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8-03-11 17:14:29
理解诗人的感情一定要依托于诗歌内容的理解、诗歌思路的把握。教师带领学生解读文本、理解认识作者思想情感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古典诗歌品读能力的过程。所以,要给学生思考活动的时空、让他们在对具体文字的品味感悟中,加深理解,表达各自见解,不断提升能力。
深入诗歌
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1、反复朗读诗歌,诗人结尾说“总为浮云遮望眼,长安不见使人愁”,诗人缘何而愁?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
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运用比喻:“浮云能蔽日”,比喻奸臣遮拦贤臣,或喻皇帝被奸臣包围。运用借代:用京城长安指代朝廷和皇帝。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比喻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相传晋明帝小时候坐在晋元帝膝上,元帝问他,长安远还是太阳远,明帝答说长安近太阳远,因为听说有人从长安来,没听说有人从太阳来,元帝为他的聪明高兴,第二天便当着群臣面前再问明帝同样的问题,没想到明帝却答说,太阳近,长安远,因为抬起头来见得到太阳,却见不到长安。
晋代原都长安,永嘉大乱之后南渡,晋元帝时改都金陵。与唐代因为安史之乱而迫使太子即位于灵武的情况很类似,因此李白诗末二句「浮云蔽白日」也是指玄宗宠幸杨贵妃、杨国忠,茺废朝政,而导致安史之乱,长安沦入胡人手中。李白写这首诗由怀古而引发怀君之思,加以感伤自己因遭小人谗言所害而被贬谪,登上凤凰台,望不见长安,一时触景伤情, “不见长安”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愁绪理解:一说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围,诗人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感叹自己被放逐,眼见天上浮云杳杳,不见长安,忧愁自己再也没有机会到长安。二说,安史之乱,玄宗迁西蜀,太子即位灵武,唐室山河尚未收复,为长安城忧伤。总之尾联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怀抱,既有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又包含个人命运的感伤,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旨意深远,意境阔大。)
(1)知人论世,根据注解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是学习古典诗歌的重要方法,教师在此处的提问以及讨论中要注重学生方法的点拨与引导。 (2)学习古典诗歌要善于抓住题眼、文眼、中心句,对此中心句意思有疑问的地方,同学间可充分探讨,教师可在课堂上适机引导,在讨论中形成解答,勿包办代替。抓住关键的语句来进行探究,可能会形成两种不同的观点,但必须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支撑观点的依据。
教师的提问要有一定的思维量,尽量让学生进入李白的内心世界,分享诗人的痛苦与愁绪,理解他的经历,激起情感的共鸣。
深入文本
探究诗歌的整体思路。
诗歌首联、颔联、颈联所写内容与尾联诗人的愁绪有什么关系?
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有自己的特点,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首联颔联感叹六朝繁华转瞬即逝,朝代更迭频繁历史的沧桑巨变,颈联暗示自然江山的永恒长存。六朝古都而今的寥落荒凉,往昔豪华一去不返,兴亡变化描写无形之中与今时对比,“兴废由人事” ,作者忧心的长安的前途如何?诗人能否实现自己的抱负?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对于当今国家和自己的复杂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诗歌讲究整体阅读,学生既要从文字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又要能理解整首诗歌的情感脉络,把握作者所选意象与主旨的关系,这是诗歌阅读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布置作业
1、选择另一首你所喜爱的有关金陵古都的怀古诗,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300字左右)
2、摘抄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名作: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
完成作业。
把古典诗歌的阅读与鉴赏写作结合起来,提高学生鉴赏与表达能力。
思路点拨
还可以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通过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登黄鹤楼》的赛诗传说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体会两首诗歌不同的感情色彩,通过揣摩诗歌的语言意象比较两首诗歌的高下,在比较中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练习举隅
1、 背诵诗歌。
2、 本诗颈联写景富有表现力,请作简单评析。
3、 尾联中李白的“愁”应如何理解,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4、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比较本诗与崔颢《登黄鹤楼》的异同,你更喜欢哪一首呢?
重点比较以下几方面:A.内容上的异同,B.结构上的异同,C.语言上的异同,D.表现手法上的异同,E.风格上的异同。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