主和尊重。
案例二: “建议式语言”指导实录
几名男孩子手里拿着几只恐龙,甲说:“我要搭恐龙陆战队!”其他孩子同意了他的想法。于是,甲拿来4根圆积木,他在圆积木上放上一块长方形的积木。这时乙也拿来几根圆积木,他把积木接着甲搭的继续往上加,可还没搭好,就把甲搭的积木全部带倒掉了。这时,丙说:“还是我来吧。”他拿来3根长积木,然后甲、乙轮流把圆形的积木往上加。这次又全部倒了。于是,几个孩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怎么办了。
我笑着说:“看看你们的积木有什么不一样?”“你们觉得把哪根积木放在下面最牢固?”这时乙说:“我们把粗的放在下面。”后来他们轮流把稍细一点的积木放在上面。最后他们的“恐龙陆战队”搭好了,还叫了其他小朋友去参观呢!
老师把握住引导孩子游戏的最佳时机,通过恰当的语言提示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
三、 鼓励式语言:
老师用鼓励式的表扬可以促进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及规则意识的形成,而对于幼儿在游戏中的某些不良行为习惯及违规行为,老师不一定直接指出来,而是用一种激励式的正面语言,把希望幼儿出现的行为要求提出来,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如:看到幼儿把玩具洒落在地上,老师就说:“xxx小朋友把地上的玩具都收拾好了。”“xxx小朋友自己想办法解决了问题,真能干!”“xx今天愿意与大家一起轮流玩玩具了。”“如果声音再大一些,我们就会听清楚了。”等语言。老师及时发现并反馈幼儿游戏中的行为表现,可以充分调动幼儿游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案例三: “鼓励式语言”指导实录
田田和佳忆正在“医院”里给病人看病,只见医生田田对护士佳忆说:“快点,这个病人要输血”。“我们这儿没有血。”佳忆急忙说到。“怎么办?”一会儿,只见佳忆跑到“火锅店”里借了一点红色油泥放入针管里,就开始给病人输血。这时,丑丑抱着娃娃来了,田田拿着听诊器听了听说:“发烧了,要输液。” 丑丑把娃娃放在小床上,田田拿一个橡皮筋绑在娃娃的手上并做了一个把针管插入手背的动作,挂好输液瓶后说:“下午还要来哟。” 丑丑急忙说:“不行,我下午要上班呢。”“那你的宝宝就要死了。”“你的宝宝才要死了。” 丑丑很生气地叫到。这时,我急忙走过去,也来到医院看病,边打针边说:“你们的医术都很高明,我真想病快点好,可我下午没时间来打针,你们有什么办法吗?”“那我到你家里给你打吧。”佳忆说。“太好了,谢谢你们。”我开心地说。田田听见了,连忙拿起针管来到丑丑家,敲了敲门说:“丑丑,我来给你的宝宝打针了”。……
鼓励式语言有时能潜移默化着孩子的行为。
四、澄清式语言:
幼儿游戏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他们自己并不知道筛选,对于游戏中一些不明白的事情,或幼儿模仿了一些不良现象,教师不能随便评价,而应该引导幼儿来加以讨论、澄清,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种语言的运用要建立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之上,可以当时就用,也可以在游戏讲评中运用。如:有的“警察”到“餐厅”吃饭,不给钱就走了。如果这个问题幼儿并不介意也就算了,但是“餐厅”的老板一定要他交了钱再走,他却说“警察”吃饭是可以不给钱的,这个问题就值得老师让大家讨论:“警察买东西到底可不可以不给钱?”以帮助幼儿梳理经验,澄清对警察的不正确的片面理解。
案例四: “澄清式语言”指导实录
欢欢和玲玲正在玩“小医生”的游戏,欢欢的脖子上挂着听诊器,玲玲手里拿着针筒、温度计,这时,只见豆豆抱着一个奥特曼的玩具来到“医院”,指着奥特曼的脖子对欢欢说:“他感冒了,有点咳嗽。”欢欢看了看豆豆,用手指着奥特曼的脖子问:“是这里吗?”豆豆点了点头,只见欢欢随手从玲玲手里拿过针筒对着奥特蔓的脖子就插了下去……像这样的游戏行为完全是不符合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但从孩子的心理上分析,他们认为身体什么地方不舒服有病了,就在什么地方“施药”。当我看到这儿时,并没有急于纠正幼儿的问题行为,而是在孩子游戏结束后,把这样的游戏场景边用语言描述边表演了一遍,然后问孩子:“你们去医院看病,医生医生是不是看你哪儿不舒服就在哪儿打针呢?”孩子纷纷摇头说:“不是的。”“那应该怎么做呢?”有的说:“医生是在屁股上给我打针的。”有的说:“医生是在我的手上打针的,还要吃药。”在这样的场景下的讨论,引导幼儿对自己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