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青少年家庭教育 2018-05-10 19:13:09
比如医学统计,七到十岁的孩子可专注二十分钟;十到十二岁是二十五分,十二岁以上可专注三十分。
这也是为什麽孩子从幼儿园升到小一,常常是一个很大的关卡。「小朋友在幼儿园吃吃喝喝每天都很开心,一到小学整整四十分钟却要坐在教室里,极不能适应。因此进小一是许多孩子专注力出状况的重要关卡,考验老师的教学变化能力,
除了去了解不同的儿童发展阶段,家长也要观察孩子的专心风格。看孩子在什麽时候吸收最快,就能发现他们的学习优势路径,找出技巧帮助孩子更专心
比如「视觉型」的孩子喜欢阅读,看黑板不会跳漏字。台湾的精英几乎都是视觉强势,因为我们的教育体制相当注重阅读理解。「听觉型」的孩子语文能力普遍不错,用耳朵撷取资讯能力好,
比如歌手周杰伦可能属於此型。「操作型」的孩子喜欢动手玩积木、组装玩具、操作实验,什麽事情都要动手做过一次才学得好。
不过,家长也别急着用这种三类将孩子定型,因为大脑对不同资讯的吸收路径有别,有时是综合型。重要的是找出孩子特有的专注风格,在旁加以辅助,必可事半功倍。
2 好动非过动,辅导可改善
好动指的是孩子的天生气质,有些孩子本来就活泼外向调皮。但「过动症」在医学上则是有严格的定义,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天生好动的孩子慢慢随年龄长大,加上老师的辅导与家长的管教,调皮捣蛋的行为会逐渐减少,学业表现跟人际互动也维持一定的水准。
但有些孩子的心叫也叫不回来,即使叫回来了也好像断电一样空白。一般性介入策略的效果都不明显,这些过动症孩子可以对老师教导的冲突策略倒背如流,但遇到冲突还是忍不住。他们经常无法控制住自己的行为,所以一直在道歉忏悔,学业、生活和人际都出现困难,让孩子也无力挫折。
3 分心不是病,吃药非必须
带去给医生评估,不一定就是过动症,吃药也非第一选项。
陈锦宏说,通常孩子要到四~五岁才会开始做诊断,学前儿也很少有确诊的案例。学前儿有过动倾向,大多会建议先用行为管理、认知行为治疗、生活环境安排或感觉统合治疗,并加强家长的互动知能。
有经验的儿童心智科医师都会长期收集孩子的在校在家讯息,经过全面的审慎评估才会下诊断。等到前面所说的策略都无效,且病症已经严重影响到生活学业,医生才会给药。
4 避免贴标签,亲师需互信
专注力问题在校园相当敏感,很容易引爆亲师(亲师沟通指家长与教师的沟通,大陆使用此概念较少,常使用家校沟通、家校合作之类。)冲突,变成大人间的战争。
每个小孩都是从好奇的心出发看世界,这个很新鲜、那个好好玩。一旦找到了有兴趣的事情,小小孩也能很专注。
专注的风格人人不同,但永远能在有兴趣的事物上,逐渐培养专注的技巧。然而在孩子还没熟悉专注技巧,还没发展出自我提醒能力时,家长就得适时扮演外在警醒的规划者角色,帮他们打造容易专注的心。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