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7-12-06 16:42:42
下面大家看图片。
① 卵在树洞生活10个月左右
②幼虫在六月七月爬出来。
③两个月后,若虫第二次脱皮,成为二龄若虫
④一年后,长大两倍,变成四龄若虫
⑤再过两年,长大两倍,脱皮成为五龄若虫,在夏天爬出地面。
⑥ 产卵后的第6个夏天,羽化成虫。
⑦成虫大约只有两个星期的生命。
⑧羽化后五六天,雄蝉以歌声引诱雌蝉前来交配,等待死亡。
现在我们初步了解了蝉,那么在诗人眼中的蝉是怎样的呢,我们知道诗人浪漫,想象力丰富,在他们眼中的蝉是餐风饮露,高洁的,他们常常以蝉来托物言志,在唐朝咏蝉的诗歌有三绝,一是虞世南《蝉》骆宾王《咏蝉》李商隐《蝉》,其中唐 虞世南●蝉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jiè)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大家看黑板。(赏析)
赏析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二、作者简介
小思简介
小思,1939年生,香港作家,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等,祖籍广东番禺。课文选自其作品散文集《承教小记》,除此,她的出版作品还有《路上谈》《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
提问学生
《蝉》选自( ),作者( ),本名( ),( )作家。
三、朗读
1、示范朗读。
学生朗读。
2、再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展示生字。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蝉( )收敛( )颤动( )聒( )宽恕( )
(2)字义。
卑微: 一丝不苟。
四、分析文章
1、问:这篇文章可以分哪几个部分?
答:三部分。
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6),第三部分(7)。
2、问:第二部分先讲对蝉声的厌烦,再讲对蝉的理解,这样可分哪几部分?
答:二部分,第二段为一部分,后面为一个部分。
3、问:这样课文可以分四个部分,各是什么意思?
(方式:先给时间让学生思考再做讨论总结)
答:第一部分(1):蝉鸣;
第二部分(2):厌烦。
第三部分(3-6):生命。
第四部分(7):宽恕。
思考并理解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