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7-11-15 16:45:14
听到这个,许多父母大概惊讶之余往往会反驳道:“我们读过很多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书,并且在尽可能的努力去创造一个友好的氛围。然而当我们心平气和地说过四五次‘不’以后,我们的孩子却毫无反应,难道这样我们还不该生气吗?”
其实我们要注意在大多数时候容易被忽视的一点。在发生冲突的情况下,一定要和孩子在一起。那么这条建议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由于当父母们给孩子立定戒规时,往往会犯一个错误。那是由于他们的出发点是他们认为小孩子已经完全可以像大人一样的去理解“远方”传来的话语。然而,父母说出的“不”,首先来讲它只是一个无意义的词汇,必须要被填充进某些内容,即必须获得某种意思。
这里有个词就很关键了:耐心!其实,小孩子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把父母所说的“不”真正的记在心里,而且可以“永远” 去照做。
那么,如果大人们能够在今后几个月或是今后的几年里,都可以不再经常重复所谓禁令,那相比之下花费这一点点小心思,不就是显得微不足道了吗?
父母要孩子必须服从的命令到底能够取得多大的效果,是十分令人怀疑的,因而这常常会妨碍父母尽最大的能力去施展他们的耐心。但是一声充满理解的和善的友好的“不可以”“不能够”,也不总是足以使孩子遵守人与人共处的规矩。
这中间存在着许多早期学习过程的实质:小孩子更能够通过感觉而非理性与别人交流。那么这也可以解释为,为什么很多小孩子明明了解父母所说的“不”是指什么,但却不肯照做。
这是因为他们发现新事物、尝试新事物的兴趣,要比理性的声音而言对他们的作用要强烈得多。
所以和孩子在一起,就是要用一种舒适的——或许身体上真的能感受到的——感觉,直接的将“不”的后果向孩子传达过去。只要小孩子感觉到父母是在与他亲近,且因此而感觉到自己享受到了父母的关怀和爱护,那么他就会高高兴兴地接受去父母的“不”,速度快得令人惊奇。
这个时候的家长应当——在可能的时候——有目的地去接近孩子且采用游戏的方式去训练他作出自己本身所期望的反应。这一方式比直截了当地对他提醒、大呼小叫或斥骂要困难许多。
然而,这样的话,你说出的“不”便同自己和孩子有了积极的亲近、以及和某些行为模式联系在一起,这些行为模式不久便会为孩子所熟练和掌握,以致会成为他的习惯。
然而,即使家长已经给他足够的照顾,会和他一起玩,同他亲近,但也要想到,孩子会尽情的享受“不”字游戏带给他的快乐,他一边跟着家长说“不”,但一边却做着家长本想禁止他做的事。
这时可千万别动摇,你要接着在这一天中保持友好的行为。在几次“学习过程”之后,孩子便会很自然而然地注意到给他立的新规矩,可以给家长一份惊喜。
倘若您想把某条禁令贯彻下去,那么你不能够只采取和孩子在一起这个办法。因为这种单一的关怀会让孩子在不久后便知道,他只需要违反禁令行事,就可以获得父母的关心——这样的话,所有的努力就可能会适得其反。我们前面也有提到,孩子甚至会把惩罚当作关怀看待。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