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资源 2018-04-28 10:53:10
丁妈也有过心情不好的时候,也用过最省力的办法教育家里俩孩子:你要是不如何如何,就会有如何如何的可怕后果!
可是「省力」的后患无穷。比如,拿医生恐吓过大宝几次,发烧之后带他去医院,别提多苦……回想起来,这就叫拆了东墙补西墙。
所以后来,就算累得眼睛不想睁着,丁妈也撑着口气,用他们听得懂的方式循循善诱……
这是另一个故事了,今天要讲的,是「亡羊补牢」。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口腔保健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对于儿童口腔健康也越来越重视。
让口腔科医生欣慰的是,即使孩子没有牙痛,好多家长也带他们去口腔科,以图尽早发现问题。
不过,有经验的爸妈知道,带小朋友看牙,其实是个很头疼的事情。诊室里,小朋友呼天抢地,痛哭流涕,在牙椅上撒泼耍赖、不配合治疗,这都很常见。
面对诸般情况,爸妈不光心疼,也很无奈。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帮助小朋友接受口腔科检查和治疗呢?
你理解「必须去看牙」的孩子吗?
在跟大家介绍办法之前,丁妈需要先跟大家讲讲,害怕看牙的孩子可能有什么想法、在经历什么感觉。
1. 恐惧
小朋友上医院,总会有畏惧感。吱吱的钻声,难免让孩子精神高度紧张,处于防卫状态。而在内心恐惧的状态下,对疼痛的感觉会变得敏感。
口腔科医生见到好多小朋友,只要一躺上牙椅,就特别害怕;拿棉签轻轻一动,都会喊疼。
这样的状态下,医生根本没办法做任何检查或处理。
2. 焦虑
「会发生(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的)特别特别可怕的事情」,这种预期性焦虑,会让孩子产生一系列身体不适,比如烦躁、出汗、脸色发白,或者打嗝、发呕、尿频。
这种身体不适是真的,并不是「装病」。当然了,假如家长由此因为「病」就不看牙也不好,会强化孩子「身体不舒服就能避免不想经历的事」的念头。
3. 行为上的抗拒
在行为方面,他们会表现出抗拒和不合作——这样,「特别特别可怕的事情」就不会到来了。
具体来说,「不合作」通常表现为不上牙椅,或者即使终于上了牙椅,也不张嘴。
更极端的情况下,孩子情绪爆发,行为可能失控:
冲动型:哭闹,喊叫,乱打乱踢,或赖在地上耍脾气,谁的话也不听;
被动型:不说话,不哭闹,但动作上有意与医生要求背道而驰,说理、恐吓,均无作用。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