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8-03-07 19:53:22
板书:上古——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
2、不动笔墨不读书。
如读书做记号、摘录、归纳、写读书感言……
这节课我们就按照以上几个时期谈一谈各自的读书收获。
要求:表达清楚、学会聆听。
【设计意图】读书有多种方法,学生比较模糊,做读书笔记也不是出于自觉行为,有必要对学生的读书方法作一个归纳,让学生知道读不同的书可以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在以后的阅读中能运用合适的方法,更有利于阅读。
五、分时期汇报。
让我们首先来到交流第一个时期;
上古时期
1、出示背景图,读了这个时期的故事,你想说些什么呢?
2、学生自由发言,相机补充。
3、小结:上古时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起源,我们应该了解这些故事;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造人、燧人氏钻木取火
黄帝大战蚩尤、尧舜让帝位、大禹治水
应该记住书中的这些话语;
神话毕竟是神话,但人们喜欢这个神话。因为“盘古开天地”象征着人们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雄心和伟大的创造力。
浩瀚的历史犹如一面光可鉴人的镜子,它的发展变迁同黄河、长江一样源远流长。面对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我们每个炎黄子孙都不能不为之动容,不能不为其骄傲。
尧、舜早已作古,但他们任人唯贤、宽容圣明的高尚情操却被人们世世代代赞扬传颂。
夏商西周
1、学生汇报,这一时期的读书收获、体会。
2、简单总结。(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商汤灭夏,周公辅政……)
春秋战国时期
1、这段时期你记住了哪些人物?简单评价一下这些人物。
齐桓公、晏子、孔子、屈原、墨子、孙子、孟子、毛遂、李冰父子……
2、你印象深刻的故事是什么?简说。
秦汉时期
师生共谈,相互补充。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这一节课的主体部分,在这个环节中,同学们各抒已见,在生生交流、师生互动中更加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事件、人物等,在倾听他人的回答中学会思考,并生成一些自己的观点。
六、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中华民族的起源上古时期,了解了三代更迭的奴隶王朝夏商西周,看到了战乱频繁的春秋战国时期和帝王、英雄辈出的秦汉时期。同学们各抒已见,大胆谈了自己的认识和感想,表现得很出色!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新的收获吗?说一说。
老师从同学们的谈话中也学到了不少新的东西。看来,我们不仅要自己读书做笔记,和他人交流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七、出示两则感言供参考,学习多角度写读书感言。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两则感言,我们看看这两位同学读了《上下五千年》后有什么感想。
1、从《上下五千年》中看文明
我读《上下五千年》,感受较深的是古代的刑罚。早在夏朝,因为产生了贫富分化,随之出现了犯罪现象,大禹便建立了各种官职,还加强了刑罚,又制定了税收, 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当夏朝传到了第十九代王时,出现了“五马分尸”与“炮烙”这两种刑罚……各个朝代的刑罚不尽相同,但今日看来,充满血腥与残暴,触目惊心。由古看今,我看到了中华一步步走向文明,今天的中国已越来越和谐。回望历史,我们更应该珍惜今天,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2、读《上下五千年》
观赏:巍峨壮观的万里长城,神奇莫测的秦始皇地下宫殿,建在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奇伟瑰丽的敦煌莫高窟,“万园之园”圆明园的绝世风采。
学习: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商周时代独步世界的青铜文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贞观之治的盛世气象,宋元文化的风流蕴藉。
发现:秦始皇的隐晦身世,曹操为何被称为“乱世枭雄,宋太祖之死的历史疑案,燕王朱棣篡位的难言隐衷,孝庄太后下嫁的重重谜团。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读书不能只停留在故事情节上,从了解故事、认识人物,逐渐形成自己对人物的评价,对历史事件的看法。本课带学生学习这两则感言,能让学生了解读书感言的多种写法,可以是篇,也可以是段,甚至一两句话。写读书感言更是多角度的,可以是从从全书出发,也可以选择一个角度写自己的感受。这样的范例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启发,写出更多精彩的读书感言。
八、结束,激发继续阅读。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
出示,齐读,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所谓明智,就是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比较清醒的状态,能较好地了解自己,认识世界。也就是说,我们阅读史书,要能够以史为鉴,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生的现在与将来。
同学们还想往下读吗?
在今后的日子里,让我们继续捧起这本《上下五千年》,走进群雄争霸的三国,走进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去看看我们中华民族又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变幻,又涌现了哪些风云人物。(配影视背景)
一起来看下周的阅读任务。
【设计意图】通过培根的名言让学生明确读史书的意义何在,通过影视背景和老师的语言渲染,让学生对下一部分的内容充满期待,调动阅读的积极性。
九、布置作业
出示作业,安排下周阅读内容;
下周课外阅读内容:三国两晋南北朝
具体要求;
1、制作一张表格,填好朝代、历史人物、主要历史事件;
2、对感兴趣的内容与他人交流、讨论;
3、写一则读书感言。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