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8-01-16 15:58:04
只顾 也不看
4、第三个孩子和第一、二个孩子不一样在哪里?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把第三个儿子的动作圈出来。(跑 接 提)
(1)指名读,注意这三个动作。想想他为什么“跑“?(怕妈妈累坏了)
(2)男孩子一起读。第三个儿子二话不说,动作很快。能读出这个儿子平时——(一定经常帮妈妈拎水。)
(3)这句话里有一个词也告诉我们“一桶水可重啦!”。
出示“沉甸甸”ABB:包字头。积累包字头的字:句、匆、包、勺、勾
(4)引读:一桶水可重啦,就是一桶水——(沉甸甸)的。这个孩子拎着沉甸甸的一桶水,走走——停停,手都——拎痛了,水——直晃荡,可他还坚持着帮妈妈把这桶水拎回家。
(5)从中,你看出这个儿子怎么样?——(孝顺、关心妈妈) 板书:孝顺 关心
(6)让我们一起向第三个儿子学习。齐读写第三个儿子的句子。
(三)学习12-13节。
1、(出示对话)同桌读。
2、老爷爷说了几句话,提示语在中间数句子方法。第一句——(一起读),第二句——
3、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 用上“虽然……但是……”说说老爷爷的心思。 (第一个儿子虽然又伶俐,又有力气,但是他只顾自己翻跟头,看也不看妈妈一眼。——师:这样看来,他不是真正的好儿子。
第二个儿子……
第三个儿子虽然没什么特别的,但是他关心、孝顺妈妈。——在老爷爷眼里,他才是真正的好儿子呀!)
4、老爷爷的话让你懂得了什么?(当子女的应该孝敬长辈,关心长辈。)
5、明白了老爷爷的心思,谁来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哦”的语气。
引读,读好老爷爷说的三个问句。
6、 选择课题,加深理解。
(1) 故事学到现在,我们还不知道它的题目是什么?老师这里有三个题目,你觉得哪个题目最好,并说说道理。
(2) 出示三个题目:《一个儿子》、《只有一个儿子》、《三个儿子》
7、回到课题,齐读。
(四)演一演。
第二天,三位妈妈又去打水了,还是三位妈妈,三个儿子,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你们演一对母子,你想演哪一对?为什么?(告诉妈妈站的位置)提示:演的时候,把动作交代清楚。还可以加上一些语言。
四、总结。
孝顺父母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五、巩固字词。
词语连线。
翻 水桶 伶俐的 水桶
拎 力气 美妙的 孩子
提 跟头 沉甸甸的 歌声
板书设计:
妈妈 儿子
第一个 很伶俐 翻跟头
只有一 第二个 嗓子好 只唱歌
关爱长辈是美德
个儿子 第三个 没特长 拎水桶
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二年级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在实践中感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我课前思考的问题,也是力求在本堂课上达到的目标。通过课堂实践,我感到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
读说结合,创设情景,强化语言实践,加深课文理解。我根据“以读为本,读说结合,在读中体会,在说中感受,引导学生主动感悟,自主实践”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讲究一种潜意识地理解。如:三个妈妈走走停停,手都拎痛了,水直晃荡,腰也快要折断了。教师着力在朗读上加以指导,让学生读出语气。学生能读出语感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就基本到位了。其次,设计情景说话,运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如:三位妈妈听了老爷爷的话,回到家会对自已的儿子怎么说,怎么做?儿子听了妈妈的话,会有什么反应?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儿子,会怎么做?让学生大胆想像,并根据教师提供的语言材料:妈妈抚摸着儿子的头,语重心长地说:“ ”规范而灵活地表达自己的理解。这种语言实践很好地体现了“在情景中感知,在实践中感悟”这一教学策略,不仅使学生的听说、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也促进了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学生就能更深切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都取决于学生的接受情况,要看是否适合学生。我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际能力认识不足,过高地估计了学生。在学习第11节时,我不仅要求学生找出相关的动词,还要求学生抓住动词来表达自己的理解。这对二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难以表述,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果。
因材施教,教育才会受到良好的效果,学生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但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就必须在备课时精益求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对于学生难于抓住动词体会课文内容的问题,教师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他们还只是一群二年级的孩子,有一定的语句表达能力,但缺乏感悟理解能力。要他们把感悟与表达有机结合,确实有困难。若改成“抓住动词,指导朗读,感悟体会”也许课堂教学会更有实效。由此可见,要让学生能动地学习,有实效地学习,教师一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蹲下身来看学生,要用孩子眼光来看问题,想问题。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